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过度消耗资源,结果资源日趋衰竭,环境严重污染,引发了许多严峻的问题.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把它也纳入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中.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物理教材在编写上把可持续发展观贯穿在相关的各章节的知识点中,目的在于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既能认识科技的巨大力量,又能正视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就教学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1联系实际,向学生简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兴盛、工业革命的兴起,掌握了技术的人类无节制地开发着自然界的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空气污染、淡水短缺、资源不足、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就要求人类应和环境友好相处,在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一名教师更有责任把此观点渗透到教学中.
如“学习温度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时,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里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组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从自身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讨论引起变化的原因,导致的后果及采取的措施.接着通过媒体比较几十年前和现在的环境情况:那时仰望天空,蓝天、白云干净透明,如今再抬头看天,再怎么努力也穿透不过这灰蒙蒙的一片,原因何在?众所皆知,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也增多,使空中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间接导致PM2.5增多,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命.通过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体会实事求是地审视,其目的不仅局限于巩固和应用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与情感.
记得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我们要善待自然,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对此人类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如全球提倡低碳生活,大城市里私家车要摇号上路,家庭采用节能电器,空调的最低气温不能调得太低,举行地球一小时活动……当遭遇了大自然的报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亡羊补牢,这种做法本末倒置.作为现代文明的我们而言,要明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环境恶化,殃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是不可取的,绝不能再让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发生.只有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工程师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借助于物理工业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物理产品,这些物理产品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些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产品,如:电视机、电脑、微波炉、手机、取暖器等,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电磁污染.医学研究表明,电磁波在强度足够大时会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由于电磁波的穿透力强,它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会殃及深层组织、器官,往往在人体未感到体表组织疼痛时,深层组织和器官已受到损害.
可见价值是人类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结果的一种内在尺度,按照实践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引起的作用,来区分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才科学合理.把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产品和设计归属为正价值.如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车站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定的坡度,其设计的目的使列车在进站上坡时,将动能转化成势能,速度减小;而在出站下坡时将势能转化成动能,速度增大,从而节约了能源.再譬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水力发电站、节能灯等都属于正价值.而把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产品和设计归属为负价值.如由于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接踵而至,煤、石油等燃料的用量也随之加大;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早期冰箱内的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使阻挡紫外线到达地球的臭氧层的浓度越来越稀薄等,这些都具有负价值.
只有具有正价值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才会在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又造福了子孙后代,因此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负价值,即使它暂时可以满足现代人类的某些发展需要,但仍必须加以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明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3确定正确的评价标准,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
目前,地球的严峻形势告诫我们,我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地估计到它的后果——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当我们使用一项先进技术时,都必须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凡是会导致环境严重破坏而无法修复的必须取缔.我们要以该实践能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作为判断其是否必需的唯一标准.
如在评价火力发电与核能发电时,引导学生用辩证法评价.对火力发电的评价要考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因为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而且其一旦燃烧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很大;且利用的效率很低,只有30%~40%.因此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它们的消耗量;或者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已成为我们人类今后发展中的紧迫课题.而核能发电尽管不排放烟尘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比火力发电站小得多,但核电站的建造、拆除和安全防护费用也不低.特别是核泄漏问题,人类尽管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但这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如2011年日本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真可谓防不胜防;另外怎样长期、安全、妥善地处置和保存核电站所产生的核废料是个棘手问题.因此在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时,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遵循的原则:1.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2.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3.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只有既能从环境中获取人类发展所需的资源,又不会使环境严重破坏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才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才能对人类和自身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判,同时才能认识到,物理的日益发展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依靠物理方法,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应相互协调,从自身做起,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高瞻远瞩,立足长远,充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球的明天才更加绚丽多彩.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物理教材在编写上把可持续发展观贯穿在相关的各章节的知识点中,目的在于使我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既能认识科技的巨大力量,又能正视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就教学中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1联系实际,向学生简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兴盛、工业革命的兴起,掌握了技术的人类无节制地开发着自然界的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空气污染、淡水短缺、资源不足、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协调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就要求人类应和环境友好相处,在资源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环保,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一名教师更有责任把此观点渗透到教学中.
如“学习温度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时,教材在“生活物理社会”栏目里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组织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学,再让学生从自身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讨论引起变化的原因,导致的后果及采取的措施.接着通过媒体比较几十年前和现在的环境情况:那时仰望天空,蓝天、白云干净透明,如今再抬头看天,再怎么努力也穿透不过这灰蒙蒙的一片,原因何在?众所皆知,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也增多,使空中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间接导致PM2.5增多,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命.通过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体会实事求是地审视,其目的不仅局限于巩固和应用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与情感.
记得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我们要善待自然,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对此人类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如全球提倡低碳生活,大城市里私家车要摇号上路,家庭采用节能电器,空调的最低气温不能调得太低,举行地球一小时活动……当遭遇了大自然的报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亡羊补牢,这种做法本末倒置.作为现代文明的我们而言,要明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环境恶化,殃及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是不可取的,绝不能再让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发生.只有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里,物理学家和物理工程师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借助于物理工业创造出了数不胜数的物理产品,这些物理产品几乎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些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产品,如:电视机、电脑、微波炉、手机、取暖器等,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电磁污染.医学研究表明,电磁波在强度足够大时会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由于电磁波的穿透力强,它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会殃及深层组织、器官,往往在人体未感到体表组织疼痛时,深层组织和器官已受到损害.
可见价值是人类判断自身实践活动结果的一种内在尺度,按照实践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引起的作用,来区分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才科学合理.把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产品和设计归属为正价值.如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车站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定的坡度,其设计的目的使列车在进站上坡时,将动能转化成势能,速度减小;而在出站下坡时将势能转化成动能,速度增大,从而节约了能源.再譬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水力发电站、节能灯等都属于正价值.而把对环境起破坏作用的产品和设计归属为负价值.如由于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接踵而至,煤、石油等燃料的用量也随之加大;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早期冰箱内的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使阻挡紫外线到达地球的臭氧层的浓度越来越稀薄等,这些都具有负价值.
只有具有正价值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才会在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同时又造福了子孙后代,因此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负价值,即使它暂时可以满足现代人类的某些发展需要,但仍必须加以制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明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3确定正确的评价标准,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
目前,地球的严峻形势告诫我们,我们的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地估计到它的后果——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当我们使用一项先进技术时,都必须把它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凡是会导致环境严重破坏而无法修复的必须取缔.我们要以该实践能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作为判断其是否必需的唯一标准.
如在评价火力发电与核能发电时,引导学生用辩证法评价.对火力发电的评价要考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因为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我们现在开采得越多,留给子孙后代的就越少;而且其一旦燃烧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很大;且利用的效率很低,只有30%~40%.因此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降低它们的消耗量;或者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已成为我们人类今后发展中的紧迫课题.而核能发电尽管不排放烟尘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比火力发电站小得多,但核电站的建造、拆除和安全防护费用也不低.特别是核泄漏问题,人类尽管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但这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如2011年日本由于地震引起的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真可谓防不胜防;另外怎样长期、安全、妥善地处置和保存核电站所产生的核废料是个棘手问题.因此在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时,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应遵循的原则:1.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2.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超过可再生替代物的开发速度.3.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只有既能从环境中获取人类发展所需的资源,又不会使环境严重破坏的可持续发展资源才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才能对人类和自身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判,同时才能认识到,物理的日益发展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环境污染的治理要依靠物理方法,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得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应相互协调,从自身做起,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高瞻远瞩,立足长远,充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球的明天才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