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引进了先进的经验,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如何发展,需要重新思索和考量,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多维度;探讨
2011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经审批与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名单引起人们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中外合作办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我国高校从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借鉴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也存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稳定、重营利性轻公益性、中西融合过程中消化不良等许多问题,喜忧参半的现实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我们应依照历史、现实、法律三个维度科学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一、历史维度: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都不能脱离现实世界关门办学,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大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来已久。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跨国游学、游教的形式就非常盛行;在中世纪的大学中,聚集了各国的求学者,人们热衷于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坚信人文学科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一切学问在范围上都是全球的。这些跨国流动的学生和学者对相关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十九世纪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柏林大学诞生,各国学者纷纷到柏林学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二战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交流内容也扩展到诸如课程、教学方法等更具体的范围。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趋向促使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跨国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产生并发展壮大,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在此大潮中孕育产生并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优点,才能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直接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交流形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我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虽然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潮流,在机遇中迎接挑战。
二、现实维度:实事求是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客观要求
作为教育事业,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用强烈的责任感践行。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合作目标。我国高等院校作为引进方,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深入分析本单位学科优势与弱势,并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发展重点学科,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优先发展可能取得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在综合分析本校的状况之后确定合作办学的思路、战略与步骤。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办学不同于一般的校际交流,双方合作的关系十分紧密,投入的力度较大,因此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合作伙伴。选择中外合作学校,主要应该把握三个要素:一是合作学校的地位。《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合作学校要在国际或当地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或教学水平。事实上,由于我国大学与世界著名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一流大学大多缺乏合作热情,对于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或者国内急需的学科和专业的国外一般院校也不失为好的合作伙伴。二是师资。合作院校所派外籍教师的来源、结构、学术水平等,要与合作项目规模、办学层次和要求相适应,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软件。学校能否提供合作需要的先进课程、特色教材、成功管理经验等教学软件。这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根本要素。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消化吸收。“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双方教育理念的碰撞、教学实践的交流融合。在引进的基础上,国内教育机构须注意学习借鉴外国教育机构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管理经验等,真正消化、吸收外国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求引进不求消化的‘引进型’合作达不到合作办学的目的,从直接引进到实现国外国内的课程嫁接,然后达到课程和师资的本土化,最后向国际化发展,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应是中外合作办学最终和最高的目标。”[2]
三、法治维度:制度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3]中外合作办学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规范管理,依法办学。
为了规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我国政府制定、更新完善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5)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2004),再到《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2007)等。在地方一级,各省、市(自治区)根据上述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也积极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以上的法律和文件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制定了基本法律框架,但具体的办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还不完备,管理制度的缺乏导致管理运作的困难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办学管理制度方面,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准入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由社会相关专业机构来评价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高等院校,包括对其质量的全面评估以及对该院校的国内地位的了解,确保我国能顺利从国外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国外优秀的师资队伍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罚和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出现虚假宣传、违规收费、财务管理混乱、滥发文凭的劣质项目进行处罚或者淘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严格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有效实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质,就是以让出我国教育服务市场换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的软件,最终是缩短差距,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发展的道路上也有挫折,我们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法办学。
参考文献
[1]http://www.sne.snnu.edu.cn/xsjt/jsjy/jxhd/lunwen/se061/061-09.htm中外合作办学的昨天、今天、明天.
[2]刘继泉,李岚.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7,23(6):
100-103.
[3]任钟印.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3.
作者简介:赵月(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多维度;探讨
2011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经审批与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名单引起人们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中外合作办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我国高校从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借鉴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但是中外合作办学也存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不稳定、重营利性轻公益性、中西融合过程中消化不良等许多问题,喜忧参半的现实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外合作办学之路,我们应依照历史、现实、法律三个维度科学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一、历史维度: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世界日益一体化,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都不能脱离现实世界关门办学,国际化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大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来已久。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跨国游学、游教的形式就非常盛行;在中世纪的大学中,聚集了各国的求学者,人们热衷于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坚信人文学科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一切学问在范围上都是全球的。这些跨国流动的学生和学者对相关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十九世纪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柏林大学诞生,各国学者纷纷到柏林学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二战后,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交流内容也扩展到诸如课程、教学方法等更具体的范围。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趋向促使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朝着教育贸易的方向发展,跨国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产生并发展壮大,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在此大潮中孕育产生并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高度重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只有实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优点,才能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直接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交流形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我国高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虽然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潮流,在机遇中迎接挑战。
二、现实维度:实事求是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客观要求
作为教育事业,中外合作办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容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用强烈的责任感践行。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合作目标。我国高等院校作为引进方,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深入分析本单位学科优势与弱势,并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发展重点学科,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优先发展可能取得领先优势的学科领域,在综合分析本校的状况之后确定合作办学的思路、战略与步骤。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办学不同于一般的校际交流,双方合作的关系十分紧密,投入的力度较大,因此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合作伙伴。选择中外合作学校,主要应该把握三个要素:一是合作学校的地位。《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合作学校要在国际或当地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或教学水平。事实上,由于我国大学与世界著名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外一流大学大多缺乏合作热情,对于具有优势学科和专业或者国内急需的学科和专业的国外一般院校也不失为好的合作伙伴。二是师资。合作院校所派外籍教师的来源、结构、学术水平等,要与合作项目规模、办学层次和要求相适应,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软件。学校能否提供合作需要的先进课程、特色教材、成功管理经验等教学软件。这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根本要素。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消化吸收。“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外双方教育理念的碰撞、教学实践的交流融合。在引进的基础上,国内教育机构须注意学习借鉴外国教育机构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管理经验等,真正消化、吸收外国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促进国内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求引进不求消化的‘引进型’合作达不到合作办学的目的,从直接引进到实现国外国内的课程嫁接,然后达到课程和师资的本土化,最后向国际化发展,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应是中外合作办学最终和最高的目标。”[2]
三、法治维度:制度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3]中外合作办学要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规范管理,依法办学。
为了规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我国政府制定、更新完善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5)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中外合作办学实施办法》(2004),再到《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2007)等。在地方一级,各省、市(自治区)根据上述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也积极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以上的法律和文件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制定了基本法律框架,但具体的办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还不完备,管理制度的缺乏导致管理运作的困难和管理效率的低下。办学管理制度方面,政府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准入制度,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由社会相关专业机构来评价准备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高等院校,包括对其质量的全面评估以及对该院校的国内地位的了解,确保我国能顺利从国外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国外优秀的师资队伍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处罚和退出机制,对于那些出现虚假宣传、违规收费、财务管理混乱、滥发文凭的劣质项目进行处罚或者淘汰。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兼顾和尊重中外籍教师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性,整合调动二者最大的综合实力;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需秉持宽进严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融入严格有序的管理工作;严格制定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有效实施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质,就是以让出我国教育服务市场换取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的软件,最终是缩短差距,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发展的道路上也有挫折,我们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依法办学。
参考文献
[1]http://www.sne.snnu.edu.cn/xsjt/jsjy/jxhd/lunwen/se061/061-09.htm中外合作办学的昨天、今天、明天.
[2]刘继泉,李岚.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7,23(6):
100-103.
[3]任钟印.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3.
作者简介:赵月(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