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IgG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初诊时血清IgG水平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血液科于2012年9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66例初诊IgG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诊时血清IgG水平分为A组(IgG≤64 g/L,n=41)和B组(IgG> 64 g/L,n=25)。根据接受的化疗方案2组又分为沙利度胺(TM,n=35)组和硼替佐米(BTZ,n=31)组,分别分析2组间临床疗效和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及影响因素。结果:A组总体疗效率(ORR)和深度缓解率(CR+VGPR)均显著优于B组(P=0.008,P=0.036)。B组的BTZ组ORR显著优于TM组(P=0.028),A组的TM组ORR优于B组的TM组(P=0.048),其深度缓解率优于B组的TM组(P=0.05)。B组中高危细胞遗传学(HRC)患者显著多于A组(P=0.02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gG水平与血白蛋白(Al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49,P=0.000),与血红蛋白(Hb)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00),与骨髓浆细胞(BMPC)水平呈正相关(r=0.328,P=0.007)。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的PFS显著优于B组(P=0.015);A组的OS率显著优于B组(P=0.049);TM组与BTZ组的PFS与OS均无显著差异(PFS:P=0.695,OS:P=0.32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最大疗效≥VGPR和SRCs是影响IgG型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IgG型MM患者初诊时IgG> 64 g/L是影响PFS和OS的不良预后因素,血清IgG水平越高,细胞遗传学高危风险越大,疗效及预后就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