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充盈“语文味”的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j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語文味”的概念是深圳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語教研员程少堂老师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感。”应该说,“語文味”是語文课堂的灵魂。
  在語文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剥开文字的外壳,挖掘文本中那些流光溢彩的美,让学生充分感悟美、鉴赏美,从而创造美。要让語文课堂充盈“語文味”,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声情并茂的“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至于文字語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語感,离开了語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語感的训练,离不开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能折射出語言的魅力。朗读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读法,因为作家所处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异,人生阅历有别。对待不同的文章,阅读方式就不能千篇一律。如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中“丁香”意象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后,反复朗读,品析句中哀婉幽怨的情感。而马丁
其他文献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艺术载体,也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绚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风景。可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使得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也渐趋快餐化。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又与当代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格格不入,很多时候,学生仅仅是从应付学业检测的角度去阅读、鉴赏古典诗词,从而导致古典诗词的实际教学效果极不理想。那么,我们将如何改变上述令人尴尬的古典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字,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字书和《辞源》《辞海》等大型辞书中都明确注出读shè,
摘要: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中,“挟天子而令诸侯”句,教材释为“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挟”释为挟持,控制。从国学教育,服务教学,正确解义,更好继承并宏扬国学文化魅力出发,从语气入手,引用同时期史料相关用语,多项对比,及工具书义项参释,确定该文“挟”义应释为倚仗,借重。  关键词:挟持;倚仗;辩义  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我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学习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心理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三是应该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生自己“能学”、“想学”、“会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
本文拟从我国农产品增值税的现状与问题出发,基于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面临的增值税管理的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农产品增值税制度个人看法:将增值税优惠政策由生产环节延伸到批发
何谓语文素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在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卷中,“语文素养”一词,特被作为一个关键词提了出来。将这项指标确定为衡量文章的标准,实乃智者之举。  君看考场作文:云山雾海,千里寻踪而不得者有之;神情潦倒,可恨可悲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