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源泉,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途径,是学生思维发展创新的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操作 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小学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重视通过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方式,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知识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就能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我一直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面极力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进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为,实践操作确实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我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是让学生课前回家分别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是怎样做出来的?你认为怎样做简便?通过做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讨论和自主学习中就能轻松和直观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平时,我在课堂中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地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
(二)实践探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 “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实残探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要求,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做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实践操作 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小学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重视通过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方式,从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主动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知识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就能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我一直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面极力做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让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进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为,实践操作确实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我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是让学生课前回家分别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是怎样做出来的?你认为怎样做简便?通过做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讨论和自主学习中就能轻松和直观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平时,我在课堂中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地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过程。
(二)实践探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 “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实残探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
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要求,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各种知识。解应用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做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造性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反映出来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十分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