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首家麻风院——北海普仁麻风院史实录考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风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在中国有2 000多年的流行史,长期被人们视为“不治之症”.公众对麻风的强烈恐惧和歧视,使这一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一直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886年4月,英国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英文缩写C.M.S,历史上中文译名“大英传教会”[1])派遣柯达医生(Dr.Edward George Horder)来华创建北海普仁医院和麻风分院.北海普仁麻风院是中国首家西医麻风病专科医院[2],医院所进行的一系列医学救助活动开启了中国麻风救治事业,也为中国和西方医学的交流谱写了浓重的篇章。

其他文献
1876年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886年4月,英国差会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英文缩写C.M.S,历史上中文译名"大英传教会"[1])在中国北海创办了北海普仁医院(英文名"Po Yan Hospital"),普仁医院这个名字的意思是:"The Hospital of Universal Love,"即完全仁爱的医院[2].普仁医院是广西、海南、云南等地区的首家西医综合医
期刊
《五十二病方》中“穨((禾贵))”、“隋((月最))”皆有外生殖器的意思,前者为病名,后者则为人体部位.此说与以往研究不同,可还原通释相关简文.针对古今学者对“穨((禾贵))”病病症特征之众多误解,提出新说.关于“穨((禾贵))”病治法的诠释,主要问题在于,学者多以今律古,尽失帛书之原貌,亟待订正。
辛亥革命胜利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扬州出现了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报刊,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一时间,可谓报刊林立.根据《扬州报刊志》记载和笔者所见,民国时期,扬州医学界先后创办了《医学月刊》、《江都国医报》和《江都卫生报》,这对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普及卫生常识、报道医学界新生事物、保存医学史料起了积极作用.另外,扬州名医袁桂生等还在镇江发起创办了《医学扶轮报》,对民国时期扬州创办医学报
期刊
“人参败毒散”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北宋熙宁九年(1076)设“太医局”。元丰中(1078—1085),太医局编成《太医局方》。大观初年,陈师文对《太医局方》加以修订,编撰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人参败毒散”当源于《太医局方》。
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天花消灭之前不久,其实在英国发生过实验室储存天花病毒泄漏的严重事故.这3次事故造成有记录的78人罹患天花,其中3人直接死于天花.很多人被误诊为水痘.WHO为此专门讨论了这些问题并决定将原来不知其数的世界各地天花病毒保藏实验室数目减少成2家.然而,如果将来某一天一种新的、变异了的天花病毒突然来袭,该怎么办?也许那古老而差不多被遗忘了的人痘接种方法,人们应该考虑其临时可
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团结中西医”,既是基于当时医疗卫生资源的考量做出的政策选择,也是前此20余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遗产之一。从最初“中西医并用”的无奈,到逐步形成“中西医合作”、“团结中西医”方针,都与中国革命的具体环境密切关联。延安时期不同阶段的革命卫生工作方针,带有浓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色彩,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医务人员提出的职业诉求;1950年确立的“团结中西
明万历年间,胡文焕将蔡龙阳《螽斯集》与俞桥《广嗣要语》的部分内容合并删润,编校而成《广嗣须知》一书,收入其汇刻的《百家名书》、《格致丛书》2部丛书之中.由《螽斯集》而《广嗣须知》,内容和名称均已变更,因而《广嗣须知》当视为一种新作,其编撰者题名当为“胡文焕编”.今存《广嗣须知》的各种版本,都是胡氏编刻的丛书本或者据其抄录的抄本或传抄本。
朱南山暨其子朱小南、朱鹤皋创办的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是近代最具革新精神的中医院校。其附属研究院以“实现国医科学化,培养国医高深人才”为宗旨,开“中医科学化”实践之先河。“发扬国粹,融化新知”的教学设计、临床研究及学术组织在国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倡导广结名师与学习理论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组织及学术社团,创办刊物,组织学生研究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研究与教学导向,其办学经验对现代中医院校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壮药”是指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药物.根据考古发现以及壮医学者覃保霖对《山海经·南山经》中“祝馀”、“白咎”、“迷谷”壮语发音的分析,可知在先秦时期,壮药即已存在.秦汉魏晋时期,随着区域间文化的广泛交流,壮族聚居地人民用药经验,在文献中不断体现,如《肘后方》中有关解毒药的记载,大多出自岭南.隋唐已降,本草文献和地方志中有不少记载与现今公认的壮药相似,如《广西通志》、《南宁府志》、《柳州府志》、《
关于孙思邈的卒年,既往有“永淳说”与“永徽说”,更有学者具体为“永淳元年二月十五日”.笔者检核史料,认为有关孙思邈卒年记载中,以法藏所著《华严经传记·孙思邈传》中“永淳前”之说最为可信.故孙思邈卒年较合理的表述为:“孙思邈约卒于调露二年/永隆元年(680)”,或“孙思邈卒于680年±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