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全市2014-2015学年学生因病缺课情况,为开展学生常见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建议。结果:本学年全市缺课发生比例12.85%,因病缺课率0.9‰,人均因病缺课天数1.40天;因病缺课率男生高于女生,小学高于中学;引起因病缺课最常见原因有一般感冒、胃肠道疾病和水痘等,发病高峰为12月至次年3月。结论:应进一步规范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措施维护学生健康。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因病缺课 监测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对发现学校内疾病早期的流行,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做为一项常规性的突发疾病的预警监测工作来开展。2014-2015学年,江阴市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开展正常有序,监测上报率、及时率等考核指标均比上一年度有所提高。现将上一学年度全市中小学因病缺课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全市所有非幼儿园的小学、中学、职高等共96所学校在校学生,包括小学49所、初中28所、高中6所、九年一贯制5所、完中6所、职业高中2所。
1.2 方法
按照《江阴市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方案》及全市因病缺课监测管理制度,各校由校医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负责因病缺课人数、时间、症状及疾病种类等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1.3 监测指标
包括因病缺课人次数、因病缺课人日数、因病缺课发生率、因病缺课率等缺课情况监测以及感冒、气管炎肺炎、水痘、风疹、麻疹、胃肠道疾病、手足口病等20种疾病,同时对各种疾病的在整个学年度的时间分布进行监测。其中,每天只要因病缺课1学时即为因病缺课,计为1人次;1-3学时计为半天,4学时及以上计为一天。学校各班级的班主任当天填写《学校班级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每天登记表》,同时学校因病缺课监测负责人每天下午3点前对全校每个班级学生因病缺课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网络直报。
1.4 统计分析
通过江苏省疾控中心学生健康监测平台导出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各学校相关负责人认真落实该工作方案及管理制度,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市疾控中心每日对缺课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定期计算分析全市缺课情况并进行通报,并不定期与学校开展沟通交流。
2 结果
2.1 缺课监测情况
2014-2015学年度全市学校网络直报覆盖率100%,上报率88.95%,共监测在校中小学、职高学生168865人,授课天数190天,授课总人日数32084350人日;因病缺课人次数21699人、缺课发生比例12.85%;因病缺课人日数30273人日,因病缺课率0.9‰,人均因病缺课天数1.40天,与相邻地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因病缺课发生率和因病缺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型中学(x2分别等于247.97、328.01,P<0.001),而男生因病缺课发生率和因病缺课率均高于女生(x2分别等于79.83、84.97,P<0.001)。结果见表1
表1 2014-2015学年度江阴市学生因病缺课情况
2.2 主要疾病监测
本学年引起因病缺课最主要的疾病有一般感冒,因病缺课人次数和人日数分别占50.8%和47.65%,其次为胃肠道疾病,占11.0%和12.42%,以及水痘占6.8%和6.26%等。引起平均缺课天数最长的疾病是手足口病,平均缺课天数4.84天,其他引起缺课天数较长的疾病有心脏病、肝炎、牙病、猩红热、泌尿系统疾病,缺课天数都在2-3天。结果见表2
表2 2014-2015学年度缺课疾病构成
2.3 主要疾病发病时间分布
2014-2015年度总体因病缺课发生以冬春季节为高峰,2月份因寒假而上报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故不纳入统计。其中,一般感冒1月份发病率最高,发病数为2433人次,其次为3月份,发病数为1583人次,再次为12月份及4月份,夏秋季发病率较低。胃肠道疾病在整个学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最高为3月份,发病数428人次,最低为11月份,发病数114人次。水痘发病高峰在12月份,发病507人次,其次为6月份,发病234人次。其他疾病也未发现明显发病率高峰。见图1。
3 讨论
通过本次针对全市的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分析可以发现,2014-2015学年度全市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因病缺课率高于中学,这首先是由于小学生生长发育程度不如中学生,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疾病,其次是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患病后尤其是一些轻症疾病往往不愿请假,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治疗所致。男生缺课率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接触易感因素较多所致[2-3]。从引起缺课的主要疾病类型来看,一般感冒所占比例最多,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4-5],其症状监测统计也以发热、咳嗽、流涕为主,且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符合该疾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胃肠道疾病发病率也比较高,但全年无明显高峰,可能是由于该类疾病高发的夏季正好处于暑假期间,因此无法进行监测统计。另外本学年其他的一些学校常见传染病如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等与往年相比均无爆发流行,易感期发病也处于历年一般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些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如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麻疹等平均请假天数过短,不符合传染病管理的相关规定,潘晨建[6]、刘小晖[7]等也认为请假天数远少于实际病程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图1 2014-2015学年度学生主要疾病发病时间分布
另外在分析中也暴露出该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2014-2015学年全年缺课监测上报率达到88.95%,但在9月份及次年6月份上报率较低,其原因可能为9月份处于开学期,上报工作未及时规范导致上报率偏低,而6月份处于期末考试关键阶段,学生为复习迎考而尽量少请病假或不请病假,导致学校保健老师统计与上报的难度增加。其次,上报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比例过高,两者相加达16%-17%,对于分析疾病的构成与流行增加难度,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此应进一步落实上报的规范性,加强对校医的指导和培训,尽量控制该类疾病上报的比例。第三,零报告所占比例较大,达到47.3%,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因可能为部分学校保健负责人对该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部分学校上报责任人不明确,缺乏必要的规范、考核制度[8]。
综上所述,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获取学校内疫情蔓延的早期预警信息、降低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教育部门应督促学校建立建设完整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规范上报流程、落实责任到人。其次,通过电视、网络、课堂教学等方式[9]加强对学校的常见传染病、胃肠道疾病、意外伤害等多发疾病的宣传,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和学生的疾病风险意识,并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第三,疾控机构应利用因病缺课监测平台资源进行疾病预警监测,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帮助学校建立常见疾病爆发的应急预案,真正把因病缺课监测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维护学生健康。
参考文献
[1]吴海曙. 常州市天宁区2012-2013学年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20(5):?366-367
[2]叶根花,雷永良,王峰. 丽水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0):61-62,79
[3]董玉婷, 张琴, 孙思飞等. 上海市嘉定区2012-2013学年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12): 675-67
[4]赵玲, 褚红娜, 刘坤杰等. 中小学生因病缺课调查及干预措施研究[J]. 河北医药, 2014, 36(23): 3649-3651
[5]徐小东, 范雪松, 张毅等. 大连市2012-2013学年小学生因病缺课结果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4, 30(5):?749-750
[6]潘晨建, 赵琦, 周昌明等. 江西省农村地区小学生因病缺课行为对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中学生缺课监测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15(8): 705-709
[7]刘小晖, 魏晶, 王海涛等. 2011年青岛市学校因病缺课检测系统应用情况评价[J]. 预防医学论坛, 2013, 19(10):?749-750
[8]袁红霞, 缪国忠, 徐超. 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医学动物防治, 2014, 30(11): 1294-1296
[9]何健,张丁,杨汴生等. 许昌市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12): 1812-1814
作者简介:章剑(1983-),男,江苏江阴人,硕士,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职业卫生。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因病缺课 监测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对发现学校内疾病早期的流行,尽早采取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做为一项常规性的突发疾病的预警监测工作来开展。2014-2015学年,江阴市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开展正常有序,监测上报率、及时率等考核指标均比上一年度有所提高。现将上一学年度全市中小学因病缺课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全市所有非幼儿园的小学、中学、职高等共96所学校在校学生,包括小学49所、初中28所、高中6所、九年一贯制5所、完中6所、职业高中2所。
1.2 方法
按照《江阴市中小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工作方案》及全市因病缺课监测管理制度,各校由校医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负责因病缺课人数、时间、症状及疾病种类等信息的收集、汇总与报告工作。
1.3 监测指标
包括因病缺课人次数、因病缺课人日数、因病缺课发生率、因病缺课率等缺课情况监测以及感冒、气管炎肺炎、水痘、风疹、麻疹、胃肠道疾病、手足口病等20种疾病,同时对各种疾病的在整个学年度的时间分布进行监测。其中,每天只要因病缺课1学时即为因病缺课,计为1人次;1-3学时计为半天,4学时及以上计为一天。学校各班级的班主任当天填写《学校班级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每天登记表》,同时学校因病缺课监测负责人每天下午3点前对全校每个班级学生因病缺课情况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网络直报。
1.4 统计分析
通过江苏省疾控中心学生健康监测平台导出EXCEL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各学校相关负责人认真落实该工作方案及管理制度,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市疾控中心每日对缺课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定期计算分析全市缺课情况并进行通报,并不定期与学校开展沟通交流。
2 结果
2.1 缺课监测情况
2014-2015学年度全市学校网络直报覆盖率100%,上报率88.95%,共监测在校中小学、职高学生168865人,授课天数190天,授课总人日数32084350人日;因病缺课人次数21699人、缺课发生比例12.85%;因病缺课人日数30273人日,因病缺课率0.9‰,人均因病缺课天数1.40天,与相邻地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因病缺课发生率和因病缺课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型中学(x2分别等于247.97、328.01,P<0.001),而男生因病缺课发生率和因病缺课率均高于女生(x2分别等于79.83、84.97,P<0.001)。结果见表1
表1 2014-2015学年度江阴市学生因病缺课情况
2.2 主要疾病监测
本学年引起因病缺课最主要的疾病有一般感冒,因病缺课人次数和人日数分别占50.8%和47.65%,其次为胃肠道疾病,占11.0%和12.42%,以及水痘占6.8%和6.26%等。引起平均缺课天数最长的疾病是手足口病,平均缺课天数4.84天,其他引起缺课天数较长的疾病有心脏病、肝炎、牙病、猩红热、泌尿系统疾病,缺课天数都在2-3天。结果见表2
表2 2014-2015学年度缺课疾病构成
2.3 主要疾病发病时间分布
2014-2015年度总体因病缺课发生以冬春季节为高峰,2月份因寒假而上报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故不纳入统计。其中,一般感冒1月份发病率最高,发病数为2433人次,其次为3月份,发病数为1583人次,再次为12月份及4月份,夏秋季发病率较低。胃肠道疾病在整个学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最高为3月份,发病数428人次,最低为11月份,发病数114人次。水痘发病高峰在12月份,发病507人次,其次为6月份,发病234人次。其他疾病也未发现明显发病率高峰。见图1。
3 讨论
通过本次针对全市的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分析可以发现,2014-2015学年度全市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因病缺课率高于中学,这首先是由于小学生生长发育程度不如中学生,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疾病,其次是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患病后尤其是一些轻症疾病往往不愿请假,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治疗所致。男生缺课率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接触易感因素较多所致[2-3]。从引起缺课的主要疾病类型来看,一般感冒所占比例最多,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4-5],其症状监测统计也以发热、咳嗽、流涕为主,且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符合该疾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胃肠道疾病发病率也比较高,但全年无明显高峰,可能是由于该类疾病高发的夏季正好处于暑假期间,因此无法进行监测统计。另外本学年其他的一些学校常见传染病如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等与往年相比均无爆发流行,易感期发病也处于历年一般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些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如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麻疹等平均请假天数过短,不符合传染病管理的相关规定,潘晨建[6]、刘小晖[7]等也认为请假天数远少于实际病程也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图1 2014-2015学年度学生主要疾病发病时间分布
另外在分析中也暴露出该监测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2014-2015学年全年缺课监测上报率达到88.95%,但在9月份及次年6月份上报率较低,其原因可能为9月份处于开学期,上报工作未及时规范导致上报率偏低,而6月份处于期末考试关键阶段,学生为复习迎考而尽量少请病假或不请病假,导致学校保健老师统计与上报的难度增加。其次,上报不明原因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比例过高,两者相加达16%-17%,对于分析疾病的构成与流行增加难度,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监测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此应进一步落实上报的规范性,加强对校医的指导和培训,尽量控制该类疾病上报的比例。第三,零报告所占比例较大,达到47.3%,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因可能为部分学校保健负责人对该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部分学校上报责任人不明确,缺乏必要的规范、考核制度[8]。
综上所述,学生因病缺课监测获取学校内疫情蔓延的早期预警信息、降低疾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教育部门应督促学校建立建设完整的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制度,规范上报流程、落实责任到人。其次,通过电视、网络、课堂教学等方式[9]加强对学校的常见传染病、胃肠道疾病、意外伤害等多发疾病的宣传,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和学生的疾病风险意识,并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第三,疾控机构应利用因病缺课监测平台资源进行疾病预警监测,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帮助学校建立常见疾病爆发的应急预案,真正把因病缺课监测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维护学生健康。
参考文献
[1]吴海曙. 常州市天宁区2012-2013学年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20(5):?366-367
[2]叶根花,雷永良,王峰. 丽水市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0):61-62,79
[3]董玉婷, 张琴, 孙思飞等. 上海市嘉定区2012-2013学年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12): 675-67
[4]赵玲, 褚红娜, 刘坤杰等. 中小学生因病缺课调查及干预措施研究[J]. 河北医药, 2014, 36(23): 3649-3651
[5]徐小东, 范雪松, 张毅等. 大连市2012-2013学年小学生因病缺课结果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4, 30(5):?749-750
[6]潘晨建, 赵琦, 周昌明等. 江西省农村地区小学生因病缺课行为对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中学生缺课监测有效性的影响[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4, 15(8): 705-709
[7]刘小晖, 魏晶, 王海涛等. 2011年青岛市学校因病缺课检测系统应用情况评价[J]. 预防医学论坛, 2013, 19(10):?749-750
[8]袁红霞, 缪国忠, 徐超. 学生因病缺课网络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医学动物防治, 2014, 30(11): 1294-1296
[9]何健,张丁,杨汴生等. 许昌市中小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14, 35(12): 1812-1814
作者简介:章剑(1983-),男,江苏江阴人,硕士,主管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职业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