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畅林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自在那里默默地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有关事情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本来我是打算以论文的格式来写的,但是我看了一个博士的演讲之后,发现自己的能力远不能及,于是我决定以读后感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但是我将尽量地融入一些我的思考。
  曾听说,沈从文是一个文体家。当我读到他的《边城》时,发现的确如此,他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例如以下的话语:
  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
  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以上皆摘自第一章)
  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到,沈从文的话语,明显带有楚地方言的特色。文中夹带方言,不但没有使整体语境违和,反而给人一种质朴敦厚之感。加之这是写湘西茶峒的风土人情,因此我个人认为这反而达到了描写对象和表达语言的一种统一。我们一般说“喝水”,他却说“吃水”;普通话中用“挺好”,他用的是“蛮好”。而“溜刷在行”是典型的楚地方言,如果把它置换成别的词,文字便失去了一种地域的特色,其中风味就会大打折扣。
  同时,我知道沈从文在20岁之前只受过小学的教育,20岁时来到北京,渴望上大学,并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参与了燕京大学的国文班考试,但没有考上,故继续在北京大学旁听。那么他的文字功底主要是受小学教育的影响,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生或者刚刚发生新文化运动,所以他在小学所受的教育应以文言文居多。这就说明他的文言文基础应该很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古朴之感,“篁竹”“长养”这类词信手拈来。而他之后又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也受到了白话文的洗礼,所以他的文字和民国所有人一样,基本上都是半文半白的。
  第三就是他的语言色彩,读他的文字总感觉他就像给我们讲故事的老爷爷一般和蔼慈祥,是娓娓道来的,平和质朴的,有一种和煦的温暖,而不是鲁迅那般冷峻犀利。鲁迅喜欢把一个成语拆开了用,于嬉笑怒骂中讽刺别人,追求文字的顿挫与力度,而沈从文喜欢用各种连词,追求文字的舒缓与连贯,使文字读来行云流水,有一种闲适恬淡之感。文段长句兼着短句,既不让人感到单调乏味,也不让人觉得过于激烈,这不是儒家的中庸,而是合乎道家所提倡的自然。儒家的中庸,总有一种苦心经营后天打磨过的感觉,而道家所提倡的自然则是从骨子里带出来的。
  至于我上面为什么要引述沈从文的题记,是因为我很好奇,沈从文为什么会在题记中表达出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人一种勇气的愿景。
  我觉得这可以结合我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博士的一些理性分析来作答。
  其一,我阅读的时候总是觉得来气,我总是觉得翠翠这个孩子没错,就觉得她是个孩子。不够主动,不够勇敢,确实是有灵气,但是她不能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她什么都不明白,明明已经十四五岁了,如果她能主动一点,主动说明自己心中所爱,便不会有大老的死,二老的远走,她便能够抓住自己的爱情。可是她不能够,因为那样她就不是翠翠了。我不能明白翠翠的想法,因为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我认为大胆的追求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在那个博士的演讲中,她认为为什么翠翠完全不像她敢爱敢恨的母亲,也不像边城中的其他人那样大胆随性的原因是翠翠回避自己的自我意识,回避自己的愿望,她不想长大,害怕长大。而这正符合了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与美善生活的追求,但是回不去了。
  所以我们便要永远的向前。翠翠的悲剧,能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人必须要向前看,不能够回避矛盾,我们不能够永远沉浸在田园牧歌的梦幻之中,我们终究要醒来,去寻找现实中真正美好的生活。而看透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沈从文题记中的“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怀古的幽情,一次苦笑,是说那些现实中挣扎的人;一场噩梦,是说那些在幻想中逃避的人。而从中获得了勇气与信心的,正是那种向死而生,看透了矛盾无法回避之后,毅然向前的勇士。
  也许沈从文和五四运动的关系,并不如鲁迅之类的人那么紧密直接。他在题记中说道,这本书并不是给大多数人看的,而是给那些脱离了大学校园、但仍然热爱文学的人看的。但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从人性的角度,以对田园牧歌式的梦幻生活求索的失败教训来告诉我们,人只有向前看,向前走,向死而生,才能够发展,才能够有希望。同時,边城人的淳朴善良也告诉我们一种与城市中一些病态价值观不同的农村文明的一角,具有对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反思意义。
其他文献
邢昊的诗  六月  一个日照长  光线强  刚买的白菜  就晒卷了边儿  烂成一堆泥的  月份  是毕业日  是我到洋灰厂当工人的  纪念日  是妻子给我四处借钱的  手术日  是我其中一个女儿的  生日  是我父亲的  去世日  烈日如同火烧  父亲无法挽留  急匆匆的丧葬仪式结束后  我把颤微微的母亲  扶到土窑洞的炕上  老母亲一声不响  整个六月  一声不响  同学在工厂打工时不幸中毒而亡
期刊
(一)  你的眼里住着星星  你的身上披着星光。  你是月亮的女孩  我是后羿的男孩。  (二)  我住在星星上,而星星在你眼里  我走过万水千山,发现最美风景是你  我和圣诞爷爷握了手,给我许了一个愿望  是岁月无忧,前途坦荡。  黑色  夜色渐浓,我又踏上了离家很远的路  梦里总希望小孩可以有糖吃  现实是小孩得自己找糖吃。  此刻  我看见了黑色的海水  黑色的山丘还有黑色的人群  背着行囊
期刊
夜游泰山(其一)  夜朗星稀  正是登临泰山之时  微寒夜风  吹尽汗水与喧嚣  只剩点点淡光闪耀  回首眺望山下  尘世似乎仍未寂静  远处灯火酒绿  一片哗然喧闹  夜生活才刚开始  人们还没有休息  山上也有声音  登山杖与地面的撞击声  乒乒乓乓,极有规律  惊醒了山上的鸟儿  却无法唤醒迷茫的人  也没有震撼浮躁的心  夜游泰山(其二)  夜间登山也许是很好的选择  微弱的灯光  看不到
期刊
一直有个远行的想法  让眼底的世界  装下万水千山  身后两行足迹  像钢琴架上黑白的文字  起伏着翻山越岭  凹凸的足音  如一茎草叶被鸟鸣弹拨  听醉了行云流水  拿出一幅背影  给不停歇的字里行间  写一句渐行渐远  借一把时光的尺  借一把时光的尺  量量小时候  眼神里好奇的南北东西  懵懂的前前后后  那跬步  是昼夜的刻度  借一把时光的尺  量量爬上月光的鬓角  那里有几多风雨  
期刊
党建百年颂  松龄百载欲何求,执政为民从未休。  携手仁人长共济,并肩志士喜同舟。  开天辟地凭雄略,治国安邦有勇谋。  今日元元齐颂母,锤镰赤帜更风流。  红丘陵有题  老忆丘陵故事匆,未曾翦断绣花风。  落红石冢情来晚,增雨心眉念向东。  但见长天潸白雁,任由流水绕邱嵩。  寒庐问墨挥新笔,笔拽青衫眺远空。  红丘陵雅聚(新韵)  坐望流年纵与横,文朋雅聚起潮声。  无关得意诗些许,但助闲情路
期刊
归于水  游连斌  从前宅嫁至富溪  母亲的命运  便已注定  卖了大半辈子的鱼  最终跟鱼一样  消逝于水中  这是老家的老人  对去年那场车祸的评价  也是对我母亲一生的形容  老家的老人还告诉我  从生我哥到生我的八年间  母亲有过一个女孩  有次母亲去采茶  踏空而倒插于坝中  淹半死而没死  腹中快生的女孩  跟鱼一样  消逝于水中  死亡公式  莫高  假如把每次睡觉  都看成是一次暂
期刊
最初,她是在表姐的日志里见着他的文字的。  表姐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一个青年诗人的诗深入了她的骨髓,她随口可以吟诵出他的诗句。在要毕业的前两月,表姐总算很自然地约出了诗人,在一家咖啡厅喝咖啡。表姐拿着一本刊有自己写的诗歌评论的杂志去见诗人,她评论诗人的诗,诗人自然要请表姐的客,这是表姐预料中的事。但是,那是一杯忘了放方糖的苦咖啡,她喝得一生难忘。方糖是有的,伴侣也有,表姐以为只有两只杯子的包厢,放了
期刊
他的所为,究竟是伸张正义,还是将正义推入深渊?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江亚做过的事情,或许有些人也想过。但是我想告诉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以暴制暴,信仰暴力,会带来更大的暴行,如果这个天平不小心失衡了,那么,我愿意做一个砝码。  方木用自己的生命作为圈套,只为留下“城市之光”犯罪的证据。被福尔马林泡得肿胀的身体,小腹中残留的半截手指,浑身都是鞭打和锤击的痕迹,这就是他付出的一切,以命相搏。幸好,他
期刊
四月,朦朦胧胧,释怀了一冬的深情,尘封了太多的记忆,却也成全了多少次转身后与春的相拥。一丝悲伤,一声祝福,一语慰籍辗转为四月的一抹阳光,一树葱郁,一声鸟鸣,一片春色,温暖却又充满希望,给人以无限的憧憬……  走出家门,嗅一嗅泥土的清香,抬头看见的是满树雪白的梨花,一园安静素然的优雅,走过星月年华,碎碎春景依旧。尽管眼前一方春色醉千山,然我的心思却还没感觉到四月的暖意。懒懒地迷糊着,不想让这刚有逊色
期刊
吃罷饭,慢慢踱出校门,已经有些晚了,学生无几,这里的草木熟悉得让我嗅到温暖。草木的颜色有深有浅,但同出一脉的草本气息,都是那般令人心旷神怡。已近深秋了,柳色依然呈现着绿,过往聒噪的虫鸣似乎听闻不到他们的声息。抬眼观天,远处重重的积雨云块阴沉着脸压了过来,天气闷热怕是要下雨了。这样想着,脚下加快了步伐。  快步行走中,回头觑见身后不远处有一后生也在赶路,渐渐看得清了,高高大大的,眉眼生得清秀。年轻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