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对超声波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4例肠套叠患儿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50例其他原因腹痛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分别行彩色超声波检查及X线片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彩色超声波对于44例患儿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1.67%,90.00%,明显高于X线片的85.19%,58.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肠套叠采用超声波检查具有准确性高、敏感性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声波 小儿肠套叠 诊断
肠套叠为婴幼儿常见性急腹症,指的是部分肠管与肠系膜进入到临近肠腔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一般为近端肠管进入远端肠腔引起的瘀血、水肿及坏死等[1]。临床上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为原发性,临床症状主要有哭闹、呕吐、血便等,腹部触诊存在包块等[2]。为了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4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8月共治44例肠套叠患儿作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行超声波指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或X线片下空气灌肠确诊,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为45天~11岁,平均年龄为(5.3±1.2)岁。以我院同期收治的5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6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5.1±0.9)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超声诊断
两组患儿均以Philips IU22、GE-E8、ALOKA α5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低频率探头3.5~5MHz,高频率探头7~10MHz。嘱患者取平卧位,先以低频探头探查全腹,检查腹腔内的肠管扩张、包块及游离液体情况。对存在包块患儿以高频探头进行多切面观察,对包块大小进行测量,观察包块形态、包块内部的血流状况,周围淋巴结情况、是否有渗出液、周边肠管扩张等。
1.2.2 X线片检查
以数字肠胃机对行胸腹透视,排除膈下游离气体,然后采用解痉与镇静剂。在患儿安静之后,对肠梗阻的部位与程度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波检查结果
44例肠套叠患儿的超声波检查特点为:腹腔内肠套入部位的短轴切面存在低回声“靶环征”或“同心圆征”,7例患儿的套入肠管周围存在肿大淋巴结,“同心圆征”出现偏心性改变,8例患儿肠壁彩色血流增多。
彩色超声波对于44例患儿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1.67%(22/24),90.00%(18/20),结果如表1所示。
2.2 X线片检查结果
44例肠套叠患儿的X线片检查结果:患儿腹腔出现小肠拱形扩张,存在软组织肿块,右下腹部小肠存在液气平面征,或伴有明显逆蠕动。44例患儿的X线片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5.19%(23/27),58.82%(10/17),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为儿科常见急腹症,临床上关于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由婴儿的肠系膜过长或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及回盲部的活动过度过大引起[3]。该病多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哭闹、便血及腹部触诊包块等[4]。
临床上以往对于小儿肠套叠多采用X线空气钡剂灌肠造影诊断,但是因患儿烦躁不攒、配合度差或肠道痉挛等会使得灌肠失败,影响了诊断率。超声因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进行连续、多切面动态观察,能够作为小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彩色超声波对于44例患儿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1.67%,90.00%,明显高于X线片的85.19%,58.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chwandt C S[5]报道一致。
肠套叠超声图像特点:短轴切面一般为“靶环征”或“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套筒征”。“同心圆征”是因肠壁自身超声下表现为多层结构,为套叠的强弱相间特征。在检查出现此种特征后,一般可确诊为肠套叠。
总之,超声波检查具有诊断率高、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作为小儿肠套叠的常用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淑莺.浅谈超声波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71-172
[2]彭莉晴,宣吉晴,熊耕. B超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1,13(4):601-603
[3]黄宇先,陈涛,柴红丽,等. 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山东医药,2014,54(46):76-77
[4]S. Pérez-Vilar, J. Díez-Domingo, J. Gomar-Fayos, et al. Vigilancia pasiva de la seguridad postautorización de las vacunas frente a rotavirus: sensibilidad de la notificación de invaginación intestinal[J]. Anales de Pediatria, 2013,2(27):1771-1776
[5]Schwandt C S. Low-grade or benign intestinal tumours contribute to intussusception: a report on one feline and two canine cases[J]. Journal of Small Animal Practice, 2012, 49 (12):651-654
【关键词】 超声波 小儿肠套叠 诊断
肠套叠为婴幼儿常见性急腹症,指的是部分肠管与肠系膜进入到临近肠腔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一般为近端肠管进入远端肠腔引起的瘀血、水肿及坏死等[1]。临床上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为原发性,临床症状主要有哭闹、呕吐、血便等,腹部触诊存在包块等[2]。为了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2010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44例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8月共治44例肠套叠患儿作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行超声波指导下生理盐水灌肠或X线片下空气灌肠确诊,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为45天~11岁,平均年龄为(5.3±1.2)岁。以我院同期收治的50例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6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5.1±0.9)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超声诊断
两组患儿均以Philips IU22、GE-E8、ALOKA α5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低频率探头3.5~5MHz,高频率探头7~10MHz。嘱患者取平卧位,先以低频探头探查全腹,检查腹腔内的肠管扩张、包块及游离液体情况。对存在包块患儿以高频探头进行多切面观察,对包块大小进行测量,观察包块形态、包块内部的血流状况,周围淋巴结情况、是否有渗出液、周边肠管扩张等。
1.2.2 X线片检查
以数字肠胃机对行胸腹透视,排除膈下游离气体,然后采用解痉与镇静剂。在患儿安静之后,对肠梗阻的部位与程度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包处理分析,对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对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波检查结果
44例肠套叠患儿的超声波检查特点为:腹腔内肠套入部位的短轴切面存在低回声“靶环征”或“同心圆征”,7例患儿的套入肠管周围存在肿大淋巴结,“同心圆征”出现偏心性改变,8例患儿肠壁彩色血流增多。
彩色超声波对于44例患儿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1.67%(22/24),90.00%(18/20),结果如表1所示。
2.2 X线片检查结果
44例肠套叠患儿的X线片检查结果:患儿腹腔出现小肠拱形扩张,存在软组织肿块,右下腹部小肠存在液气平面征,或伴有明显逆蠕动。44例患儿的X线片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5.19%(23/27),58.82%(10/17),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为儿科常见急腹症,临床上关于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由婴儿的肠系膜过长或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及回盲部的活动过度过大引起[3]。该病多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哭闹、便血及腹部触诊包块等[4]。
临床上以往对于小儿肠套叠多采用X线空气钡剂灌肠造影诊断,但是因患儿烦躁不攒、配合度差或肠道痉挛等会使得灌肠失败,影响了诊断率。超声因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进行连续、多切面动态观察,能够作为小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彩色超声波对于44例患儿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为91.67%,90.00%,明显高于X线片的85.19%,58.8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Schwandt C S[5]报道一致。
肠套叠超声图像特点:短轴切面一般为“靶环征”或“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套筒征”。“同心圆征”是因肠壁自身超声下表现为多层结构,为套叠的强弱相间特征。在检查出现此种特征后,一般可确诊为肠套叠。
总之,超声波检查具有诊断率高、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作为小儿肠套叠的常用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淑莺.浅谈超声波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171-172
[2]彭莉晴,宣吉晴,熊耕. B超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J].西南军医,2011,13(4):601-603
[3]黄宇先,陈涛,柴红丽,等. 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山东医药,2014,54(46):76-77
[4]S. Pérez-Vilar, J. Díez-Domingo, J. Gomar-Fayos, et al. Vigilancia pasiva de la seguridad postautorización de las vacunas frente a rotavirus: sensibilidad de la notificación de invaginación intestinal[J]. Anales de Pediatria, 2013,2(27):1771-1776
[5]Schwandt C S. Low-grade or benign intestinal tumours contribute to intussusception: a report on one feline and two canine cases[J]. Journal of Small Animal Practice, 2012, 49 (12):65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