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组成化款青花淡描龙纹瓷碟。关于瓷碟的定代看法不一,基本上有三种观点:一、明成化瓷;二、清三代仿款瓷;三、清末仿款瓷。查馆藏原始档案,仅记载为“清仿”。
“大明成化年制”款青花淡描龙纹碟:一组四件,口径9.8厘米,高3.7厘米,底径4.5厘米,四件尺寸几乎一样。1952年由陆士基先生捐赠,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1991年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碟敞圆口,腹中部以下内折渐收至底,圈足。碟内壁在青花单圈与双圈之间淡描两条相对的蝻龙,逆时针朝着一个方向奔跑。在两条龙之间的空白处绘制火焰纹,共计六朵。碗内底青花双圈内绘制带火焰的变形圆圈。外壁口沿青花双圈,素面,接近底足处线描海浪纹。底足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外青花双方框。
此组青花龙纹碟虽被称为“碟”,但又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碟,它们的造型似碗似碟又似盘,器腹中部内折,平缓收束至底,浅圈足,碟腹较深,形体娇小、灵秀、优雅,既端庄秀美又轻盈凌空。民间将这种似碟似碗的器物称“吃碟”,与所盛食物品类有关,如饺子,是一种极好的餐具。
这组瓷碟的胎壁厚度依形而变,口沿最薄,腹至底处渐厚,这种胎体的处理既能使器物的造型显得秀美轻盈,又能使器物搁置稳当。瓷碟的胎质细腻,用料讲究,用手触摸底足露胎处,顺滑光润,有“泥鳅背”之特征。釉色青白光滑,釉质细腻温润,用手托捂,柔滑欲飞。青花纹饰发色浅淡,绘画笔路清晰雅致,与青白细腻的釉子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这组瓷碟的发色与陈癸淼著《冰肌玉骨青花瓷》第36页收录的一件“成化官窑青花三友盘”的发色相近,明嘉靖、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等三朝都有这样的作品,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雍正淡描青花莲花托梵文杯”发色较深,不如此组瓷碟的色彩浅淡。相较而言,馆藏的这四件青花龙纹瓷碟不管是发色还是胎质都具有成化瓷的一些特点,颇具迷惑性。
碟内壁青花淡描两条相对的奔龙,空白处绘制球状火焰纹,构图疏朗、布局合理。龙首似螭,勾画简练。龙角后竖,鬃毛细密。双唇紧闭,唇前线形长吻,眼鼻勾画意象。龙身、龙尾细长,网状鳞片。单线描绘龙尾,线条平行排列,长短不一。与纤细的龙身相比,四条龙腿显得粗壮,前后奔腾。此碟的龙爪画法较特别,在圆形的掌下以单线画指,在单线的指处绘爪,并重点表现爪尖,爪尖呈短三角旗状,内空。这种重点突出爪尖的会意画法在明瓷中较多,但明代的龙爪尖多呈风轮状排列,且多为五爪。清以后各朝龙纹的表现逐渐具象化。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龙纹刚劲有力,有神气,精神头足,此组碟上的淡描龙纹肢体则无清盛世龙纹高昂之态。碟外壁施白釉,素面无纹,在接近底足处装饰一圈青花海浪纹。海浪纹饰与成化朝海浪纹相似,为仿成化朝海浪纹。
从青花发色、釉面、纹饰等因素考察此组瓷碟,其特点与成化瓷特点相近,但其纤弱的龙体造型,含有疵点的胎体,“泥鳅背”似的底足,发青的白色底釉,精巧细致的造型,胎体不同部位厚度的处理,特别是底款都与明成化年款风格相异。孙瀛洲先生对成化款研究颇深,曾有六字歌诀日:“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准确地描述了绝大多数成化官窑款的字体结构特征。而这组瓷碟年款中的“制”字无“制字衣横少越刀”之特征,无上丰下敛的特点,下部“衣”字的一横也大大地超过了右面的立刀。外框线条的处理迟疑、犹豫,仿作痕迹明显。方框线条在四个角的交汇处色深,有重叠现象,似有成化款外框之效果。但成化款外框双线的颜色不一,外框线色深,内框线色浅,反应了蘸色后先划外框线,后划内框线之用笔特征,而此组青花龙纹瓷碟底款的双线外框无此特征,也充分证明为后朝仿作所为。成化官窑年款除了这些字体结构特征外,还有一些用笔上的特点,后代的仿款往往不及,或多或少地带有仿制朝的特点,如成化官窑款的用笔圆润,起落不露锋,朴拙中见刚毅。此组瓷碟的款识笔画纤细、字体书写紧凑瘦长,特别是撇、捺、弯钩等成弧形,收笔露锋轻飘,无成化款用笔圆润、刚劲、朴拙之风貌,字体结构也相去甚远。
仔细观察此组淡描龙纹瓷碟的落款,也非清三代之作,其书写风格与康熙、雍正、乾隆仿成化款不尽相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楷书,各有风格。其书写习惯和审美在瓷器落款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落本朝款还是仿款,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康熙落款方正工整,较雍正落款而言,丰满有余,秀气不足。雍正落款多瘦长飘逸,与轻巧秀美的器形相得益彰。乾隆落款多方正,似有康熙之味,但其用笔与康熙朝落款截然不同,乾隆朝落款笔画落笔重,收笔轻,呈蝇头状,不管是官窑瓷落款还是民窑瓷落款都有这样的特征。馆藏的这组淡描青花龙纹瓷碟底足内的落款,无上述三朝的落款特征。
从以上的款识分析,结合造型、胎釉、青花发色、纹饰等断定此组瓷碟应为清末民窑仿成化款之器。自明正德以来,仿成化瓷日盛,以致落成化款已经成为一种瓷的吉祥符号,“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款在清末民初的瓷器落款中常见,这组瓷碟的器形、彩釉、纹饰、落款也反映出清末的一些气息。清末制瓷业渐衰,虽然继承了三代的一些精髓,但工艺、审美等为适应市场已日渐大众化,此组青花淡描龙纹瓷碟就是清末民窑仿成化瓷而制作的一组品质精良的实用器。
(责编:雨 岚)
“大明成化年制”款青花淡描龙纹碟:一组四件,口径9.8厘米,高3.7厘米,底径4.5厘米,四件尺寸几乎一样。1952年由陆士基先生捐赠,原陕西省博物馆收藏,1991年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碟敞圆口,腹中部以下内折渐收至底,圈足。碟内壁在青花单圈与双圈之间淡描两条相对的蝻龙,逆时针朝着一个方向奔跑。在两条龙之间的空白处绘制火焰纹,共计六朵。碗内底青花双圈内绘制带火焰的变形圆圈。外壁口沿青花双圈,素面,接近底足处线描海浪纹。底足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款外青花双方框。
此组青花龙纹碟虽被称为“碟”,但又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碟,它们的造型似碗似碟又似盘,器腹中部内折,平缓收束至底,浅圈足,碟腹较深,形体娇小、灵秀、优雅,既端庄秀美又轻盈凌空。民间将这种似碟似碗的器物称“吃碟”,与所盛食物品类有关,如饺子,是一种极好的餐具。
这组瓷碟的胎壁厚度依形而变,口沿最薄,腹至底处渐厚,这种胎体的处理既能使器物的造型显得秀美轻盈,又能使器物搁置稳当。瓷碟的胎质细腻,用料讲究,用手触摸底足露胎处,顺滑光润,有“泥鳅背”之特征。釉色青白光滑,釉质细腻温润,用手托捂,柔滑欲飞。青花纹饰发色浅淡,绘画笔路清晰雅致,与青白细腻的釉子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这组瓷碟的发色与陈癸淼著《冰肌玉骨青花瓷》第36页收录的一件“成化官窑青花三友盘”的发色相近,明嘉靖、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等三朝都有这样的作品,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雍正淡描青花莲花托梵文杯”发色较深,不如此组瓷碟的色彩浅淡。相较而言,馆藏的这四件青花龙纹瓷碟不管是发色还是胎质都具有成化瓷的一些特点,颇具迷惑性。
碟内壁青花淡描两条相对的奔龙,空白处绘制球状火焰纹,构图疏朗、布局合理。龙首似螭,勾画简练。龙角后竖,鬃毛细密。双唇紧闭,唇前线形长吻,眼鼻勾画意象。龙身、龙尾细长,网状鳞片。单线描绘龙尾,线条平行排列,长短不一。与纤细的龙身相比,四条龙腿显得粗壮,前后奔腾。此碟的龙爪画法较特别,在圆形的掌下以单线画指,在单线的指处绘爪,并重点表现爪尖,爪尖呈短三角旗状,内空。这种重点突出爪尖的会意画法在明瓷中较多,但明代的龙爪尖多呈风轮状排列,且多为五爪。清以后各朝龙纹的表现逐渐具象化。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龙纹刚劲有力,有神气,精神头足,此组碟上的淡描龙纹肢体则无清盛世龙纹高昂之态。碟外壁施白釉,素面无纹,在接近底足处装饰一圈青花海浪纹。海浪纹饰与成化朝海浪纹相似,为仿成化朝海浪纹。
从青花发色、釉面、纹饰等因素考察此组瓷碟,其特点与成化瓷特点相近,但其纤弱的龙体造型,含有疵点的胎体,“泥鳅背”似的底足,发青的白色底釉,精巧细致的造型,胎体不同部位厚度的处理,特别是底款都与明成化年款风格相异。孙瀛洲先生对成化款研究颇深,曾有六字歌诀日:“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准确地描述了绝大多数成化官窑款的字体结构特征。而这组瓷碟年款中的“制”字无“制字衣横少越刀”之特征,无上丰下敛的特点,下部“衣”字的一横也大大地超过了右面的立刀。外框线条的处理迟疑、犹豫,仿作痕迹明显。方框线条在四个角的交汇处色深,有重叠现象,似有成化款外框之效果。但成化款外框双线的颜色不一,外框线色深,内框线色浅,反应了蘸色后先划外框线,后划内框线之用笔特征,而此组青花龙纹瓷碟底款的双线外框无此特征,也充分证明为后朝仿作所为。成化官窑年款除了这些字体结构特征外,还有一些用笔上的特点,后代的仿款往往不及,或多或少地带有仿制朝的特点,如成化官窑款的用笔圆润,起落不露锋,朴拙中见刚毅。此组瓷碟的款识笔画纤细、字体书写紧凑瘦长,特别是撇、捺、弯钩等成弧形,收笔露锋轻飘,无成化款用笔圆润、刚劲、朴拙之风貌,字体结构也相去甚远。
仔细观察此组淡描龙纹瓷碟的落款,也非清三代之作,其书写风格与康熙、雍正、乾隆仿成化款不尽相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楷书,各有风格。其书写习惯和审美在瓷器落款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落本朝款还是仿款,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康熙落款方正工整,较雍正落款而言,丰满有余,秀气不足。雍正落款多瘦长飘逸,与轻巧秀美的器形相得益彰。乾隆落款多方正,似有康熙之味,但其用笔与康熙朝落款截然不同,乾隆朝落款笔画落笔重,收笔轻,呈蝇头状,不管是官窑瓷落款还是民窑瓷落款都有这样的特征。馆藏的这组淡描青花龙纹瓷碟底足内的落款,无上述三朝的落款特征。
从以上的款识分析,结合造型、胎釉、青花发色、纹饰等断定此组瓷碟应为清末民窑仿成化款之器。自明正德以来,仿成化瓷日盛,以致落成化款已经成为一种瓷的吉祥符号,“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款在清末民初的瓷器落款中常见,这组瓷碟的器形、彩釉、纹饰、落款也反映出清末的一些气息。清末制瓷业渐衰,虽然继承了三代的一些精髓,但工艺、审美等为适应市场已日渐大众化,此组青花淡描龙纹瓷碟就是清末民窑仿成化瓷而制作的一组品质精良的实用器。
(责编:雨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