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网友们的纯真年代。他们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一群人。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上网,不是为出名,更不是为赚钱,仅仅是被网络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我玩故我在
1991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助理研究员郭良,买了一台电脑。当时的电脑,还不是普通大众们能够玩能够懂的东西。在高能所这样的科研机构里,专业的计算机庞大而金贵,都是锁在有空调又密封除尘的机房里的,而个人电脑,刚刚有了286,主流的个人电脑,都是连硬盘都没有的8086,只有两个软盘驱动器,今天的网民们恐怕见也没见过这种机器,当时郭良就花了3500元买下这么一台。
和别的搞哲学的人不一样,郭良把电脑买到手,回家当天就给拆了。“我这人从小喜欢动手,我就是想看看里面什么样。当时我对电脑一点不懂,买电脑都是硬着头皮上中关村找的。买了电脑又弄软件,大概一个月后,从中科院我的师母那里,搞了个软件,叫做PC tools,我就开始改软件了。”郭良回忆说。
当时有一款字处理软件叫WordStar,那个软件一打开,先有一个标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郭良把字给改了。“PC tools是不能写中文的,我只好写了中文字,再把对应的机器码记下了,再打开这个软件,把‘中科院’去掉,换成‘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后来我的朋友看到我机器上的WordStar竟然显示出不一样的中文标示,都问是怎么出来的。我干这些,就是为了好玩。”
郭良会玩电脑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找他来弄电脑的人越来越多。所里的会计让他给做了一个工资软件。会计使用这个软件打工资条,等退出时,机器里跳出来了一个提示:是否给郭良涨工资?会计先选择了NO,结果机器却不让退。会计心想,那就说YES吧,反正又不是真的。但是紧接着机器又出来了一个问题:涨多少?
一个搞哲学的人,玩起电脑能这么得心应手,是不是有些奇怪?郭良说,“如果我不搞哲学,大概会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那几年,郭良接到的甚至是非常专业的电脑工程项目。1993年前后,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一个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准备花24万美元买大批的机器,“这工程是我做的。买机器、布网、安装、装软件、调试,全是我做的。那时做的是局域网。当然做网络我还是找了人,我真正玩网络,是1995年去英国以后。”
1995年,郭良来到伦敦大学研究休谟。一到英国,他就开始上网了。“上网的感觉真是过瘾”,他一边研究二三百年前欧洲哲学史上那些哲人艰深的理论,一边与最新的世界潮流频频接触。记得去牛津大学对面有名的布莱克威尔书店,“我买了很多书,其中有两本,一本是Running A Perfect BBS(玩转BBS),一本是Running A Perfect Website(玩转网站),书价共50多英镑,还带了软件光盘。”以当时汇率,这两本书卖到人民币800多元,但是郭良觉得非常值。回去以后他按照书上的指导开始自己做BBS(网上论坛),那感觉,“太好玩”!他让他的朋友们利用电脑连通电话线,拨号到他这里,发现以这种方式居然能实现电脑间的连通,而且,他还能当场看到,朋友正在电脑上做什么。
这一年的年底郭良回国,一发而不可收,一边又花了上千美元,从国外买来当时最好的BBS软件,一边开始在北京申请电话线路,他要在家里做一个BBS。当时的直拨电话,要5000元装一部,还要走后门,而郭良在家里装上了三条电话线。“我周围的朋友都上这个BBS。”当时郭良在《南方周末》上开了个专栏“跟我玩电脑”,以一个学文科的人的体验,告诉大家怎么用电脑,影响非常大。后来他又写了一个专栏,叫“跟我玩Internet”,每篇文章的结尾,他都写上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我的BBS号码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上了郭良的BBS,郭良将这个BBS起名叫Phil net,Phil,是“哲学”的英语字头。
“我不记得一共有多少人通过电话线上过我的网。我只记得,这三条电话线,有时我还要用,很多人想进来连不上。后来我就限制时间,每人不能超过20分钟。”
在当时,Win95还没有普及开来,人们用的都是Dos命令的页面,也就是说,屏幕上全部是黑色底子上用键盘输入的字符,没有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图像页面,也没有鼠标。一个典型的电脑间的谈话格式是:页面的上方,是自己打出的文字,页面的下方,是对方实时的回应文字。这就足以让当时的电脑发烧友们心醉神迷。而当时的BBS,也全部是文字页面,文字目录菜单。因为上网占用的是电话线,费用太高,网友们一般都是在离线状态下把邮件或者帖子写好,再联上线,发上去,再把自己的信件和别人的帖子下载下来,离线细细品味。
真诚又浪漫的“火腿”们
在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之前,大约是从1995年到1997年,中国的电脑网络就经历过这样一段童话般的BBS阶段。熟悉世界通讯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当年在无线电刚刚问世,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无线电迷们自发建立电台的年代,这些发烧友,自称是“ham”(火腿),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了无线电通讯的发展。而在1995年,电脑网络的“火腿”们,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都纷纷冒了出来。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著名大腕的丁磊,就是中国最早的电脑“火腿”之一。
1993年,在宁波电脑局做工程师的丁磊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得知北京开了一个名叫“火腿”的BBS站。丁磊立刻意识到,BBS是以后发展的方向。第一次登陆BBS的丁磊,当晚就在中国惠多网创始人之一孟超的帮助下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站。
1996年5月,丁磊当上了广州一家ISP(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司)的总经理技术助理。在这家ISP,他架设了Chinanet上第一个“火鸟”BBS,结识了很多网友。
过了一年,1997年5月4日,丁磊的网易BBS正式运行。由于丁磊是Chinanet上第一个安装“火鸟”BBS的人,又经常泡BBS,他个人的影响,加上无为而治以及宽容,网易BBS上的人数与日俱增,这个BBS,终于在日后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
当年这一批“骨灰级”的网友,都知道当时有一个“FidoNet”,也有人翻译成“惠多网”,它诞生于1984年的美国,是一个全球的BBS的联盟。后来成为QQ的创始人的腾讯老总马化腾,就曾经是“惠多”的深圳站站长。当年的资深网友洪波回忆,这个“惠多”网会定时与中国的BBS联络,互相交换信息。另一位网络上的名人,创造了著名中文处理软件WPS的求伯君,在“惠多”上曾以自己的“长城网”BBS而名噪一时。
尽管网友们都尽量缩短上网的时间,把信息发送和收取后就离线阅读,当时的上网费用还是高得惊人。洪波回忆,他当时每月的上网费都上千元。最早的网友之一姜奇平也不乏每月把工资都掏给了上网费的经历。网络的吸引力太大了。“你突然发现,你虽然人在北京,但是可以跟全国各地与你有共同喜好的人去交流,这太神了。我知道有的人比较疯狂,比如当时金山公司的雷军,一天要写两三百封邮件,写好之后,集中发上去。”洪波说。
洪波估计,在当时中国有几百个这样的BBS,有的纯粹是个人办的,也有的是挂在电信局。而当时活跃在上面的网友,都以技术人员、公司白领和知识分子为主,可以说,那是电脑网络的一个精英时代。郭良记得,1989年他写毕业论文时,是在一个同学的亲戚家借用电脑完成的。后来他知道,这就是吴敬琏的家。再后来,郭良成了朋友圈的电脑工程师,也成了领着他们上网的教练。他和吴敬琏成了朋友,也成了京城文化圈中的哲学家、经济学家、记者……中的电脑大腕。这些文人们使用电脑的笑话,又成了郭良“跟我玩Internet”专栏的生动素材。
“那会儿在网上人都挺真诚的。”郭良说,BBS不为商业目的而办,大家在上面率真地讨论问题,也传播着各种笑话,一人有难,立刻会有无数不相识的人伸援手。这种无禁忌、无拘束,又透着智慧幽默的语言风格,是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后来《数字化生存》的译者胡泳将这种上网的感觉称为“儿童般的欣喜”,它让每个初学会上网的人,立刻被深深吸引。
我玩故我在

1991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助理研究员郭良,买了一台电脑。当时的电脑,还不是普通大众们能够玩能够懂的东西。在高能所这样的科研机构里,专业的计算机庞大而金贵,都是锁在有空调又密封除尘的机房里的,而个人电脑,刚刚有了286,主流的个人电脑,都是连硬盘都没有的8086,只有两个软盘驱动器,今天的网民们恐怕见也没见过这种机器,当时郭良就花了3500元买下这么一台。
和别的搞哲学的人不一样,郭良把电脑买到手,回家当天就给拆了。“我这人从小喜欢动手,我就是想看看里面什么样。当时我对电脑一点不懂,买电脑都是硬着头皮上中关村找的。买了电脑又弄软件,大概一个月后,从中科院我的师母那里,搞了个软件,叫做PC tools,我就开始改软件了。”郭良回忆说。
当时有一款字处理软件叫WordStar,那个软件一打开,先有一个标示,“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郭良把字给改了。“PC tools是不能写中文的,我只好写了中文字,再把对应的机器码记下了,再打开这个软件,把‘中科院’去掉,换成‘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后来我的朋友看到我机器上的WordStar竟然显示出不一样的中文标示,都问是怎么出来的。我干这些,就是为了好玩。”
郭良会玩电脑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找他来弄电脑的人越来越多。所里的会计让他给做了一个工资软件。会计使用这个软件打工资条,等退出时,机器里跳出来了一个提示:是否给郭良涨工资?会计先选择了NO,结果机器却不让退。会计心想,那就说YES吧,反正又不是真的。但是紧接着机器又出来了一个问题:涨多少?
一个搞哲学的人,玩起电脑能这么得心应手,是不是有些奇怪?郭良说,“如果我不搞哲学,大概会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那几年,郭良接到的甚至是非常专业的电脑工程项目。1993年前后,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一个世界银行贷款的项目,准备花24万美元买大批的机器,“这工程是我做的。买机器、布网、安装、装软件、调试,全是我做的。那时做的是局域网。当然做网络我还是找了人,我真正玩网络,是1995年去英国以后。”
1995年,郭良来到伦敦大学研究休谟。一到英国,他就开始上网了。“上网的感觉真是过瘾”,他一边研究二三百年前欧洲哲学史上那些哲人艰深的理论,一边与最新的世界潮流频频接触。记得去牛津大学对面有名的布莱克威尔书店,“我买了很多书,其中有两本,一本是Running A Perfect BBS(玩转BBS),一本是Running A Perfect Website(玩转网站),书价共50多英镑,还带了软件光盘。”以当时汇率,这两本书卖到人民币800多元,但是郭良觉得非常值。回去以后他按照书上的指导开始自己做BBS(网上论坛),那感觉,“太好玩”!他让他的朋友们利用电脑连通电话线,拨号到他这里,发现以这种方式居然能实现电脑间的连通,而且,他还能当场看到,朋友正在电脑上做什么。
这一年的年底郭良回国,一发而不可收,一边又花了上千美元,从国外买来当时最好的BBS软件,一边开始在北京申请电话线路,他要在家里做一个BBS。当时的直拨电话,要5000元装一部,还要走后门,而郭良在家里装上了三条电话线。“我周围的朋友都上这个BBS。”当时郭良在《南方周末》上开了个专栏“跟我玩电脑”,以一个学文科的人的体验,告诉大家怎么用电脑,影响非常大。后来他又写了一个专栏,叫“跟我玩Internet”,每篇文章的结尾,他都写上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我的BBS号码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上了郭良的BBS,郭良将这个BBS起名叫Phil net,Phil,是“哲学”的英语字头。
“我不记得一共有多少人通过电话线上过我的网。我只记得,这三条电话线,有时我还要用,很多人想进来连不上。后来我就限制时间,每人不能超过20分钟。”
在当时,Win95还没有普及开来,人们用的都是Dos命令的页面,也就是说,屏幕上全部是黑色底子上用键盘输入的字符,没有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图像页面,也没有鼠标。一个典型的电脑间的谈话格式是:页面的上方,是自己打出的文字,页面的下方,是对方实时的回应文字。这就足以让当时的电脑发烧友们心醉神迷。而当时的BBS,也全部是文字页面,文字目录菜单。因为上网占用的是电话线,费用太高,网友们一般都是在离线状态下把邮件或者帖子写好,再联上线,发上去,再把自己的信件和别人的帖子下载下来,离线细细品味。
真诚又浪漫的“火腿”们
在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之前,大约是从1995年到1997年,中国的电脑网络就经历过这样一段童话般的BBS阶段。熟悉世界通讯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当年在无线电刚刚问世,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的时候,曾有过一段无线电迷们自发建立电台的年代,这些发烧友,自称是“ham”(火腿),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了无线电通讯的发展。而在1995年,电脑网络的“火腿”们,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都市都纷纷冒了出来。后来成为中国互联网著名大腕的丁磊,就是中国最早的电脑“火腿”之一。
1993年,在宁波电脑局做工程师的丁磊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得知北京开了一个名叫“火腿”的BBS站。丁磊立刻意识到,BBS是以后发展的方向。第一次登陆BBS的丁磊,当晚就在中国惠多网创始人之一孟超的帮助下在宁波搭建成了自己的BBS站。
1996年5月,丁磊当上了广州一家ISP(提供上网服务的公司)的总经理技术助理。在这家ISP,他架设了Chinanet上第一个“火鸟”BBS,结识了很多网友。
过了一年,1997年5月4日,丁磊的网易BBS正式运行。由于丁磊是Chinanet上第一个安装“火鸟”BBS的人,又经常泡BBS,他个人的影响,加上无为而治以及宽容,网易BBS上的人数与日俱增,这个BBS,终于在日后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三大门户网站之一。
当年这一批“骨灰级”的网友,都知道当时有一个“FidoNet”,也有人翻译成“惠多网”,它诞生于1984年的美国,是一个全球的BBS的联盟。后来成为QQ的创始人的腾讯老总马化腾,就曾经是“惠多”的深圳站站长。当年的资深网友洪波回忆,这个“惠多”网会定时与中国的BBS联络,互相交换信息。另一位网络上的名人,创造了著名中文处理软件WPS的求伯君,在“惠多”上曾以自己的“长城网”BBS而名噪一时。
尽管网友们都尽量缩短上网的时间,把信息发送和收取后就离线阅读,当时的上网费用还是高得惊人。洪波回忆,他当时每月的上网费都上千元。最早的网友之一姜奇平也不乏每月把工资都掏给了上网费的经历。网络的吸引力太大了。“你突然发现,你虽然人在北京,但是可以跟全国各地与你有共同喜好的人去交流,这太神了。我知道有的人比较疯狂,比如当时金山公司的雷军,一天要写两三百封邮件,写好之后,集中发上去。”洪波说。
洪波估计,在当时中国有几百个这样的BBS,有的纯粹是个人办的,也有的是挂在电信局。而当时活跃在上面的网友,都以技术人员、公司白领和知识分子为主,可以说,那是电脑网络的一个精英时代。郭良记得,1989年他写毕业论文时,是在一个同学的亲戚家借用电脑完成的。后来他知道,这就是吴敬琏的家。再后来,郭良成了朋友圈的电脑工程师,也成了领着他们上网的教练。他和吴敬琏成了朋友,也成了京城文化圈中的哲学家、经济学家、记者……中的电脑大腕。这些文人们使用电脑的笑话,又成了郭良“跟我玩Internet”专栏的生动素材。
“那会儿在网上人都挺真诚的。”郭良说,BBS不为商业目的而办,大家在上面率真地讨论问题,也传播着各种笑话,一人有难,立刻会有无数不相识的人伸援手。这种无禁忌、无拘束,又透着智慧幽默的语言风格,是中国人在公共场合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后来《数字化生存》的译者胡泳将这种上网的感觉称为“儿童般的欣喜”,它让每个初学会上网的人,立刻被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