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学案导学教学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思考着如何提高学案导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相结合的时效性,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 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弥补了纸张作业导学案中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高的缺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针对学生特点,通过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从而在导学案编写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与课堂教学所用的多媒体设计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教师不仅从繁重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而且能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更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在合作这一环节上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真正实效。
二、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学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加强实验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教学。对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无法演示的实验, 运用现代多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四、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同时,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他们超前学习,指导他们适当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争当“领跑者”;对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要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付出总有回报”。争取每一位同学在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
总之,新形势下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我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现在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中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质疑权威、善于发现极细微的现象、勤于实验反复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性。 (上接第51页) 激励方式,赏识的效果会比批评好很多。但是如果赏识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1.赏识不能表扬泛滥。赏识教育不仅要求要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客观的认识孩子。如果只有批评没有赏识,会严重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孩子自尊心;若只是一味表扬,则势必会变成溺爱。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对自身认识不足,产生自傲、任性的心态,一旦遇上挫折,便会一蹶不振;另外,赏识孩子的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一味赏识会使孩子产生“赏识依赖”,从而转变成孩子努力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这样的赏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不能毫无节制,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把握赏识的力度。
2.赏识教育不表示不批评。一些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中,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所犯的错误很少批评。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反对批评,而是要讲究批评过程中的方法。教育者应娴熟地运用这两种教育技巧。教师在批评时,应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为前提,并且不仅要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在认识到自己错误外,还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就能够做到自省,为其未来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打下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基础。
3.赏识教育并不局限于优等生。由于孩子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所以孩子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会有所差距,从而在班级中演生出“优等生”。在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这些孩子,这样不平等的赏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这种错误行为既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进步, 同时也容易使被赏识的学生处于孤立的地位, 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而差生总是被老师忽略,久而久之,会对自己渐渐失去信心,从而更加地放纵自己。赏识教育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优等生,赏识注意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准备改进的后进生。 所以教师不能吝啬赞赏,要给更多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自社.2004年3月版
[2]賀恩格.王义学.赏识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特立学刊.2006年04期
[3]李悦.张大地.赏识教育点滴谈.[J].甘肃教育.12年20期
[4]傅恩波."赏识"教育的几个误区.[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4期
[5]张萍.赏识教育是开启心灵的钥匙.[J].教学与管理.2002年20期
一、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 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弥补了纸张作业导学案中学生课前预习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高的缺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针对学生特点,通过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从而在导学案编写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与课堂教学所用的多媒体设计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教师不仅从繁重的课堂中解脱出来,而且能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更能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在合作这一环节上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延伸了课堂教学的真正实效。
二、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学教学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加强实验教学。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教学。对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实验, 无法演示的实验, 运用现代多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化学反应的本质。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丰富的刺激,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四、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能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同时,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重点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鼓励、倡导他们超前学习,指导他们适当拓宽学习内容、加深学习深度、提高学习难度,争当“领跑者”;对有学习欲望但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要了解他们的困难所在,经常表扬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再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巩固知识的技巧,尽可能使他们感觉到“付出总有回报”。争取每一位同学在每一堂课都有所收获。
总之,新形势下教学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我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现在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中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质疑权威、善于发现极细微的现象、勤于实验反复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课堂上信息技术与导学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性。 (上接第51页) 激励方式,赏识的效果会比批评好很多。但是如果赏识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1.赏识不能表扬泛滥。赏识教育不仅要求要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客观的认识孩子。如果只有批评没有赏识,会严重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孩子自尊心;若只是一味表扬,则势必会变成溺爱。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会对自身认识不足,产生自傲、任性的心态,一旦遇上挫折,便会一蹶不振;另外,赏识孩子的本意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一味赏识会使孩子产生“赏识依赖”,从而转变成孩子努力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这样的赏识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不能毫无节制,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把握赏识的力度。
2.赏识教育不表示不批评。一些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中,怕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所犯的错误很少批评。实际上,赏识教育并不反对批评,而是要讲究批评过程中的方法。教育者应娴熟地运用这两种教育技巧。教师在批评时,应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为前提,并且不仅要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讲究一定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在认识到自己错误外,还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就能够做到自省,为其未来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会打下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基础。
3.赏识教育并不局限于优等生。由于孩子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所以孩子对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会有所差距,从而在班级中演生出“优等生”。在赏识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这些孩子,这样不平等的赏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这种错误行为既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进步, 同时也容易使被赏识的学生处于孤立的地位, 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而差生总是被老师忽略,久而久之,会对自己渐渐失去信心,从而更加地放纵自己。赏识教育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优等生,赏识注意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准备改进的后进生。 所以教师不能吝啬赞赏,要给更多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自社.2004年3月版
[2]賀恩格.王义学.赏识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特立学刊.2006年04期
[3]李悦.张大地.赏识教育点滴谈.[J].甘肃教育.12年20期
[4]傅恩波."赏识"教育的几个误区.[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4期
[5]张萍.赏识教育是开启心灵的钥匙.[J].教学与管理.2002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