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踏上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之路。作为国家首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多年来,兰州市城关区不断践行课改理念,探索课程三级管理,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又在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勇于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走进了城关教育人的视野和7万多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在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之时,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如何使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够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克服我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只关注到任务、教材、学科、教师、活动等个别因素,缺乏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课程意识。因此,如何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我区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让校本课程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之一,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一、明确思路、准确定位
由于各校的教育资源有差异,教师和校长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差异,如果仍由学校各自开发高质量的跨学科、跨时空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的校本课程还存在困难,于是经多方论证,确立“区域联动、多元介入、系统开发”的思路,开发基于学生终身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认知社会的校本课程资源,供学校校本化实施,以其系统性、丰富性、趣味性、实践性来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空缺和不足。
二、建构开发共同体,分阶段稳步推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课程不断改进与提升的过程。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发展课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策略,推进课程建设过程要经历建构开发共同体和开发与实施阶段。我区同样经历了这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全区选拔有课程开发经验的教研员、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领导等组成课程资源研发小组,共同设计既符合区情和教育培养目标,又是学生终身需要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校本课程资源内容与形式,力图把校本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之一。
第二阶段:开发与实施阶段
我区区域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部《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及成长需要,由开发小组构建课程资源呈现的文本整体框架和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召开文本框架、内容和呈现方式的讨论会,体现了研讨过程是课程建设过程,为全区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第一,创新一种工作模式: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教研促进。
这项活动一开始就是由区教育局整体推进,但又不是完全的行政命令。行政推动工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对课时安排、实验团队的组成、实验教师的配备提出要求;鼓励学校在实验过程中凸显各校特色和文化。另一方面将此项工作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城关区区委、区政府拨款30余万元用于实验工作。
第二,建立一种机制:即培训机制、年级组负责制、交流研讨制度。
首先,对全区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除了采用讲座、课例回放、点评引领等方式进行通识培训外,还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主题解读、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由任课教师作为培训者进行现场培训。
其次,全区以实验年级为单位建立实验研究共同体。依据大小校搭配的原则,形成实验年级团队,并任命研究能力强的校长担任实验年级的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协调实验工作,实行教研员年级负责制。
三、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体会
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既整合了管理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环境资源,也整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为延伸,共同构建教育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了教育行为、改进了课程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使我们体会到了这种开发与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各方的共同发展。
编辑:马中华
一、明确思路、准确定位
由于各校的教育资源有差异,教师和校长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差异,如果仍由学校各自开发高质量的跨学科、跨时空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的校本课程还存在困难,于是经多方论证,确立“区域联动、多元介入、系统开发”的思路,开发基于学生终身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能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认知社会的校本课程资源,供学校校本化实施,以其系统性、丰富性、趣味性、实践性来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空缺和不足。
二、建构开发共同体,分阶段稳步推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研究与开发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课程不断改进与提升的过程。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发展课程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策略,推进课程建设过程要经历建构开发共同体和开发与实施阶段。我区同样经历了这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全区选拔有课程开发经验的教研员、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领导等组成课程资源研发小组,共同设计既符合区情和教育培养目标,又是学生终身需要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校本课程资源内容与形式,力图把校本课程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之一。
第二阶段:开发与实施阶段
我区区域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部《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及成长需要,由开发小组构建课程资源呈现的文本整体框架和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召开文本框架、内容和呈现方式的讨论会,体现了研讨过程是课程建设过程,为全区实施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第一,创新一种工作模式: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教研促进。
这项活动一开始就是由区教育局整体推进,但又不是完全的行政命令。行政推动工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采取自上而下的策略,对课时安排、实验团队的组成、实验教师的配备提出要求;鼓励学校在实验过程中凸显各校特色和文化。另一方面将此项工作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城关区区委、区政府拨款30余万元用于实验工作。
第二,建立一种机制:即培训机制、年级组负责制、交流研讨制度。
首先,对全区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除了采用讲座、课例回放、点评引领等方式进行通识培训外,还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主题解读、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由任课教师作为培训者进行现场培训。
其次,全区以实验年级为单位建立实验研究共同体。依据大小校搭配的原则,形成实验年级团队,并任命研究能力强的校长担任实验年级的组长,负责组织交流、协调实验工作,实行教研员年级负责制。
三、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体会
区域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既整合了管理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活动资源、环境资源,也整合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教育资源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互为延伸,共同构建教育合力。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了教育行为、改进了课程管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更使我们体会到了这种开发与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各方的共同发展。
编辑: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