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开始后,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在指挥八路军与日军浴血奋战时,对根据地经济也有非常独到的研究。
1937年底,彭德怀返回延安开会,途经山西临汾,见当地农民争相贱售粮棉,于是立刻从八路军经费中挤出10余万元收购粮棉,储藏于山地。这些物资在后来日伪军的封锁、扫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彭德怀在冀南敌后根据地时,发现日伪、国民党中央政府及其各省、县银行滥发的纸币在当地同时流通,不但掠夺了物资,而且使得物价飞涨。
有鉴于此,彭德怀组织发行了“冀南票”。他吸取国民党法币的教训,规定“冀南票”不与任何货币挂钩,避免了“冀南票”因为被敌人用来套取外汇而被迫贬值。同时,彭德怀经过反复研究,规定将“冀南票”流通量限制在平均每人3元的范围内,有效地维护了“冀南票”的稳定,平抑了物价。
另外,彭德怀还通过调研,依据八路军每名士兵每年所需费用和民众的负担能力,制定了八路军所有部队及党政人员的总数不得超过根据地人口的3%的规定,这一比例后来被推广,保证了广大根据地的良性发展。
据彭德怀当年分管财经工作的部下回忆,彭老总在行军、开会途中,从不放弃机会亲自打听当年收成好坏、物价高低、货币比值以及流通情况等信息,然后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当他汇报工作时,彭老总常常能够脱口列举一些经济数据,其精确程度令人吃惊。
可见,指挥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彭大将军”并非是个粗人,在战场之外,他还是搞经济的一把好手。
蒋介石的一封家书
王丰
蒋介石恐怕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26个寒暑,会在台湾这个蕞尔小岛度过。从1949年12月起,他一步都不曾离开过台、澎、金、马的范围,直到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咽下最后一口气。
蒋介石风光了半辈子,从北伐初期的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长、国民政府主席,一路做到行宪后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人们会说,他之所以会从大陆败退台湾,这完全是天命,天命不可违。蒋介石败退台湾,或许正应验了天命,然而,他会选择台湾作为败退与安身之所,确实是一个“神来之笔”的抉择。
蒋介石为什么会择定台湾岛,作为他与共产党斗法的“复兴基地”?人们可以想出这样那样各种理由及说法,但我们在蒋介石父子的往来函电中找到了答案。
是的,答案就在蒋经国呈给蒋介石的一封家书里边。蒋经国于1948年6月26日发出的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父亲大人膝下:
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儿对此考虑或有过分之处,但以目前局势之演变而论,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实不可不作必要之防备也。为儿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于大人者,即多数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后退之准备。儿决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最近两星期以来,儿曾与沪杭等地之负责官员,深谈国事,并私访民间,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难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经过日夜之考虑,儿不得不忍痛直呈。
蒋经国这封沉痛告白,想必触动了蒋介石内心深处。这封信必定是蒋介石展开秘密南迁计划的一大催化剂。蒋经国劝告他的父亲“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蒋介石心知肚明国民政府之大势已去,深知以国民政府当时的客观条件,打不过共产党。国共内战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接连失利,恶性通货膨胀及金融乱局危如累卵,一如蒋经国所言,“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
正因这封信触动了蒋介石的灵魂深处,蒋介石从各个方面预为布置,台湾最终成为两蒋父子亟思东山再起之地。
1937年底,彭德怀返回延安开会,途经山西临汾,见当地农民争相贱售粮棉,于是立刻从八路军经费中挤出10余万元收购粮棉,储藏于山地。这些物资在后来日伪军的封锁、扫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彭德怀在冀南敌后根据地时,发现日伪、国民党中央政府及其各省、县银行滥发的纸币在当地同时流通,不但掠夺了物资,而且使得物价飞涨。
有鉴于此,彭德怀组织发行了“冀南票”。他吸取国民党法币的教训,规定“冀南票”不与任何货币挂钩,避免了“冀南票”因为被敌人用来套取外汇而被迫贬值。同时,彭德怀经过反复研究,规定将“冀南票”流通量限制在平均每人3元的范围内,有效地维护了“冀南票”的稳定,平抑了物价。
另外,彭德怀还通过调研,依据八路军每名士兵每年所需费用和民众的负担能力,制定了八路军所有部队及党政人员的总数不得超过根据地人口的3%的规定,这一比例后来被推广,保证了广大根据地的良性发展。
据彭德怀当年分管财经工作的部下回忆,彭老总在行军、开会途中,从不放弃机会亲自打听当年收成好坏、物价高低、货币比值以及流通情况等信息,然后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当他汇报工作时,彭老总常常能够脱口列举一些经济数据,其精确程度令人吃惊。
可见,指挥千军万马,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彭大将军”并非是个粗人,在战场之外,他还是搞经济的一把好手。
蒋介石的一封家书
王丰
蒋介石恐怕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人生的最后26个寒暑,会在台湾这个蕞尔小岛度过。从1949年12月起,他一步都不曾离开过台、澎、金、马的范围,直到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咽下最后一口气。
蒋介石风光了半辈子,从北伐初期的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长、国民政府主席,一路做到行宪后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人们会说,他之所以会从大陆败退台湾,这完全是天命,天命不可违。蒋介石败退台湾,或许正应验了天命,然而,他会选择台湾作为败退与安身之所,确实是一个“神来之笔”的抉择。
蒋介石为什么会择定台湾岛,作为他与共产党斗法的“复兴基地”?人们可以想出这样那样各种理由及说法,但我们在蒋介石父子的往来函电中找到了答案。
是的,答案就在蒋经国呈给蒋介石的一封家书里边。蒋经国于1948年6月26日发出的那封信,是这样写的——
父亲大人膝下:
大人能在无形中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儿对此考虑或有过分之处,但以目前局势之演变而论,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实不可不作必要之防备也。为儿者心有所思,不敢不直呈于大人者,即多数人之心,皆惶惶然而不知如何是好。我政府确已面临空前之危机,且有崩溃之可能,除设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作后退之准备。儿决非因消极或悲观而出此言,即所谓退者,亦即以退为进之意也。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万一遭受失败,则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最近两星期以来,儿曾与沪杭等地之负责官员,深谈国事,并私访民间,接近商民、工人,以至乞丐、难民,在各方面所得之感想殊深,经过日夜之考虑,儿不得不忍痛直呈。
蒋经国这封沉痛告白,想必触动了蒋介石内心深处。这封信必定是蒋介石展开秘密南迁计划的一大催化剂。蒋经国劝告他的父亲“从速密筹有关南迁之计划与准备”,蒋介石心知肚明国民政府之大势已去,深知以国民政府当时的客观条件,打不过共产党。国共内战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接连失利,恶性通货膨胀及金融乱局危如累卵,一如蒋经国所言,“军事与经济并非无崩溃之可能”。
正因这封信触动了蒋介石的灵魂深处,蒋介石从各个方面预为布置,台湾最终成为两蒋父子亟思东山再起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