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不会组装电脑、不会安装系统、甚至连最基础的常用办公软件也不能应用自如的却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因此,要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就应遵循“学以致用,学有所成”的原则,突出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一、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学以致用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只有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凸显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精讲理论知识,注重社会实效。传统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理论强于实践,实践和社会脱节。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来讲,而应把教材作为蓝本,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围绕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合理地筛选教学内容,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注重社会实效,将学生学习的技术技能同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间的“无缝连结”,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增强计算机教学的社会实效,教师可以把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能“避虚就实”。学生只要将实例掌握,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能真正完成“专业”的作品和项目,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在练习实例的同时,也自然地掌握了相应行业的职业规范,就业时便能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
2、与时俱进,关注专业行情。教师在上好计算机必修课的同时,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状况,介绍一些计算机最新应用、发展动向等“边缘材料”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突出实践过程,强化技能训练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优化课堂实践环节。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阵地,这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必须优化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变成技能。如:教师在讲“电子贺卡的制作”一节时先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然后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制作自己的电子贺卡。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不再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课堂实践给学生很大空间,教师如果控制的不好,有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浪费这些实践时间。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教师要明确目标,要求要具体,任务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此外,教师还要给予正确指导。比如,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先怎样练,后怎样练;怎样练习才能避免错误、少走弯路;练习好这个技能的用处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提高对实训的认识和形成动手操作的自觉性,才能做到真正提高技能。
2、扩展技能训练场所。课上的实践环节多是任务式、作业式的,实践内容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而且时间有限。而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尽相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五花八门。“百闻不如一见”,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做到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而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教师在教《网页制作》课程时,课外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学校网管中心及各处室,协助老师做好网站维护及更新工作,校外让学生到各个单位进行实地实习。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零距离”工作岗位锻炼,是课堂学习的拓展与扩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认识,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搭建实践应用平台。带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民服务,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充分肯定自身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其知道,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是很有用的。
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为学生搭建实践应用平台,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环境。如:在讲《Photoshop图像处理》时,教师成立了“照片处理服务社”,义务为全校师生进行数码照片处理,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此活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吸引学生去创新,是一个挑战学生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专业技能,丰富了学习生活。
三、开放作业设计,促进学有所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否则,学生只会操作教师教的知识,而不会利用已会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去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会去探索、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业的完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开放的作业设计更能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展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有所成。如:教师在教《网页制作》课程时,要求学生利用一学期的课余时间,自主设计开发建设一个WEB应用系统网站并发布在Internet上,学期末教师依据学生设计成果和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这个开放的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色彩搭配、导航设计等问题。同时为了能让作品成功发布,也需对如何申请空间和域名、如何上传网站以及网站测试等有一定了解,这样学生便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把所学知识有机地应用到作业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开放的作业设计,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绩,而是参与的过程。伴随作业设计的完成,学生不仅经历了项目的全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证明,经过如上学习、训练的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专业技术熟练,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他们不但能顺利求职就业,还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多数人成为单位的技术能手。
一、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学以致用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只有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凸显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精讲理论知识,注重社会实效。传统教学最大的缺点就是理论强于实践,实践和社会脱节。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教材来讲,而应把教材作为蓝本,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围绕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合理地筛选教学内容,减少理论知识的比重,注重社会实效,将学生学习的技术技能同他们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习与职业间的“无缝连结”,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增强计算机教学的社会实效,教师可以把企业的实际工作案例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能“避虚就实”。学生只要将实例掌握,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能真正完成“专业”的作品和项目,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学生在练习实例的同时,也自然地掌握了相应行业的职业规范,就业时便能够迅速进入工作岗位。
2、与时俱进,关注专业行情。教师在上好计算机必修课的同时,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和状况,介绍一些计算机最新应用、发展动向等“边缘材料”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突出实践过程,强化技能训练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优化课堂实践环节。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是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阵地,这对中职学生尤为重要。因此,计算机课堂教学必须优化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将知识转变成技能。如:教师在讲“电子贺卡的制作”一节时先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给学生介绍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然后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制作自己的电子贺卡。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不再是“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课堂实践给学生很大空间,教师如果控制的不好,有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浪费这些实践时间。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教师要明确目标,要求要具体,任务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此外,教师还要给予正确指导。比如,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练习过程中先怎样练,后怎样练;怎样练习才能避免错误、少走弯路;练习好这个技能的用处是什么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提高对实训的认识和形成动手操作的自觉性,才能做到真正提高技能。
2、扩展技能训练场所。课上的实践环节多是任务式、作业式的,实践内容多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而且时间有限。而计算机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不尽相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也五花八门。“百闻不如一见”,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要做到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而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教师在教《网页制作》课程时,课外将学生分组安排到学校网管中心及各处室,协助老师做好网站维护及更新工作,校外让学生到各个单位进行实地实习。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零距离”工作岗位锻炼,是课堂学习的拓展与扩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知识的认识,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搭建实践应用平台。带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民服务,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充分肯定自身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这样,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让其知道,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是很有用的。
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为学生搭建实践应用平台,提供一个思考创新的环境。如:在讲《Photoshop图像处理》时,教师成立了“照片处理服务社”,义务为全校师生进行数码照片处理,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实训。此活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吸引学生去创新,是一个挑战学生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专业技能,丰富了学习生活。
三、开放作业设计,促进学有所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给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教给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否则,学生只会操作教师教的知识,而不会利用已会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去分析、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不会去探索、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业的完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开放的作业设计更能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展示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有所成。如:教师在教《网页制作》课程时,要求学生利用一学期的课余时间,自主设计开发建设一个WEB应用系统网站并发布在Internet上,学期末教师依据学生设计成果和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这个开放的作业,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色彩搭配、导航设计等问题。同时为了能让作品成功发布,也需对如何申请空间和域名、如何上传网站以及网站测试等有一定了解,这样学生便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把所学知识有机地应用到作业中,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开放的作业设计,重要的不是最后的成绩,而是参与的过程。伴随作业设计的完成,学生不仅经历了项目的全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证明,经过如上学习、训练的学生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而且专业技术熟练,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他们不但能顺利求职就业,还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多数人成为单位的技术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