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买基金了吗?”
2006年年底,这似乎成了人们见面之后的寒暄之语。
2006年股市回暖,大盘一路飘红,牛气冲天。上年还无人问津的股票型基金,2006年也跟着一路狂飙。南方、广发、华夏、上投摩根这些基金公司的名字从来没有跟老百姓的生活离得如此之近。市场上的各只基金平均回报率大概在30%左右,个别开放式基金甚至达到了90%以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半年买基金的人,赶上股市春风,都狠赚了一把。市场本来就有“放大作用”,再加上眼睁睁看着大盘一个劲儿往上升,几个人心里不痒痒?
于是乎,到年底基金一下子就火爆啦。走进银行一瞧,嘿,排大队呢!排队的大多数都是办基金业务,而且,以老头儿老太太为主。几十亿元的新基金,刚两三天,就售罄啦。好像那钱都不是自己的,往外掏着都不心疼。有些以前投资房子,现在手里有房没钱的人,宁可把房子卖了套现,也要加入“基民”的队伍,自己养上几只“基”。
全民“养基”时代,似乎来临了。
这样高涨的热情以前似曾相识。
1993年股市火起来之后,就曾经出现过证券大厅里挤满了退休的老头儿老太太看大盘的情况,当时就有人预言,如果连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都开始关注股票的时候,股票离赔钱也就不远了,后来股市果然就进入了漫漫熊市。
这期中虽然有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本身不健全的影响,但是根据市场的“二八法则”,当大多数人都发现一个东西能赚钱的时候,这里面的风险就已经很大了,也就意味着成本逐渐虚高,赚钱的机会逐渐减少。就像玩击鼓传花,就看最后泡泡破了的时候,花落到了谁的手里。
市场已经证明,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后知后觉的,像山西煤老板、温州抄房团那样,在煤市和房市都还不火的时候就进入此市场的,只是少数。他们也许是误打误撞碰上的,也许是理性判断后选择的,但是都是在市场空间还很大的时候进入的。这就把大多数“驱利”的投资者甩倒了后面,看到别人赚了钱才动手的人,往往已经错过了赚钱的时机。
那么,现在应该买基金吗?如果今天买了,明天就开始跌了怎么办?如果今天不买,明天又继续涨了,怎么办?资本市场永远都在拷问着人们的神经。“买还是卖?”,看似一个简单的二元判断,却需要人们克服内心的两大本能——“恐惧”和“贪婪”。
基金是已经“火”得太过了,还是会继续“火”下去?
笔者一小毛孩子,不敢贸然回答这么宏大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敢说的,就是股市的博弈取决于两样东西:一,大家对股市的信心;二、老百姓手里还能拿出多少钱来。
信心能坚挺多久?股指已经突破2000点,再突破3000点的可能性似乎不是太大,如果某一时刻开始下跌,习惯了“高捧低杀”的普通投资者是否会发生恐慌心理?这一点现在尚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老百姓手里的“闲钱”还是“大大地”有。
有“储蓄强迫症”的中国人,刚刚被低利率和利息税逼得把钱从银行拿了出来,却发现市场可投资的东西少之又少。于是每一种投资理财产品刚出来的时候,都会“火”上一阵子。
2004年人民币理财产品一度在理财市场领尽风骚。2004年和2005年,美元走强时期,炒汇也一度热得烫手。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炒黄金也曾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包括大家热衷的买房子,每年巨大的闲置面积也足以说明,大多数房子是被当作投资理财的工具而买进的。
所有的这些投资热潮最后都会慢慢的归于理性。有一点必须清醒,在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和金融产品不发达,所以新的投资工具一诞生,往往都给投资者带来短期的超额利润,又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大多经历过诞生——热潮——规范整顿,最后走向成熟的过程。
基金也是一样,火爆之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出台,而花无百日红,等经历过市场下跌的磨砺之后,投资者也会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去看待基金的投资。最后,这一投资工具也会趋于理性和规范。
那时候,人们再购买基金就不会是因为大盘的一时飘红而疯狂了,而会分析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等各种因素,那将会是一个成熟、理性的理财市场。
2006年年底,这似乎成了人们见面之后的寒暄之语。
2006年股市回暖,大盘一路飘红,牛气冲天。上年还无人问津的股票型基金,2006年也跟着一路狂飙。南方、广发、华夏、上投摩根这些基金公司的名字从来没有跟老百姓的生活离得如此之近。市场上的各只基金平均回报率大概在30%左右,个别开放式基金甚至达到了90%以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半年买基金的人,赶上股市春风,都狠赚了一把。市场本来就有“放大作用”,再加上眼睁睁看着大盘一个劲儿往上升,几个人心里不痒痒?
于是乎,到年底基金一下子就火爆啦。走进银行一瞧,嘿,排大队呢!排队的大多数都是办基金业务,而且,以老头儿老太太为主。几十亿元的新基金,刚两三天,就售罄啦。好像那钱都不是自己的,往外掏着都不心疼。有些以前投资房子,现在手里有房没钱的人,宁可把房子卖了套现,也要加入“基民”的队伍,自己养上几只“基”。
全民“养基”时代,似乎来临了。
这样高涨的热情以前似曾相识。
1993年股市火起来之后,就曾经出现过证券大厅里挤满了退休的老头儿老太太看大盘的情况,当时就有人预言,如果连卖茶叶蛋的老太太都开始关注股票的时候,股票离赔钱也就不远了,后来股市果然就进入了漫漫熊市。
这期中虽然有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股市本身不健全的影响,但是根据市场的“二八法则”,当大多数人都发现一个东西能赚钱的时候,这里面的风险就已经很大了,也就意味着成本逐渐虚高,赚钱的机会逐渐减少。就像玩击鼓传花,就看最后泡泡破了的时候,花落到了谁的手里。
市场已经证明,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后知后觉的,像山西煤老板、温州抄房团那样,在煤市和房市都还不火的时候就进入此市场的,只是少数。他们也许是误打误撞碰上的,也许是理性判断后选择的,但是都是在市场空间还很大的时候进入的。这就把大多数“驱利”的投资者甩倒了后面,看到别人赚了钱才动手的人,往往已经错过了赚钱的时机。
那么,现在应该买基金吗?如果今天买了,明天就开始跌了怎么办?如果今天不买,明天又继续涨了,怎么办?资本市场永远都在拷问着人们的神经。“买还是卖?”,看似一个简单的二元判断,却需要人们克服内心的两大本能——“恐惧”和“贪婪”。
基金是已经“火”得太过了,还是会继续“火”下去?
笔者一小毛孩子,不敢贸然回答这么宏大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敢说的,就是股市的博弈取决于两样东西:一,大家对股市的信心;二、老百姓手里还能拿出多少钱来。
信心能坚挺多久?股指已经突破2000点,再突破3000点的可能性似乎不是太大,如果某一时刻开始下跌,习惯了“高捧低杀”的普通投资者是否会发生恐慌心理?这一点现在尚不好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老百姓手里的“闲钱”还是“大大地”有。
有“储蓄强迫症”的中国人,刚刚被低利率和利息税逼得把钱从银行拿了出来,却发现市场可投资的东西少之又少。于是每一种投资理财产品刚出来的时候,都会“火”上一阵子。
2004年人民币理财产品一度在理财市场领尽风骚。2004年和2005年,美元走强时期,炒汇也一度热得烫手。2005年和2006年上半年,炒黄金也曾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包括大家热衷的买房子,每年巨大的闲置面积也足以说明,大多数房子是被当作投资理财的工具而买进的。
所有的这些投资热潮最后都会慢慢的归于理性。有一点必须清醒,在中国,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和金融产品不发达,所以新的投资工具一诞生,往往都给投资者带来短期的超额利润,又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大多经历过诞生——热潮——规范整顿,最后走向成熟的过程。
基金也是一样,火爆之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出台,而花无百日红,等经历过市场下跌的磨砺之后,投资者也会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去看待基金的投资。最后,这一投资工具也会趋于理性和规范。
那时候,人们再购买基金就不会是因为大盘的一时飘红而疯狂了,而会分析自己的风险偏好、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等各种因素,那将会是一个成熟、理性的理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