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警戒线的出现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乘坐火车还是地铁,人们在站台上候车的时候,都习惯于站在一条“安全白线”之外,它离站台的边缘有1米的距离(离钢轨外侧3米)。
  这条用醒目颜色标出的安全警戒线非同一般,它告诫乘客:在列车通过车站时或是列车进出站未停妥时,千万别越过这条“白线”,否则极有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这条站台上引人注目的警戒线,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说起它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发生于上个世纪的一场悲剧。
  那是1905年严寒的一个冬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鄂洛多克车站却热闹非凡,鼓乐喧天。沃尔伦斯基站长率领全站的37名员工,迎候着沙皇尼古拉二世派往西伯利亚的一位钦差大臣从此地路过。为了表示对沙皇的忠心,他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手持鲜艳的花束,精神抖擞地列队在铁路两旁,有的甚至爬上路基,夹道欢迎这位要员。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钦差大臣的专列在远处出现了。
  然而,它并没有像沃尔伦斯基站长原先想象地那样缓缓进站,慢慢停靠,而是如同一匹狂奔怒吼的“野马”直冲进站。
  刹那间,在站台上迎候的员工好像背后被人狠狠地猛击一掌,不由自主地向前倒了下去。“人巷”顷刻倒塌了,34人当即丧命,4人受重伤造成终生残疾。
  惨案发生后,朝野震惊,人们强烈要求把肇事的凶手绳之以法。
  然而,办案人员在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却毫无结果。这场惨案既非违章行驶引起,也并不是人为破坏造成的。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限,难以解释清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运用瑞士科学家丹尼尔·伯努里1738年所发现的定律,人们才弄清楚引发惨案的真正原因。
  “伯努利定律”指出,在一个流体系统(如气流、水流)中,流速越快,流体产生的压力就越小。当火车高速前进时,它带动列车两边空气向前高速运动,致使列车两边空气压力骤降,离列车较远的气压就大于火车两侧空气的压力,这种压力差可以将列车两侧的物件“吸”向列车。说得具体一点,那就是列车在高速前进的时候,如果人离火车较近,身前身后就会产生不同的压力。由于身前的空气流动得较快,身后的空气流动得较慢,这对在人身上产生的压力差竟然可以高达几十公斤!
  这就是为什么快速列车开过时,人容易被“吸”过去而倒下的原因。
  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站台警戒线便应运而生了。从此以后,所有的车站站台上都画了一条醒目的“安全白线”,警示乘客候车时不可往前越出一步,以确保人身安全。
  近几年来,我国铁路发展迅速,而且列车已经多次提高了运行速度。由于列车速度高,发生事故的几率就更大,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每当面对风驰电掣般驶来的快速列车时,我们一定要与它之间保持一段距离;在车站候车时,记住站在站台一侧白色安全线以外,切不可越线,以免被列车卷下站台;更不可跳下站台,以避免不幸事故的发生。另外,进站送别时,也要注意安全;送行人往返不同站台一定要走相应通道;站台人多拥挤,不要奔跑,以免撞到他人;有的人在火车发动后仍追着列车依依惜别,这样做同样是相当危险的。
  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后,时速20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大面积开行。当动车组列车驶过时,铁路边掀起的风速将超过每秒14米。人即使不在铁轨上,如果过于靠近,也有可能被吸进去,造成人身意外事故。
  计算表明,时速200公里的“子弹头”开起来,每秒行驶距离可达56米,从500米外的地方到行人面前只需9秒。另外,“子弹头”经过时,掀起的风速极值达到每秒20米,相当于7~8级的大风。500米的距离转瞬即到,行人无法躲避,还会被“吸”进去。因此,铁路两旁2米内都不允许站人。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现有行驶循环不能真实评价实际道路整车性能的问题,基于实际道路行驶数据,采用主成 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和基于速度加速度短片段寻优等多元统计方法构建重型柴油车实际
沸腾和液化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并不陌生,但有些现象很特别,实验起来别有一番趣味,我们不妨来试一下。    实验一:烧不开的水    取一只容量为1000毫升的烧杯,盛以清水后置于三脚铁支架的石棉铁丝网上。再取一支试管,盛以半管清水后浸入烧杯水中,并用夹子固定在铁架台上,使它既不倾倒,也不碰触烧杯底部。将量程为0℃~100%的温度计插入试管水内,也固定在铁架台上。石棉铁丝网下置一酒精灯。整个实验
当这种豪华黑色汽车从你身边一闪而过时,你一定会万分惊讶:莫非这是蝙蝠侠驱车出来除暴安良了?这种车其实是由46岁的汽车爱好者佩里·沃特金斯一手打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