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进梦想的天空
李中华从小喜欢听父亲讲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当时的中国空军组建还不到一年,王海、刘玉堤、赵宝桐等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创造了击落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的奇迹,成为特级战斗英雄。李中华对他们非常崇拜,向往在蓝天飞翔。高中毕业,他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3年,李中华被选拔到空军航校培训,成为一名飞行员。几年后他当上新型飞机的试飞员,和两名同事一起被派往俄罗斯学习和训练。他们掌握了当时所有试飞理论和两个机种、六个机型的驾驶技术,成为我国首批国际试飞员。
中国许多试飞科目,以前都要花重金聘请国外试飞员。李中华等人学成归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型战机的试飞进程。专家把试飞战机的飞行参数、战技指标、性能做成图表,绘制出试飞曲线。李中华可以“飞出与计算机模拟一样完美的曲线”,成为飞机设计和试飞专家眼中“会飞行的工程师”。
1997年,李中华第三次来到俄罗斯,完成令世界顶级飞行员梦寐以求又胆战心惊的超级动作——“眼镜蛇机动”。这是飞行员最可怕的空中行作,征服它,是成为世界顶级试飞员的标志。
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2005年5月20日,中国研制的最先进的歼-10飞机试飞上天。突然,报警灯亮起,飞机猛然向右偏转,瞬间就倒扣过来,向地面坠去。400米、300米……前舱试飞员梁剑峰喊道:“飞机不行了!”后舱响起李中华坚定的声音:“别动,让我来!”倒扣的飞机快速下坠,倒悬在空中的李中华蹬舵、压杆,飞机毫无反应;关闭计算机电源再重启,飞机毫无反应;按下操纵杆上的紧急按钮,飞机还是毫无反应。李中华果断地关闭计算机,改用手工操作——距地面200多米,“休克”的飞机机身翻过来,恢复了生机。飞机保住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保住了。整个过程只有7秒钟,真是惊心动魄。在场的专家心有余悸地回忆说:“要不是李中华的惊天一搏,毁掉的将不仅是两名优秀的试飞员,我军航空武器研制也将滞后10年。”
李中华在歼-10飞机的试飞中创造出6个“第一”。他在2250小时的飞行中,曾20次空中历险,其中经历5次重大险情。李中华先后获得空军功勋飞行员称号、“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作为一位试飞员,他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是英雄的事业。人们把试飞员誉为新战机的“助产士”。在
歼-10战斗机研制的过程中,李中华作为主力试飞员,圆满完成定型试飞任务,确保歼-10战斗机按时装备部队。
细节体现科学精神
李中华每次飞行前,总是精神抖擞,皮鞋锃亮,手套雪白,衣服整洁,头盔一尘不染。
试飞风险高,飞行员在空中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李中华说:“注重细节,不仅仅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巨大的国家财产和众多科研人员数年的心血。”
每次试飞前,李中华都要做严格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填制飞行卡,每次必做,把要飞的科目、要做的动作、要达到的要求,一一记在卡片上,并把卡片放在腿上,带上蓝天。他这样做,可以避免飞行中的错、忘、漏,而且制作过程也强化了记忆。18年来,他一共做了1100多张卡片,记录了每一次试飞的细节。
有一次,李中华驾驶一种新型飞机试飞。起飞20分钟后,他发现飞机液压表指针轻微摆动一下,再细看,指针没有明显变化。李中华立即与地面联系,得到的答复是,根据监控系统显示,没问题。
李中华没有放松警惕,密切关注着指针,果然发现,指针重心不断下移。凭直觉,他断定液压系统有问题,立即请求返航。往飞回的途中,液压表指针开始变化,液压油量迅速减少。李中华果断决定,抢在液压系统失效前放下起落架。飞机最终安全降落,避免了一次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用在我们试飞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李中华时刻提醒自己和战友。
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李中华每天6点起床跑步,风雨无阻,即使回家休假,这个习惯也坚持下来。他严格按标准吃饭,再好的饭菜也不多吃一口。只要有试飞任务,前一天他绝对不沾一滴酒。试飞18年来,他的体重上下浮动从没有超过500克。就连洗飞行服,他也一直用手搓,怕洗衣机把衣服洗变形。
空中一秒钟,地面十年功。李中华把拥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斗志,作为当好一名试飞员的基本条件,苛刻地严格要求自己。“多一口不吃,少一步不停。”李中华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平时“注重饮食、加强运动”。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也就不平凡了。”李中华严格讲究生活细节,“好习惯养成不容易,要改变也不容易,更不应该。”
李中华经常阅读国外的一些飞行事故汇编。他阅读时有个习惯:看完现象的部分,就把后面部分遮住,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快速作出处理,然后对照别人处理的过程,找出自己考虑不够的地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个阅读习惯,在他处置空中险情时帮上了大忙。
阅读提示:
李中华具有哪些良好的习惯?请你用笔划出来,想一想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李中华从小喜欢听父亲讲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当时的中国空军组建还不到一年,王海、刘玉堤、赵宝桐等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创造了击落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的奇迹,成为特级战斗英雄。李中华对他们非常崇拜,向往在蓝天飞翔。高中毕业,他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3年,李中华被选拔到空军航校培训,成为一名飞行员。几年后他当上新型飞机的试飞员,和两名同事一起被派往俄罗斯学习和训练。他们掌握了当时所有试飞理论和两个机种、六个机型的驾驶技术,成为我国首批国际试飞员。
中国许多试飞科目,以前都要花重金聘请国外试飞员。李中华等人学成归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型战机的试飞进程。专家把试飞战机的飞行参数、战技指标、性能做成图表,绘制出试飞曲线。李中华可以“飞出与计算机模拟一样完美的曲线”,成为飞机设计和试飞专家眼中“会飞行的工程师”。
1997年,李中华第三次来到俄罗斯,完成令世界顶级飞行员梦寐以求又胆战心惊的超级动作——“眼镜蛇机动”。这是飞行员最可怕的空中行作,征服它,是成为世界顶级试飞员的标志。
危急时刻化险为夷
2005年5月20日,中国研制的最先进的歼-10飞机试飞上天。突然,报警灯亮起,飞机猛然向右偏转,瞬间就倒扣过来,向地面坠去。400米、300米……前舱试飞员梁剑峰喊道:“飞机不行了!”后舱响起李中华坚定的声音:“别动,让我来!”倒扣的飞机快速下坠,倒悬在空中的李中华蹬舵、压杆,飞机毫无反应;关闭计算机电源再重启,飞机毫无反应;按下操纵杆上的紧急按钮,飞机还是毫无反应。李中华果断地关闭计算机,改用手工操作——距地面200多米,“休克”的飞机机身翻过来,恢复了生机。飞机保住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保住了。整个过程只有7秒钟,真是惊心动魄。在场的专家心有余悸地回忆说:“要不是李中华的惊天一搏,毁掉的将不仅是两名优秀的试飞员,我军航空武器研制也将滞后10年。”
李中华在歼-10飞机的试飞中创造出6个“第一”。他在2250小时的飞行中,曾20次空中历险,其中经历5次重大险情。李中华先后获得空军功勋飞行员称号、“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英雄无畏奖”。作为一位试飞员,他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是英雄的事业。人们把试飞员誉为新战机的“助产士”。在
歼-10战斗机研制的过程中,李中华作为主力试飞员,圆满完成定型试飞任务,确保歼-10战斗机按时装备部队。
细节体现科学精神
李中华每次飞行前,总是精神抖擞,皮鞋锃亮,手套雪白,衣服整洁,头盔一尘不染。
试飞风险高,飞行员在空中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李中华说:“注重细节,不仅仅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巨大的国家财产和众多科研人员数年的心血。”
每次试飞前,李中华都要做严格的技术准备和心理准备。填制飞行卡,每次必做,把要飞的科目、要做的动作、要达到的要求,一一记在卡片上,并把卡片放在腿上,带上蓝天。他这样做,可以避免飞行中的错、忘、漏,而且制作过程也强化了记忆。18年来,他一共做了1100多张卡片,记录了每一次试飞的细节。
有一次,李中华驾驶一种新型飞机试飞。起飞20分钟后,他发现飞机液压表指针轻微摆动一下,再细看,指针没有明显变化。李中华立即与地面联系,得到的答复是,根据监控系统显示,没问题。
李中华没有放松警惕,密切关注着指针,果然发现,指针重心不断下移。凭直觉,他断定液压系统有问题,立即请求返航。往飞回的途中,液压表指针开始变化,液压油量迅速减少。李中华果断决定,抢在液压系统失效前放下起落架。飞机最终安全降落,避免了一次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细节决定成败,这话用在我们试飞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李中华时刻提醒自己和战友。
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李中华每天6点起床跑步,风雨无阻,即使回家休假,这个习惯也坚持下来。他严格按标准吃饭,再好的饭菜也不多吃一口。只要有试飞任务,前一天他绝对不沾一滴酒。试飞18年来,他的体重上下浮动从没有超过500克。就连洗飞行服,他也一直用手搓,怕洗衣机把衣服洗变形。
空中一秒钟,地面十年功。李中华把拥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斗志,作为当好一名试飞员的基本条件,苛刻地严格要求自己。“多一口不吃,少一步不停。”李中华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平时“注重饮食、加强运动”。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也就不平凡了。”李中华严格讲究生活细节,“好习惯养成不容易,要改变也不容易,更不应该。”
李中华经常阅读国外的一些飞行事故汇编。他阅读时有个习惯:看完现象的部分,就把后面部分遮住,思考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快速作出处理,然后对照别人处理的过程,找出自己考虑不够的地方,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个阅读习惯,在他处置空中险情时帮上了大忙。
阅读提示:
李中华具有哪些良好的习惯?请你用笔划出来,想一想对自己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