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建设这样一个社会,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获得了更广阔的运行空间,为更好地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指明了方向,丰富了内容,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这是因为:
从国家制度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正是有了这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作为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从国家权力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执掌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合宪、合法、合理的设置、分配和监督制约,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立法、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对国家权力的和谐行使。
从国家事务管理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法处理和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管理好国家的各项事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有效手段,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和进行社会管理,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摆脱社会管理和调控的随意性和特权,使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具备基本的秩序保障。
从国家民主改革进程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支撑。民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是国家机关的根本准则。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通过依法行使各项职权,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通过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确定和调控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解决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后,由利益格局和分配变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安排时,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发展。
二是通过有效实施监督,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营造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全面贯彻监督法。既要与“一府两院”形成良性互动,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建立和谐稳固的权力运行机制,又要通过有效的监督,促使“一府两院”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秉公办案、文明执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安宁的政治和生活环境。
三是通过依法行使任免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起来,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督促他们按照人民意愿和社会需求依法运用公共权力,促使他们廉政勤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是通过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采取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认真答复、办理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各种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是通过做好人大代表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人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扎根于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群众的代言人,也是群众利益的捍卫者。采取组织代表视察、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调研,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和人代会等方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六是通过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切实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努力实现广大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顺利实现。
(作者系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这是因为:
从国家制度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正是有了这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作为基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从国家权力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执掌政权的根本途径和最好形式,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进行合宪、合法、合理的设置、分配和监督制约,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立法、行政、审判、检察机关对国家权力的和谐行使。
从国家事务管理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依法处理和解决好各方面的矛盾,管理好国家的各项事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有效手段,用法律手段治理国家和进行社会管理,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社会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摆脱社会管理和调控的随意性和特权,使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具备基本的秩序保障。
从国家民主改革进程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支撑。民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是国家机关的根本准则。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通过依法行使各项职权,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通过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确定和调控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解决体制改革、企业改制后,由利益格局和分配变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审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安排时,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发展。
二是通过有效实施监督,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营造公平正义的和谐氛围。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全面贯彻监督法。既要与“一府两院”形成良性互动,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建立和谐稳固的权力运行机制,又要通过有效的监督,促使“一府两院”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秉公办案、文明执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安宁的政治和生活环境。
三是通过依法行使任免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管干部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起来,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督促他们按照人民意愿和社会需求依法运用公共权力,促使他们廉政勤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是通过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采取教育、协调、调解等方法,认真答复、办理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将各种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是通过做好人大代表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人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扎根于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群众的代言人,也是群众利益的捍卫者。采取组织代表视察、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调研,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和人代会等方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六是通过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切实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努力实现广大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顺利实现。
(作者系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