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长想给孩子找个补课老师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q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未动,幡亦未动,是人的心在动,这颗“心”,便是家长普遍性、传染性的焦虑。这种焦虑甚至连“公民同招”、“摇号招生”等都无法消解
   我的一个朋友,遇到一件趣事:某地教育局长闲聊时说起,他最近正按上级要求,严查教师有偿家教,没想到把自己置身于两难境地。
   事情是这样的:局长的女儿念初中,有门功课成绩不如意,全家人都着急,一直想把她托到任课老师那里去补课,但身为局长,总不能“白天严查有偿家教,晚上为女请托补课”吧?实在开不了口。
   怎么办?我朋友给他支了一招:“不付钱就不算有偿家教。别人问起,就说老师课后给你女儿答疑解惑,这是教师的职责,总不能认定违规吧?”这当然是句玩笑话。
   思前顾后,任课老师是不能请了,似乎只能把孩子送去市场化校外辅导机构。局长却有疑虑:价格昂贵且不说,校外机构请的都是校外讲师,远不如校内老师了解学生,补习能有针对性吗?别人都说有效果,他将信将疑。
   教育局长给孩子报班补习——这事颇具讽刺意味,却也可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推己及人,如果你我是局长,孩子学业表现欠佳,能无动于衷吗?体制内资源不能碰,就只能寻求体制外市场渠道,家长多花钱,K12辅导市场就多赚钱,你看那几家大机构,市值几十、几百亿,服务“四脚吞金兽”,财源自然滚滚来。
   体制内教师有偿家教,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形式五花八门,包括:教师私开小灶,拖堂变相补课,节假校外补课,联手组团办班,借壳规避检查,对外介绍生源等等。
   不少家长认同有偿家教,为其辩护: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付出额外劳动,收取报酬理所应当,双方你情我愿,主管部门不应过多干预。
   这是对行业规范的误读。教师业余开滴滴、送外卖,或干别的事赚点外快,教育局按理不该管,非工作时间,跟本职工作也无关。但课外有偿家教是职务行为的延伸,本质是滥用职业便利,教育局自然能管,也该管。
   某种程度上,有偿补课具有显著的共享经济特点,亦即: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比如:课后节假日,教室反正空着,在校补课无须另行租赁场地;教师反正闲着,可以创造额外价值。
   所以我们看到,除少部分名师外,体制内教师有偿家教的价格,往往低于市场化校外机构的价格,后者的场地、人员都需专门设定,成本更高。同一个老师,在体制内办有偿家教,赚了全是自己的;去校外机构講课,还得跟机构“分钱”,成本收益的账很不一样。
   关于有偿家教的种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不清楚,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不想管而已。家长有需求,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成绩优化,还有助于教育局政绩提升,相当于实现家长、教师、学生和教育局的“四赢”,何乐而不为?
   但这种“四赢”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一些家长反映:在有偿家教风气的助长下,个别教师课内对学生区别对待,重视“客户”忽视“非客户”,对“非客户”敷衍了事,欠缺热情。教授知识点时,个别教师蓄意“埋伏笔”,以推动课外业务“拉新”。长此以往,还有何公平可言?并非所有参与有偿家教的教师都是如此,但无欲则刚,一旦有了利益,钱袋决定脑袋,很难假定教师课内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围绕有偿家教,利益博弈格局十分复杂,在这盘博弈的棋局中,部门有部门的利益,教师有教师的想法,个人有个人的打算,每一个参与者都想趋利避害,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家长层面的博弈:我家孩子报班,别家孩子没报班,相当于我家孩子“抢跑作弊”占便宜。我家孩子没报班,但别家孩子报了班,我家不想报也得报。同样是报班,若找任课老师,相互了解、价格实惠,还有助于增进感情;若找课外机构,价格昂贵不说,纯粹的生意,没有额外附加收获。有的家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上级举报,让所有孩子都补不成课,大家回归同一起跑线。
   教师层面的博弈:我不办班,别的教师办,我少赚钱,带班成绩也大概率要落后,影响绩效考核。怎么办?要么跟进办班,要么把包袱甩给市场,引导家长给孩子校外报班,我在考核中坐收渔翁之利。
   教育局、学校层面的博弈:对内,如果大家都办班,相当于实现了新的公平。如果有的办班“抢跑”,有的不办班,只要不办班的不投诉,就可以置之不管;只要有人投诉,就不得不管,要维护所谓的“公平”。对外,无论自家有多少教师如何组织有偿家教,结果导向,对全校、全辖区总成绩的提高都必然有益,成绩总不会越补越差吧?只要没人投诉,管他干嘛?
   基于上述博弈格局,我们看到:没人投诉或上级不较真时,一派岁月静好,暗自打着“多赢”的算盘。一旦遭到投诉或专项检查,就只能暂时收起小算盘。但用不了多久,死灰就会复燃,“多赢”的算盘将再次打得响亮起来。
   目前看来,严查有偿家教今后可能成为常态,但查处的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它只有权管理校长、教师,至于家长带着孩子去找其他人怎么补习,完全管不着。
   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校内减负 校外加负”双轨并行的怪现状将大行其道,校外机构生意兴旺。风未动,幡亦未动,是人的心在动,这颗“心”,便是家长普遍性、传染性的焦虑。这种焦虑甚至连“公民同招”“摇号招生”等都无法消解。
其他文献
就华夏三千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被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半个算曾国藩;就五百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明代当时的历史来看,王阳明也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但是,这么多耀眼的名头背后,王阳明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称号是什么呢?是先生。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   王阳明发自肺腑地说,他内心最爱的其实是讲学。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他的经历就可以看出
初见毛泽东,胡耀邦12岁   毛泽东是胡耀邦最早认识的中共领导人之一。而胡耀邦初见毛泽东时,只有12岁,还是湖南浏阳县(今浏阳市)里仁小学的学生。   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将起义部队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共3个团。他亲自率领第三团,于9月11日从江西铜鼓进入湖南浏阳,另两个团也先后赶来。9月19日,全师3个团在文家市会师。   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里
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的一项研究再次指出,许多营养补充剂对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等没有明显效果,而且同时补钙和维生素D还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营养补充剂又称膳食补充剂,主要是用来弥补人们正常饮食中特定营养素缺乏的补充品,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总的来说,有两种常见的使用目的,一个是满足身体功能的基本需要,再者是降低疾病风险。前者的适用场景,比如孕妇、儿童、老人等因特定生理期而需
1.取舍   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徒儿,烧点水吧。”   于是小和尚找几块石头拼了一个炉灶,用捡来的水壶装满了水,可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足够的柴火。   小和尚很沮丧地说:“师傅,柴火不够!你等一下,我去找施主们借一点吧!”   老和尚看着他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感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總是固执地想要得到更多,那么到头来你终将一无所获。我们总是习惯了去追逐
现在很多人推崇一日两餐的饮食方式,比如“过午不食”“8小时饮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两顿饭。   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两顿饭是跟着古人的饮食作息来养生保健;还有人提出疑问,两顿饭都很丰盛,其他时候也没觉得饿,这样对健康有害吗?   一日两餐并非古人“养生智慧”   古代人到底吃几顿饭?根据历史记载:   秦汉以前:普通人都是一日两餐。   战国时期《墨子》一书中就提到,兵士每天吃两顿
继北京校外培训大整顿后,中央出手了。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严禁教培机构随意资本化运作。   同期,北京、北京海淀均发布文件,首次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做出统一规定,首次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广告投放制定标准。   山西更为直白,要求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设立审批、收费管理、违规处理等各环节监督,甚至停止审批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
“你到底在听什么?”   “没听什么。”   杜女士最近觉察自己年近60岁的母亲每天晚上只要回自己屋里就带上耳机、还躲躲闪闪,后来才发现是她花费近万元报名了某商学院的课程,“我第一感觉就是妈妈被骗了,因为她文化程度不高,只是普通务工族,以前从没做过投资理财。”      并不是个案   杜女士的猜测果不其然。对妈妈进行详细“盘问”后得知,她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该商学院广告。“一开始我
从允许无关人员进入座舱,坐在机长席位摆拍那一刻起,机长等于把自己至高无上的职责降格到普通友谊,甚至娱乐高度,他肩膀上代表责任的第四道杠早已黯然失色。   随着一名女子坐在客机驾驶舱内自拍照的网上疯传,桂林航空的那位涉事机长被宣布终身停飞。对于一名飞行员而言,这是严厉到冰点的惩罚措施,意味着其职业生涯可能就此结束。   如果审视一下现代民用航空安全规章,感受一个世纪里这些准则点滴凝聚形成过程中所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此书开头用了明朝杨慎的一首词,慨叹英雄已成往事,历史已成烟云,“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在历史的风云之后,就出现一个这样的形象:“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位白发的樵夫,或者渔父,把酒夕阳之下,笑谈古今往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么一种形象,似乎是将冷眼看历史的态度人格化,以表达国人跳开恩怨看往事的豁达态度。   而这当中涉及的渔父形象,
江西都市频道的一则报道称,当地一名61岁女子黄月于近日离家出走,理由是自己已和“靳东”在网上相恋多年,对方答应给她100万和一套房子。   黄月本来就很喜欢演员靳东,今年年初疫情期间,她通过抖音和“靳东”取得了联系。她说,“靳东”已经向全国公开表示对自己的爱慕,愿意和她结婚,共同生活。对此她坚信不疑。   为了“靳东”,黄月瘦了10多斤,和丈夫、孩子的关系也紧张起来。   这看似荒诞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