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对影响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的几个途径,希望对田径教学的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田径课 中学生 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田径运动对中学生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柔韧素质等多方面身体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加之田径运动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容易开展,这些特点使得田径运动成为了一项可行性高、健身价值突出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关调查却发现现实教学中学生田径课学习的兴趣却并不高,这是一个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学生的田径课学习兴趣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田径课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田径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是对传统的田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一个巨大的冲击。新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标准放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首位,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推崇“淡化技术”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观念与传统的以运动成绩的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而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的不够及时和彻底,以致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田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田径课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是就目前田径教学的情况看来,还有一部分学校的田径课教学方式仍然相对单一,在授课过程中田径运动技能的传授仍旧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健康娱乐的内容,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技术难度的把握不够科学,以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提升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的途径
响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体育任课教师是田径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田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田径任课教师必须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田径学习为主线、以运动能力的提升为基础的新型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民主和谐的田径教学环境。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另外,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田径任课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点之一。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反馈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体育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田径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条件。
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科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在田径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田径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校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搭配使用,另外在教学活动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还应注意随时留意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科学的对所用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田径任课教师则应尽量避免因循守旧和生搬硬套,而应该主动突破原有的教材定式和惯性的条条框框,在以教材和大纲作为基本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情况补充当地的、有特色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田径教学成效,保护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中,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测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因素的考虑很少,对学生运动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参与程度的重视也不够,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田径学习积极性和锻炼兴趣的培养和保护十分不利。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必须完善原有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通常来说,要实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对田径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单向、单一的特点,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在评价的内容上,则应尽量做到多样全面,一般来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积极性、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程度、合作学习精神、创新意识等,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高继祥,高斌.新课程标准下浙江省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04.30.
[2] 俞建建.中学田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J].湖南农机.2010.05.15.
[3] 汪伟.教学环境对田径技术教学影响的归因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04.01.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对影响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的几个途径,希望对田径教学的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田径课 中学生 学习兴趣 影响因素
田径运动对中学生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以及柔韧素质等多方面身体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等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加之田径运动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容易开展,这些特点使得田径运动成为了一项可行性高、健身价值突出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关调查却发现现实教学中学生田径课学习的兴趣却并不高,这是一个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学生的田径课学习兴趣对中学体育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田径课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田径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是对传统的田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一个巨大的冲击。新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标准放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首位,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推崇“淡化技术”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观念与传统的以运动成绩的提升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而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的不够及时和彻底,以致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田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田径课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的推行,但是就目前田径教学的情况看来,还有一部分学校的田径课教学方式仍然相对单一,在授课过程中田径运动技能的传授仍旧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忽略了教学活动中健康娱乐的内容,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技术难度的把握不够科学,以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出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提升中学生田径课学习兴趣的途径
响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体育任课教师是田径教学的直接实施者,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会直接影响到田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田径任课教师必须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田径学习为主线、以运动能力的提升为基础的新型的教育理念来构建民主和谐的田径教学环境。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更好的激发。
另外,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田径任课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点之一。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主导性地位,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反馈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体育意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田径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条件。
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科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田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在田径教学活动中,可以选择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田径任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本校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搭配使用,另外在教学活动的实际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还应注意随时留意学生的反馈,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科学的对所用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田径任课教师则应尽量避免因循守旧和生搬硬套,而应该主动突破原有的教材定式和惯性的条条框框,在以教材和大纲作为基本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情况补充当地的、有特色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田径教学成效,保护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中,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测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因素的考虑很少,对学生运动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参与程度的重视也不够,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田径学习积极性和锻炼兴趣的培养和保护十分不利。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必须完善原有的田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教学成效。
通常来说,要实现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对田径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则,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单向、单一的特点,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在评价的内容上,则应尽量做到多样全面,一般来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即: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学习参与积极性、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程度、合作学习精神、创新意识等,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一个全面的考察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高继祥,高斌.新课程标准下浙江省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04.30.
[2] 俞建建.中学田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J].湖南农机.2010.05.15.
[3] 汪伟.教学环境对田径技术教学影响的归因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