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作为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要积极主动争取县、乡(镇)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逐步完善各项水利设施。同时,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以此来解决小型水利工程在质量管理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地方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许多工程由村屯农民自营,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
一、常见的问题
(一)技术力量单薄
由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关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少有时间学习深造,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以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二)技术资质偏低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任务。而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三)设计施工不规范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国家或水利部虽己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并没有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相对紧张,因陋就简的现象较普遍。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四)监控措施不完善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或者思想上根本没有这根“弦”,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二、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一)开发人才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才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二)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障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工程立项时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反而劳民伤财。
县(区)级水利部门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中,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优质。
(三)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各工序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如实评价工程质量,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杜绝“人情工程”、“关系工程”。
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颁、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四)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人类己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水利建筑也不例外。
(五)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資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之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地方水利主管部门组织建设的工程多以小型为主,参与建设的各方资质较低,许多工程由村屯农民自营,质量管理常常不被重视,其做法多数欠妥。
一、常见的问题
(一)技术力量单薄
由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关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少有时间学习深造,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以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二)技术资质偏低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任务。而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三)设计施工不规范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国家或水利部虽己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并没有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相对紧张,因陋就简的现象较普遍。
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四)监控措施不完善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或者思想上根本没有这根“弦”,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二、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现状,短期内在县(区)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一)开发人才资源,培养行家里手
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才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对县(区)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二)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障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工程立项时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反而劳民伤财。
县(区)级水利部门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中,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优质。
(三)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各工序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如实评价工程质量,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杜绝“人情工程”、“关系工程”。
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颁、部颁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
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四)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
水利工程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人类己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水利建筑也不例外。
(五)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資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之进入良性运行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