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运用教学策略,遵循教育规律,以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认知 人格 规律
现在不少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听课质量不高。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含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只有在符合教育的心理规律的情况下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和策略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机械地将要学习的内容分解为一些知识点,围绕这些知识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这样违背了教学规律,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通过2013年国培远程培训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语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在语文的课程教学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为前提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盲目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意,这样才能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变课堂上的“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才有动感,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們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
三、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相辅相成
写作是因为有情绪要抒发,有事情要叙述,是生活的需要。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作业而泛泛而谈,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内在的真实情感。因此,作文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我个人认为,作文一定要强调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作文要求学生一定要说真话,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不说无意义的假话、空话。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平时养成记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是有益无害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使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自己身边的美好,并发挥创意将其表达出来。
四、以有效的积累方法进行语文学习,避免死记硬背
积累的过程离不开记忆,但是它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样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的。它是以理解、吸收为基础,进而将其消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可以成为有效积累。
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将要积累的内容。理解是背诵最好的助手。例如,在诗词的学习中,古诗与现在一些此句的含义相差较远,学生对当时的创作背景也不是很了解,死记硬背会很容易曲解诗词的意思且容易忘记。因此,理解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吸收为自己所有是非常必要的。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并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在积累的过程中提倡手、口、脑协调使用。例如,《穷人》一文中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写得无比传神。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演习,充分体会女主人公当时的矛盾心理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个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积累知识过后还应常加以运用。熟能生巧,应用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掌握,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所以,教师还应常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肚子中的墨水真正成为知识源头的活水。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小学的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我班级中有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从而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多样。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朗读比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等等有趣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起来就很轻松,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和阅读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泛泛地阅读,常常会出现不明确现象,抓不住重点,造成花时间多,但收益甚微的结果。课堂讨论能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阅读前,我悉心指导,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再讨论。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认知 人格 规律
现在不少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听课质量不高。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含其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只有在符合教育的心理规律的情况下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和策略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机械地将要学习的内容分解为一些知识点,围绕这些知识点设计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这样违背了教学规律,不仅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通过2013年国培远程培训及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规律,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语文,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四式”教学法。在语文的课程教学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为前提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盲目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创意,这样才能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变课堂上的“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才有动感,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给学生足够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才能有充分的思维活动,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首先,课上要保证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使他們能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真正体现出是学生学语文。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要保证学生有自主的语文活动时间,如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写日记、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课外朗读、演讲、讲故事等。
三、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相辅相成
写作是因为有情绪要抒发,有事情要叙述,是生活的需要。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应付作业而泛泛而谈,内容空洞无物,缺乏内在的真实情感。因此,作文教学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难点。我个人认为,作文一定要强调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作文要求学生一定要说真话,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不说无意义的假话、空话。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受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平时养成记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对于写好作文来说是有益无害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使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自己身边的美好,并发挥创意将其表达出来。
四、以有效的积累方法进行语文学习,避免死记硬背
积累的过程离不开记忆,但是它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这样是达不到学习的效果的。它是以理解、吸收为基础,进而将其消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可以成为有效积累。
首先,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将要积累的内容。理解是背诵最好的助手。例如,在诗词的学习中,古诗与现在一些此句的含义相差较远,学生对当时的创作背景也不是很了解,死记硬背会很容易曲解诗词的意思且容易忘记。因此,理解对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吸收为自己所有是非常必要的。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并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在积累的过程中提倡手、口、脑协调使用。例如,《穷人》一文中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写得无比传神。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演习,充分体会女主人公当时的矛盾心理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个方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最后,积累知识过后还应常加以运用。熟能生巧,应用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掌握,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所以,教师还应常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肚子中的墨水真正成为知识源头的活水。
五、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小学的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我班级中有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从而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多样。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朗读比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等等有趣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起来就很轻松,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和阅读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泛泛地阅读,常常会出现不明确现象,抓不住重点,造成花时间多,但收益甚微的结果。课堂讨论能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阅读前,我悉心指导,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再讨论。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