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政府机关因为效能不高广受诟病。为此,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山西、湖南、浙江、江苏、新疆等地,近一年来,刮起了一股“治庸治懒”风暴。
武汉从今年4月开始高调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武汉的机关单位提效“治庸”,更突出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旨在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能”的投资发展环境。一场“治庸风暴”遍及武汉全城,344名官员被问责,一批“庸干部”被风暴刮倒。
“治庸问责”风暴把整肃吏治的关口从昏官、贪官前移到了庸官的环节,直接体现了政府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决心,大刀阔斧“治庸”,强调官员权力与责任的对等。不过有专家指出,如何将“治庸问责”风暴转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如何将“一阵风”变成长效机制,正在考验各地官员的政治智慧。
“治庸风暴”席卷武汉
2011年4月6日,是一个令武汉江城公务员难忘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一些上班时间吃早点、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或者办事推诿的习惯可能就此终结。
当天,武汉市委召开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会上播放的一段视频,让在座官员如坐针毡。这段视频通过8个案例剖析了武汉市投资环境存在的若干问题,对于相关单位及人员更是指名道姓,毫不留情。
事实上,早在此前的3月,武汉市委就委托新华社湖北分社完成调查报告《武汉市投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暴露了武汉市在行政、法制、财税、金融、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份武汉市投资环境的调研报告,看得市委书记阮成发彻夜难眠,由此在这个中部省会城市发起一场“治庸风暴”。
阮成发的批示说:“看了报告,深受教育,深受震动,彻夜难眠。它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不足、问题甚至是丑陋的一面。知耻而后勇。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整治,并且持之以恒,建章立制,从根本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在此之前,阮成发已感觉到武汉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而每次开会各部门的“捷报频传”更让他感到不安。“他曾说,每次开会听各部门总结工作时都只见成绩不见问题,他觉得这样问题更大。因此,在2011年春节后,便部署‘四大家’就投资环境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政府部门,他特意委托我们这样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展开第三方调研。”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说。
“武汉投资环境的问题,感觉就像人病了不舒服却查不出病因,有一种‘重症肌无力’的感觉,其实更危险。”在4月6日武汉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阮成发总结说。
他将这归结为“人的问题,尤其是干部作风”。阮成发说,必须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力整治。
一场震动官场的“治庸问责”、改善投资环境的风暴就此展开。
4月6日的那次会议上,该市宣布决定:凡是省以下自行设置的审批项目一律废止,凡是省以下自行设置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需经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同时,公开办事程序与时限,推行并联审批。
同时,一场旨在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的“治庸风暴”也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包括:出台问责《暂行办法》明确得过且过、工作推进不力等十大“官场病”,让无为者无位,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将被问责;建立有责必究的“买单制”,对不负责任、失职渎职者进行处罚。对落后单位将亮“黄牌”,连续两年“黄牌”,主要负责人将被免职;营造干事文化,禁止干部“走读”,干部干不好就“交枪”等。
吏治计划出台后,“优化办”与“治庸办”两个专班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如此高规格近年罕见。
4月12日,由武汉市“治庸办”与媒体组成的暗访组,走进该市8个局3个区的14家职能部门,实施“治庸”。
4月12日8点50分,武汉市洪山区政务中心卫生局,一名工作人员在网上“偷菜”,边玩边说,“‘偷菜’要趁早,再晚就被别人偷完了。”
10点40分,“武汉市城市管理局行政许可窗口”内,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工作人员也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
14点40分,汉阳区房管局506“物管中心”办公室,一名中年女子正在浏览股票软件。一名暗访员问:“你们这里还可以看股票啊?”她答:“我们这里什么都可以看。”
他们这些言行,均被武汉市“治庸办”派出的暗访员,记录在册。
“治庸风暴”启动后,该市工商、城管等部门及各城区均纷纷行动,或通过媒体公开治庸承诺,或展开治庸自查。在这场风暴之下,一批干部被相继刮倒。来自该市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治庸”一个半月以来,问责344人、510人次,其中涉及局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47人。
上班吃早点停职一个月炒股软件一律被删
4月14日,武汉市房产登记发证中心,一名年轻女工作人员在支部书记办公室里哭泣。她哭得一塌糊涂,扯了一大堆纸擦眼泪。在4月12日的那场暗访中,她被认定为上班迟到。
武汉房产登记发证中心,是该市房管局下设的一个事业单位。
武汉市房管局督察室李美田主任介绍说,那天房管局下属的各事业单位,共有6名工作人员被发现迟到、上班时间化妆、看微博或吃早点等。其中,吃早点的工作人员被勒令停职反省一个月,调离岗位,看微博也被调离岗位。
上述人员还被处以经济处罚。处理最重的是上班吃早点者,经济损失近万元。
看过6人写的书面检查后,李美田说,有两份让他落了泪,“这些人生活也很难,找个工作不容易”。
武汉市城管局有员工上班时玩游戏被问责。
该局副局长张汉明则说,武汉市没有要求经济处罚,所以该局没有扣被通报者的钱,仅调离岗位。
但此处理结果上报数日后,张汉明发现该工作人员仍在原岗位。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他们还在做思想工作”。
“有些人太不敏感了,这个时候还要做思想工作。如果暗访组杀个回马枪,那怎么办?”4月21日,张汉明在一个内部工作会议上说。
在武汉市设立“治庸办”后,市政府下属的每个局也各自设立了“治庸办”。
张汉明就是市城管局的治庸办主任。
她说,市里开过会后,在局内也提前“打了招呼”,结果还发生这种事,说明有些问题积重难返。
4月18日,武汉市治庸办通报了首轮治庸处罚结果: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23人,通报批评的34人,诫勉谈话的14人,调离现职工作岗位的7人,辞退的1人,扣除当月绩效奖金的4人,扣除全年绩效奖金的1人,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的8人,停职反省一个月的2人,并责成6个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作出公开检讨。
该办特别强调,39人均受到2项以上的问责处理,最多的一名工作人员共受到6项问责处理。
4月21日上午,武汉市房管局,督察室主任李美田与另三名房管局官员分成4组,在办公楼内对所有办公电脑进行检查,看是否还有游戏软件。
在李美田的指挥下,该局负责网络的工作人员清理了所有办公电脑内的游戏、股票等与工作无关的软件,保留了用于发布工作信息的内部QQ群。
检查完后,李美田还让每个人签字,“电脑内的游戏和炒股软件已经被删除,承诺以后不自己安装,一旦发现安装游戏则严厉追责。”
市房管局还加强了考勤制度。
单位原本规定8点30分上班,被通报批评后,要求公务人员至少8点20分到岗。
“你8点30分到岗,配置不好的电脑开机还得一会儿,怎么保证8点30分就能给老百姓办事?所以,必须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李美田说。
为约束公务员们按时上下班,该局新购3个指纹打卡机,上下班都必须指纹打卡,禁止迟到早退。
李美田是派驻武汉市房管局的纪检副组长,人事关系在武汉市纪委,虽然是武汉市纪委派驻的,“但饭票是房管局发”。
参与“治庸”后,他向局长周玉珍表达了担心,自己做了这些事情后,会得罪全局的同事,年底民主测评可能会倒数第一。
不过,李美田又说,自己56岁了,快退了,也不怕。
在武汉市城管局,也在积极应对治庸风暴。该局副局长张汉明介绍,该局也派出暗访组内部自查。
张汉明还派人坐在食堂,看哪些人提前到食堂吃饭,第一次发现提醒,第二次发现问责。
4月19日,武汉市城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局被通报后,成立了一个应对市里暗访的预警机制。凡进入大楼者,都要登记。值班的保安,如果发现疑似暗访人员,要乘暗访人员等电梯或上楼的间隙,找机会报告给保安主管或局办公室。
张汉明表示不知有预警的说法。
“如果真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管暗访不暗访,都应该保持正常的工作纪律。”她说。
“治庸风暴”会否成为一阵风?
事实上,从4月启动以来,“治庸风暴”几乎让武汉一夜间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武汉这场风暴能刮多久的质疑。“治庸风暴”会否成为一阵风?
本月9日,在武汉市举行的治庸问责改善发展环境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再次直言:治庸问责不是只刮一阵风,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
会上,阮成发表示,只要群众、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办不成事,发展不快等问题存在,“治庸风暴”就将继续以摧枯拉朽之势、狂风暴雨一般进行。
据介绍,“治庸风暴”启动近两个月来,除问责“庸干部”外,一系列治庸手段密集实施,其中包括向社会公开治庸投诉电话、邮箱等信息;出台干部“走读”禁令等治庸细则规定;规定政府部门倒排时间,限期解决百姓关心十大问题等。
此外,一项在武汉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行政审批改革眼下正稳步推进。从4月底开始,该市正式在全市涉及行政审批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启动学“标”、对“标”、制“标”、评“标”工作。
根据择全国最优城市做法之所长,该市立志在审批项目、流程、时限、费用4个方面,向先进城市学习,结合武汉实际情况,制定出行政审批和收费的新标准,借此实现“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优秀投资环境。
种种行动,透露出该市借“治庸”来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心。
武汉市委书记:我打算遍体鳞伤
在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期待中,这场风暴“必须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市上上下下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干部”,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建章立制,常抓不懈”。武汉市的目标,是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便捷、收费最低、效率最高的城市”。
“现在全院上下正在学习市里治庸问责的文件,一再叮嘱我们绝对不能开小差,被暗访的人抓到,另外,我们自己也要组织暗访自查。”武汉市某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说。此时是早上8点半,饥肠辘辘的他望着桌上已经放凉的早餐不敢下手。
此前的4月11日,武汉市“治庸办”开通举报投诉电话当日,就接到并开始受理各类投诉、意见167件。截至4月18日,举报投诉平台共接投诉1028件。
4月19日,“优化办”查处了武汉供电公司的一起严重拖延事故。由于迟迟未给武汉半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安装基建变压器,导致其在厂房施工中没电可用。
4月22日,武汉供电公司作出处罚: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停职离岗培训;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武汉供电设计院有限公司配电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停职检查;武汉供电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分管副总经理被通报批评。
目前,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对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一切投诉查证后都必须依照这两个文件作出相应处理。
“有人讲这会不会导致‘人人自危’?在责任制面前我们干部‘人人自危’有什么不好?!我们干部不自危,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人人自危’。”阮成发说。
阮成发一再强调这是“武汉大建设的关键时期”,狠抓投资环境、治庸问责也成了“复兴大武汉”的关键举措。
“这个责任体系首先是一把手负总责。我是武汉总责任体系的第一责任人,我没有退路,我也不想给自己找退路。几年下来,我打算遍体鳞伤,只要武汉能好,书记不能当老好人。”阮成发说。
武汉“治庸问责风暴”持续引发全国强烈热议
各地媒体认为,强化绩效管理,实施严格的目标倒逼;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是治“庸懒散”顽症的“特效药”;而武汉市向“庸懒散”开刀的举措恰恰是“对症下药”,对各地“治庸整纪”有着很强的借鉴性。
珠江晚报:让“官有所畏”
武汉掀起的“吏治风暴”是符合民意的。纳税人是社会的主人,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要带着感情主动为群众服务。同样,公务员精神在价值理念上表现为公共服务意识的树立和对法制、权利的尊重,在行为上表现为严格依照法律、制度、程序的规定,对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规范服务和管理。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民众只要发现公务员不勤政,哪怕只有一次,不仅可以当面提出质疑,而且可以向其主管部门弹劾,提出解职建议。因此,公务员畏惧纳税人的监督权利和力度,才会虔诚地尊重纳税人,才会带着感情主动为群众服务。
让机关单位头悬问责利剑,让“官有所畏”,才能让执政目标真正把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注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诉求,从而满怀深情地主动为群众服务。
人民网:用好问责这把治懒治庸的“利剑”
长期以来,一些干部“混”字当头,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些干部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是典型的“尸位素餐”。他们“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抱着“铁饭碗”,得过且过。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稳坐“钓鱼台”还感叹“怀才不遇”、时运不济,仰望“天花板”,忧郁寡欢。别看这些不作为很“温和”,但却是缺乏担当责任、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更是蛀蚀党的肌肤和政府建设的“沉疴之痛”。
武汉通过明察暗访、开通热线等形式动真格,无疑是向体制内“混日子”、“守摊子”者开战,不愿意作为、不能有效作为、不转变观念、不及时学习与时俱进提升综合素养,那就主动给“围城之外”那些有朝气、有活力、有本事的俊贤们“腾位子”。“南郭先生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如今改革步伐的加快,说不定哪天就“革”下来,以及万千群众慧眼的“紧盯”,“漏网之鱼”终将清理“出局”。
当然,将问责利剑触及“南郭先生”们的“病根”,还需进一步贯彻优胜劣汰的干部选任原则,重用那些德才兼备、忠于职守、勇于负责的干部,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同时健全干部退出机制,解决懒庸干部不能下、不能出的问题,切实把惩处和防范、治标和治本有机结合起来,常抓不懈,用好问责这把治懒治庸的“利剑”。
荆楚网: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
网友林伟认为,严格的问责制度与监督机制,以及强化绩效管理,实施严格的目标倒逼,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是治“庸懒散”顽症的“特效药”。而武汉市向“庸懒散”开刀的举措恰恰是“对症下药”,对各地“治庸整纪”有着很强的借鉴性。
新华网:依靠群众提高制度约束力
网友涿鹿闫华说,整治机关干部“玩风”盛,必须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否则治庸治懒风暴必然是治标不治本,治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网友发垚建议,治庸针对的是整个公务员队伍,涉及面广,要解决的问题繁多。要坚决、大胆地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依靠广大市民的力量发现和解决各种突出问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一方面治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就是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借群众的眼来明治庸办的目,借群众之力壮治庸办之势。治理庸懒散不是新话题,是任何一位致力于干事创业的领导人都绕不开的道路,相信武汉按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提能增效的思路,建强治庸专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不懈,会交给社会一张更加靓丽的成绩单!
各地探索
从2010年8月份开始至11月底,山西省连续9次开展“整肃工作纪律、狠刹不良风气”专项检查行动,一批“享乐官员”因上班期间“吃喝玩乐”被查处;湖南出台了《关于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理办法》,被查处“慵懒”官员“乌纱帽”难保;新疆则对职能部门中不作为的干部“亮剑”,通过评议,在基层及群众眼中的“懒、散、庸、拖、贪”的干部被免除现职、轮岗交流;山东乳山对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情形进行细化,从5个方面设置了15条领导干部不敢触及的“高压线”,着力整治遇事推诿扯皮,不作为或慢作为;内蒙古青山区开创网上述职和网上民主测评工作,形成凭实绩论干部、靠德才用干部的治官氛围;广西治庸官、懒官的办法则是借助电子视频监控,对超时办理的官员进行追责;武汉市硚口区甚至试水利用GPS给官员“定位”……
“风暴”之下,不少部门的“衙门”作风明显改善。但如何将“风暴”变成长效机制,杜绝“一阵风”刮过“慵懒”又起现象,不少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
武汉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王太晖介绍,“责任风暴”、“治庸计划”不是“短期运动”,对“庸懒散”问题的暗访工作还将不定期地开展。武汉考虑在全市建立责任体系,酝酿加强公务员考核制度,实现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
“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规章制度已经很多,但机关作风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因时制宜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宁津县纪委书记赵晓静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认为,杜绝“庸政”,从根本上还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员和岗位,做到人尽其力,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机关干部从被动应对监督变成主动服务群众。
“治庸风暴”仍需制度保长效
“治庸风暴”最早发起于深圳。2005年,李鸿忠出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后不久,就在深圳掀起一场整顿干部队伍的治庸风暴。公开审计报告,不负责任、没能力者的混世魔王将被淘汰等一系列“深圳经验”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然而,从第一场治庸风暴至今已过去6年之久,“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是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
而这6年间,造成庸官懒政不断滋长的原因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首先,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没有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未能真正做到官员能上能下。其次,问责压力不大,现有制度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隐性失职”行为,没有有效的问责制度。再次,考评“短腿”,活力不强。
有专家指出,如何将“风暴”转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不能一阵风过去就了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建平教授表示,“除了以往自上而下的政府内部监督管理外,让管理服务对象监督管理者,让权力行使在阳光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治庸’、‘治懒’。”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认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治庸。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认为,除形成长效机制外,还应让群众、媒体获得足够监督权。还有专家建议,将体制外的互联网络举报与体制内的官员考核结合。
长期以来,中国一些政府机关因为效能不高广受诟病。为此,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如山西、湖南、浙江、江苏、新疆等地,近一年来,刮起了一股“治庸治懒”风暴。
武汉从今年4月开始高调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武汉的机关单位提效“治庸”,更突出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旨在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能”的投资发展环境。一场“治庸风暴”遍及武汉全城,344名官员被问责,一批“庸干部”被风暴刮倒。
“治庸问责”风暴把整肃吏治的关口从昏官、贪官前移到了庸官的环节,直接体现了政府全面提升行政能力的决心,大刀阔斧“治庸”,强调官员权力与责任的对等。不过有专家指出,如何将“治庸问责”风暴转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如何将“一阵风”变成长效机制,正在考验各地官员的政治智慧。
“治庸风暴”席卷武汉
2011年4月6日,是一个令武汉江城公务员难忘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一些上班时间吃早点、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或者办事推诿的习惯可能就此终结。
当天,武汉市委召开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会上播放的一段视频,让在座官员如坐针毡。这段视频通过8个案例剖析了武汉市投资环境存在的若干问题,对于相关单位及人员更是指名道姓,毫不留情。
事实上,早在此前的3月,武汉市委就委托新华社湖北分社完成调查报告《武汉市投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暴露了武汉市在行政、法制、财税、金融、人文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份武汉市投资环境的调研报告,看得市委书记阮成发彻夜难眠,由此在这个中部省会城市发起一场“治庸风暴”。
阮成发的批示说:“看了报告,深受教育,深受震动,彻夜难眠。它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不足、问题甚至是丑陋的一面。知耻而后勇。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整治,并且持之以恒,建章立制,从根本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在此之前,阮成发已感觉到武汉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而每次开会各部门的“捷报频传”更让他感到不安。“他曾说,每次开会听各部门总结工作时都只见成绩不见问题,他觉得这样问题更大。因此,在2011年春节后,便部署‘四大家’就投资环境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同时,为了更好地监督政府部门,他特意委托我们这样具有公信力的组织展开第三方调研。”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梁相斌说。
“武汉投资环境的问题,感觉就像人病了不舒服却查不出病因,有一种‘重症肌无力’的感觉,其实更危险。”在4月6日武汉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阮成发总结说。
他将这归结为“人的问题,尤其是干部作风”。阮成发说,必须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力整治。
一场震动官场的“治庸问责”、改善投资环境的风暴就此展开。
4月6日的那次会议上,该市宣布决定:凡是省以下自行设置的审批项目一律废止,凡是省以下自行设置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需经市政府常务会批准。同时,公开办事程序与时限,推行并联审批。
同时,一场旨在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的“治庸风暴”也正式拉开序幕,其中包括:出台问责《暂行办法》明确得过且过、工作推进不力等十大“官场病”,让无为者无位,50种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将被问责;建立有责必究的“买单制”,对不负责任、失职渎职者进行处罚。对落后单位将亮“黄牌”,连续两年“黄牌”,主要负责人将被免职;营造干事文化,禁止干部“走读”,干部干不好就“交枪”等。
吏治计划出台后,“优化办”与“治庸办”两个专班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如此高规格近年罕见。
4月12日,由武汉市“治庸办”与媒体组成的暗访组,走进该市8个局3个区的14家职能部门,实施“治庸”。
4月12日8点50分,武汉市洪山区政务中心卫生局,一名工作人员在网上“偷菜”,边玩边说,“‘偷菜’要趁早,再晚就被别人偷完了。”
10点40分,“武汉市城市管理局行政许可窗口”内,一位戴眼镜的年轻工作人员也在电脑前玩网络游戏。
14点40分,汉阳区房管局506“物管中心”办公室,一名中年女子正在浏览股票软件。一名暗访员问:“你们这里还可以看股票啊?”她答:“我们这里什么都可以看。”
他们这些言行,均被武汉市“治庸办”派出的暗访员,记录在册。
“治庸风暴”启动后,该市工商、城管等部门及各城区均纷纷行动,或通过媒体公开治庸承诺,或展开治庸自查。在这场风暴之下,一批干部被相继刮倒。来自该市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治庸”一个半月以来,问责344人、510人次,其中涉及局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47人。
上班吃早点停职一个月炒股软件一律被删
4月14日,武汉市房产登记发证中心,一名年轻女工作人员在支部书记办公室里哭泣。她哭得一塌糊涂,扯了一大堆纸擦眼泪。在4月12日的那场暗访中,她被认定为上班迟到。
武汉房产登记发证中心,是该市房管局下设的一个事业单位。
武汉市房管局督察室李美田主任介绍说,那天房管局下属的各事业单位,共有6名工作人员被发现迟到、上班时间化妆、看微博或吃早点等。其中,吃早点的工作人员被勒令停职反省一个月,调离岗位,看微博也被调离岗位。
上述人员还被处以经济处罚。处理最重的是上班吃早点者,经济损失近万元。
看过6人写的书面检查后,李美田说,有两份让他落了泪,“这些人生活也很难,找个工作不容易”。
武汉市城管局有员工上班时玩游戏被问责。
该局副局长张汉明则说,武汉市没有要求经济处罚,所以该局没有扣被通报者的钱,仅调离岗位。
但此处理结果上报数日后,张汉明发现该工作人员仍在原岗位。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他们还在做思想工作”。
“有些人太不敏感了,这个时候还要做思想工作。如果暗访组杀个回马枪,那怎么办?”4月21日,张汉明在一个内部工作会议上说。
在武汉市设立“治庸办”后,市政府下属的每个局也各自设立了“治庸办”。
张汉明就是市城管局的治庸办主任。
她说,市里开过会后,在局内也提前“打了招呼”,结果还发生这种事,说明有些问题积重难返。
4月18日,武汉市治庸办通报了首轮治庸处罚结果: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23人,通报批评的34人,诫勉谈话的14人,调离现职工作岗位的7人,辞退的1人,扣除当月绩效奖金的4人,扣除全年绩效奖金的1人,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的8人,停职反省一个月的2人,并责成6个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作出公开检讨。
该办特别强调,39人均受到2项以上的问责处理,最多的一名工作人员共受到6项问责处理。
4月21日上午,武汉市房管局,督察室主任李美田与另三名房管局官员分成4组,在办公楼内对所有办公电脑进行检查,看是否还有游戏软件。
在李美田的指挥下,该局负责网络的工作人员清理了所有办公电脑内的游戏、股票等与工作无关的软件,保留了用于发布工作信息的内部QQ群。
检查完后,李美田还让每个人签字,“电脑内的游戏和炒股软件已经被删除,承诺以后不自己安装,一旦发现安装游戏则严厉追责。”
市房管局还加强了考勤制度。
单位原本规定8点30分上班,被通报批评后,要求公务人员至少8点20分到岗。
“你8点30分到岗,配置不好的电脑开机还得一会儿,怎么保证8点30分就能给老百姓办事?所以,必须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李美田说。
为约束公务员们按时上下班,该局新购3个指纹打卡机,上下班都必须指纹打卡,禁止迟到早退。
李美田是派驻武汉市房管局的纪检副组长,人事关系在武汉市纪委,虽然是武汉市纪委派驻的,“但饭票是房管局发”。
参与“治庸”后,他向局长周玉珍表达了担心,自己做了这些事情后,会得罪全局的同事,年底民主测评可能会倒数第一。
不过,李美田又说,自己56岁了,快退了,也不怕。
在武汉市城管局,也在积极应对治庸风暴。该局副局长张汉明介绍,该局也派出暗访组内部自查。
张汉明还派人坐在食堂,看哪些人提前到食堂吃饭,第一次发现提醒,第二次发现问责。
4月19日,武汉市城管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局被通报后,成立了一个应对市里暗访的预警机制。凡进入大楼者,都要登记。值班的保安,如果发现疑似暗访人员,要乘暗访人员等电梯或上楼的间隙,找机会报告给保安主管或局办公室。
张汉明表示不知有预警的说法。
“如果真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管暗访不暗访,都应该保持正常的工作纪律。”她说。
“治庸风暴”会否成为一阵风?
事实上,从4月启动以来,“治庸风暴”几乎让武汉一夜间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武汉这场风暴能刮多久的质疑。“治庸风暴”会否成为一阵风?
本月9日,在武汉市举行的治庸问责改善发展环境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再次直言:治庸问责不是只刮一阵风,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
会上,阮成发表示,只要群众、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办不成事,发展不快等问题存在,“治庸风暴”就将继续以摧枯拉朽之势、狂风暴雨一般进行。
据介绍,“治庸风暴”启动近两个月来,除问责“庸干部”外,一系列治庸手段密集实施,其中包括向社会公开治庸投诉电话、邮箱等信息;出台干部“走读”禁令等治庸细则规定;规定政府部门倒排时间,限期解决百姓关心十大问题等。
此外,一项在武汉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行政审批改革眼下正稳步推进。从4月底开始,该市正式在全市涉及行政审批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启动学“标”、对“标”、制“标”、评“标”工作。
根据择全国最优城市做法之所长,该市立志在审批项目、流程、时限、费用4个方面,向先进城市学习,结合武汉实际情况,制定出行政审批和收费的新标准,借此实现“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优秀投资环境。
种种行动,透露出该市借“治庸”来改善投资环境的决心。
武汉市委书记:我打算遍体鳞伤
在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的期待中,这场风暴“必须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市上上下下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干部”,同时还要“着眼长远,建章立制,常抓不懈”。武汉市的目标,是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便捷、收费最低、效率最高的城市”。
“现在全院上下正在学习市里治庸问责的文件,一再叮嘱我们绝对不能开小差,被暗访的人抓到,另外,我们自己也要组织暗访自查。”武汉市某医院一位工作人员说。此时是早上8点半,饥肠辘辘的他望着桌上已经放凉的早餐不敢下手。
此前的4月11日,武汉市“治庸办”开通举报投诉电话当日,就接到并开始受理各类投诉、意见167件。截至4月18日,举报投诉平台共接投诉1028件。
4月19日,“优化办”查处了武汉供电公司的一起严重拖延事故。由于迟迟未给武汉半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安装基建变压器,导致其在厂房施工中没电可用。
4月22日,武汉供电公司作出处罚: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停职离岗培训;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武汉供电设计院有限公司配电部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停职检查;武汉供电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分管副总经理被通报批评。
目前,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对损害投资发展环境行为实行问责的暂行办法》,一切投诉查证后都必须依照这两个文件作出相应处理。
“有人讲这会不会导致‘人人自危’?在责任制面前我们干部‘人人自危’有什么不好?!我们干部不自危,那么人民群众就会‘人人自危’。”阮成发说。
阮成发一再强调这是“武汉大建设的关键时期”,狠抓投资环境、治庸问责也成了“复兴大武汉”的关键举措。
“这个责任体系首先是一把手负总责。我是武汉总责任体系的第一责任人,我没有退路,我也不想给自己找退路。几年下来,我打算遍体鳞伤,只要武汉能好,书记不能当老好人。”阮成发说。
武汉“治庸问责风暴”持续引发全国强烈热议
各地媒体认为,强化绩效管理,实施严格的目标倒逼;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是治“庸懒散”顽症的“特效药”;而武汉市向“庸懒散”开刀的举措恰恰是“对症下药”,对各地“治庸整纪”有着很强的借鉴性。
珠江晚报:让“官有所畏”
武汉掀起的“吏治风暴”是符合民意的。纳税人是社会的主人,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要带着感情主动为群众服务。同样,公务员精神在价值理念上表现为公共服务意识的树立和对法制、权利的尊重,在行为上表现为严格依照法律、制度、程序的规定,对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进行规范服务和管理。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民众只要发现公务员不勤政,哪怕只有一次,不仅可以当面提出质疑,而且可以向其主管部门弹劾,提出解职建议。因此,公务员畏惧纳税人的监督权利和力度,才会虔诚地尊重纳税人,才会带着感情主动为群众服务。
让机关单位头悬问责利剑,让“官有所畏”,才能让执政目标真正把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注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诉求,从而满怀深情地主动为群众服务。
人民网:用好问责这把治懒治庸的“利剑”
长期以来,一些干部“混”字当头,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一些干部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占着位子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是典型的“尸位素餐”。他们“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抱着“铁饭碗”,得过且过。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稳坐“钓鱼台”还感叹“怀才不遇”、时运不济,仰望“天花板”,忧郁寡欢。别看这些不作为很“温和”,但却是缺乏担当责任、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更是蛀蚀党的肌肤和政府建设的“沉疴之痛”。
武汉通过明察暗访、开通热线等形式动真格,无疑是向体制内“混日子”、“守摊子”者开战,不愿意作为、不能有效作为、不转变观念、不及时学习与时俱进提升综合素养,那就主动给“围城之外”那些有朝气、有活力、有本事的俊贤们“腾位子”。“南郭先生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如今改革步伐的加快,说不定哪天就“革”下来,以及万千群众慧眼的“紧盯”,“漏网之鱼”终将清理“出局”。
当然,将问责利剑触及“南郭先生”们的“病根”,还需进一步贯彻优胜劣汰的干部选任原则,重用那些德才兼备、忠于职守、勇于负责的干部,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同时健全干部退出机制,解决懒庸干部不能下、不能出的问题,切实把惩处和防范、治标和治本有机结合起来,常抓不懈,用好问责这把治懒治庸的“利剑”。
荆楚网: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
网友林伟认为,严格的问责制度与监督机制,以及强化绩效管理,实施严格的目标倒逼,强化责任追究,建立导向鲜明的奖惩机制,是治“庸懒散”顽症的“特效药”。而武汉市向“庸懒散”开刀的举措恰恰是“对症下药”,对各地“治庸整纪”有着很强的借鉴性。
新华网:依靠群众提高制度约束力
网友涿鹿闫华说,整治机关干部“玩风”盛,必须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否则治庸治懒风暴必然是治标不治本,治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网友发垚建议,治庸针对的是整个公务员队伍,涉及面广,要解决的问题繁多。要坚决、大胆地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依靠广大市民的力量发现和解决各种突出问题、提高制度的约束力。一方面治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就是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借群众的眼来明治庸办的目,借群众之力壮治庸办之势。治理庸懒散不是新话题,是任何一位致力于干事创业的领导人都绕不开的道路,相信武汉按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公务员管理制度的提能增效的思路,建强治庸专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不懈,会交给社会一张更加靓丽的成绩单!
各地探索
从2010年8月份开始至11月底,山西省连续9次开展“整肃工作纪律、狠刹不良风气”专项检查行动,一批“享乐官员”因上班期间“吃喝玩乐”被查处;湖南出台了《关于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处理办法》,被查处“慵懒”官员“乌纱帽”难保;新疆则对职能部门中不作为的干部“亮剑”,通过评议,在基层及群众眼中的“懒、散、庸、拖、贪”的干部被免除现职、轮岗交流;山东乳山对领导干部存在问题的情形进行细化,从5个方面设置了15条领导干部不敢触及的“高压线”,着力整治遇事推诿扯皮,不作为或慢作为;内蒙古青山区开创网上述职和网上民主测评工作,形成凭实绩论干部、靠德才用干部的治官氛围;广西治庸官、懒官的办法则是借助电子视频监控,对超时办理的官员进行追责;武汉市硚口区甚至试水利用GPS给官员“定位”……
“风暴”之下,不少部门的“衙门”作风明显改善。但如何将“风暴”变成长效机制,杜绝“一阵风”刮过“慵懒”又起现象,不少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
武汉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王太晖介绍,“责任风暴”、“治庸计划”不是“短期运动”,对“庸懒散”问题的暗访工作还将不定期地开展。武汉考虑在全市建立责任体系,酝酿加强公务员考核制度,实现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散聚力。
“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规章制度已经很多,但机关作风离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因时制宜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宁津县纪委书记赵晓静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认为,杜绝“庸政”,从根本上还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员和岗位,做到人尽其力,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机关干部从被动应对监督变成主动服务群众。
“治庸风暴”仍需制度保长效
“治庸风暴”最早发起于深圳。2005年,李鸿忠出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后不久,就在深圳掀起一场整顿干部队伍的治庸风暴。公开审计报告,不负责任、没能力者的混世魔王将被淘汰等一系列“深圳经验”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然而,从第一场治庸风暴至今已过去6年之久,“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是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
而这6年间,造成庸官懒政不断滋长的原因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首先,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没有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未能真正做到官员能上能下。其次,问责压力不大,现有制度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隐性失职”行为,没有有效的问责制度。再次,考评“短腿”,活力不强。
有专家指出,如何将“风暴”转成长效机制,还需要政府下更大的决心。“不能一阵风过去就了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建平教授表示,“除了以往自上而下的政府内部监督管理外,让管理服务对象监督管理者,让权力行使在阳光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治庸’、‘治懒’。”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认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治庸。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丕认为,除形成长效机制外,还应让群众、媒体获得足够监督权。还有专家建议,将体制外的互联网络举报与体制内的官员考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