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灵”事件暴露了什么?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j978879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略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病毒灵”是成人用药,而且是处方药,国家规定,禁止药店无处方销售处方药。但近日,陕西省、吉林省、湖北省相继被曝个别幼儿园给幼儿集体长期喂服很多医院都不常用的“病毒灵”……当丑闻曝出之后,面对愤怒的家长,各地相关部门都对涉事园长、保健医生采取措施。此次事件不能到此为止,我们需要深刻地反思,“病毒灵”事件暴露了什么?
  “病毒灵”进入幼儿园,暴露了教育管理者缺乏人性、利益熏心。不知何时,兴办幼儿园成了一种赚钱的行业,从业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置孩子的健康于不顾。据当事幼儿园园长供述,服用“病毒灵”是为了预防感冒,提高出勤率。预防感冒,似乎是为孩子健康着想,但问题的实质是如果孩子出勤率达不到一定标准,那就要向家长退还一定的入园费,教师的业绩也会受到影响。“病毒灵”的价格非常便宜,一瓶一百颗仅要一元五角钱左右,如此,不难看出幼儿园的真正动机。都说教育是爱的事业,但作为教育管理者竟然违法给孩子服用药物,这岂止是缺乏爱心?简直就像是给“圈养的鸡鸭”灌抗生素一样,根本没有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这是一种丧失良知、缺乏人性的行为。
  “病毒灵”进入幼儿园,暴露政府相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管不力。虽然国家下大力气发展学前教育,近几年公办幼儿园数量明显增加,但公办幼儿园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幼儿上学的需求,“一位”(学位)难求的矛盾依然突出。民办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上学的压力,社会办学的比重逐年增大,而政府相关管理显然没有跟上节奏。学前教育监管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将责任推向社会,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学行为,加强监管需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地制订应对措施。
  “病毒灵”进入幼儿园,暴露了医疗机构的监管不力。面对大量幼儿服用“病毒灵”,我们不禁要问:幼儿园的药从哪里来?保健医生能开处方药吗?为什么一种处方药会轻易买到?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买到处方药则暴露了药品行业的潜规则:药店执行不严格,药监部门行政执法力度欠缺。从而直接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
  “病毒灵”进入幼儿园,暴露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失守”。目前医疗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每个学校和幼儿园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医生。保健医生的医学知识和职业道德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下大力气为幼儿园配备有专业资质的保健医生,提升他们的业务和道德素质迫在眉睫。这个时候,当地的医疗机构应主动承担监护孩子健康的重任,要向家长、老师、保育员普及一定的医疗知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幼儿园“病毒灵”事件的发生暴露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当事者人性的丧失,基层医疗机构不健全和从业者业务水平、道德素质的低下。防范此类事件的再发生,需要政府下大力气解决幼儿“上学难”的问题,需要各级各类部门的“归位”,积极发挥监督职能,更需要从业者提升业务素质。但愿这类事件不再重演,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其他文献
气量是人的胸怀、度量的体现,也指人的气魄,更是人的才识和品德高低的外显。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气量决定质量,这里的质量包括工作质量和生命质量。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和育人。气量在教书和育人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说气量起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唯一性的含义。因为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命质量,取决于多个因素,像能力和水平等。但气量是其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气量决定工作质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气量大的教师,能
老人摔倒了没人敢扶,捡了东西不再愿交,路有不平见义无为,奉献爱心只是作秀……以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心捐赠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正在受着社会痼疾的种种挑战与非难,社会个体的正义良知渐渐沦丧,民族性的道德观念日益滑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尽管大众媒体加强了舆论导向,文化教育部门积极地正面引导,各种声音在呼吁道德的理性回归,然而仅靠一时之功就想使得社会气正风清还很难实现。而如果这
“差生”的形成是因为学校或家庭没有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孩子在学习中自信受挫、厌学,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孩子之间的差异便是教育需要重视的。  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使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