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适合近视老花一体镜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花不花,四十八”,绝大部分人到了48岁左右,都会出现“老花眼”的症状。现今有一种渐进多焦点眼镜。
  渐进多焦点眼镜与普通单光眼镜外形相似,但实际上却完全不同。镜片上部设计成远用的光度,下部设计成近用的光度,上下部分之间被设计为一个连续的“过渡区”,戴镜者可以通过远用区和近用区分别看清远距离和近距离的物体,通过中间区看清中距离的物体。渐进多焦点眼镜适用于老花眼或视疲劳的人群,尤其是教师、医师、音乐工作者、计算机操作人员等人群出现老花现象后,不仅需要看清远近的物体,大多数时间还要能看清黑板、琴谱、电脑屏幕等中间距离的物体,一副科学定制的渐进多焦点眼镜可以同时满足远用、近用和中间各个距离的使用需求。部分特殊的年轻近视患者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也可以用来矫正屈光度数,有效缓解眼睛疲劳。

  不过,渐变多焦点眼镜镜片左右两侧有部分范围的变形区,刚佩戴多焦点眼镜时,对于感觉敏感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这也是有些人戴渐进多焦点眼镜会感到不适的原因。易晕车者或有内耳疾病的人可能因无法耐受视物的轻度变形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阅读区比一般双光镜位置低,阅读时须将头抬高方能使眼球下转至阅读区,脖子短、颈椎有问题的人往往很难保持这样的阅读姿势;此外,已经习惯于近阅读时弯背低头的人也较难适应该镜片。如果一个人四十多岁出现了视疲劳,不愿戴老花镜,非要等到老花两三百度再选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此时会很难适应渐进多焦点眼镜。双眼明显屈光参差(度数相差300度以上)及高度散光者验配也需谨慎。
  对于相对敏感的人,有什么方式可以减轻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的不适症状呢?戴渐进多焦点眼镜时要根据观察物位置的变化转动眼球来寻找适应的位置,而不是转动头部。最重要的是验光、配镜准确,一定要到正规医院,选配适合自己的眼镜才会感觉舒适。
  选购眼镜前需经专业医生检查
  生活中,大多数老年人眼花了不到医院检查,而是直接配眼镜甚至购买成镜,其实这样做对眼睛有很大的危害。长时间戴不合适的眼镜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眼科疾病,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头晕脑胀、睡不好觉等症状。老年人配眼镜必须先经过眼科医生检查,排除老年性眼病,之后准确验光,结合验光结果选配适合的老花眼镜。
  老花眼与年轻时用眼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眼睛劳累过度,老花眼就会提前“报到”。这就需要平时多加注意,别总让眼睛处于疲劳状态。因此,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眼睛充分休息。其次要在近距离工作50分钟左右让眼睛休息10分钟。眼睛离开电脑屏幕或书本后,向远处眺望,做一做办公室操、眼保健操,活动一下颈椎,如此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其他文献
每天上午,在上海图书馆二楼社科阅览室里,总能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书桌前伏案而读,神情专注。他就是沪上著名的“百岁读书郎”陈同年。  陈老生于1911年,期颐上寿的他,身子硬朗,步履稳健,行走不拄拐杖,爬楼不用扶手,而且思维敏捷,谈吐清晰,毫无龙钟老态。当好奇的人们问起他的养生诀窍时,他总是笑嘻嘻地说:“我没有什么养生诀窍,一切顺其自然。”他从来没有刻意去养生,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陈老每
问过不少老夫妻,感情的状况如何?回答几乎千篇一律,大意无非就一个,都老夫老妻了,还有啥,平平淡淡呗!  可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越要老来伴,就越得不平淡。  这不平淡,首先是物质上的。物质生活上的不平淡,就是不能一味甘于现状,要为了让对方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拼搏,改善现状,让物质生活更上一层楼。  当然,这样的不平淡,并不是攀比。别人有房有车,咱也得有,就算没能力,也要打肿
这是一部热情洋溢且隐含着某种预言性的作品。“热情洋溢”,是指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深怀的激情,这种激情使书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极大的感染力,它让人们发现,“在这个可怕的世界后面,还有一个令人激动的世界”。而“预言性”,则是指作者描述出一种新的历史可能性,在这个新世纪中,有一种新的民间的力量正在成长,而这种力量正在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方式解决社会的问题。这本书叫“如何改变世界”,还有个副标题:“社会企
(1)晚年生活有规律。张震将军退休后的生活颇有规律,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一二三四”,即“一”为每日做一道高等数学题;“二”为每日早上吃两个鸡蛋;“三”为每日中午喝三杯茅台酒;“四”为每天晚饭后走四里路。  (2)长年坚持写日记。从红军时代当小参谋起,张震将军就有一个习惯,即每天坚持写日记。当天事,当天记;若工作忙,无暇记,次日必补记之。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间断。退休后,仍一如既往。哪怕病倒了,就
据调查,对手机的过分依赖,目前已“传染”到老年人。过度迷恋手机,不但健康受损,而且人情味也淡了。老年人天天抱着手机,减少社会活动,会诱发心理和生理疾病。对此,专家提醒,老年人应远离“网瘾”,对手机做“减法”。  怎樣帮助老年人对手机做“减法”呢?近来,社区召开了一次交流会,许多居民介绍了“高招”。  于阿姨(70岁,退休教师)  全家齐出招,“犟牛”回了头  春节后,老伴儿拿到兒子送他的生日礼物—
老伴儿玩手机上瘾以后,我给他总结了“三少”:睡眠少,朋友少,做家务少。以前他常跟老伙伴们聚在一起侃大山,一块逛公园散散步。现在,老伙伴们怎么喊他也不去了,一门心思宅在家里玩手机。我老伴儿姓牛,偏偏又有牛一样的犟脾气,我让他把手机放一放,多到户外活动活动,他就朝我瞪眼。  我管不了老伴儿,就抱怨儿子,说,手机是你给的、你教的,你必须帮你爸戒“网瘾”!儿子为难地说:“犟牛您都拉不回头,我哪里有这个威严
饮食讲卫生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最讲究饮食卫生的当属宋高宗。在饮食方面,并不因为自己是个皇帝就可以无所顾忌。讲究饮食卫生也许是他活到80岁高龄的重要原因之一。宋高宗后来做太上皇的时候,“每住膳,必置匙箸两副”。吃饭前多半选他喜欢吃的,用一双筷子夹到碗里,吃光。饭用另外一只勺子,装一点吃一点。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皇帝皇后们吃剩的菜肴,一般赐给宫中其他人吃,宋高宗赵构
心理案例:难道爱还是罪过吗?  周六晚,我的心理咨询专线传来一位女性的声音。  女士的诉说中充满了幽怨:我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我每天都在孤独寂寞中。您知道寂寞吗?寂寞真的很难受,很累。您知道吗?我是在一人世界中孤独的挨过一天又一天。实在孤独的难受了,我就去购物,去逛街,一逛半天,甚至一天。看着广场那茫茫的人潮,看着街上匆匆的人流,孤独似乎离开了我。但我知道,那不过是暂时的,逛街回来,我还是一个人
《上海市民社会史论》  徐甡民 著  文汇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文汇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上海市民社会史论》,以一种开创性的视角,揭示了上海于近代崛起的原因。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上海呈现出一个现代都市的规模和属性,并且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其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在上海的社会政治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是由本土的经济发展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所最终导致
潜心气功终无悔  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法院任书记员,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后调入龙华医院肺科,与肺科名家邵长荣等一起从事中医药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研究;70年代后期回到气功行列,调入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的前身——上海中医研究所,专事医学气功的文献与临床研究;退休后,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同时,继续在气功园里笔耕,直至生命的最后。可谓生命不息,气功不止。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