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1
摘 要 为使学生学习太极拳时学得快、记得牢、乐意练,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太极拳的教学体会,较好解决了太极拳教学中学与练的问题,可有效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太极拳文化 教学实践 强身健体 修身养性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传统项目中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具有动作圆活连绵不断、动静相济、柔中寓刚的特点,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修身养性,还适合于体弱多病者作为医疗保健和康复练习的手段,也是普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之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享有“太极之乡”盛誉的焦作市率先在中小学推出了太极拳课,但由于学练太极拳的要求高、学生们基础差,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不喜欢的现象,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好太极拳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实施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我们加大了对太极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在多年太极拳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太极拳教学四步曲,希望能与诸位同行共勉。
一、观看太极图,使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分为两个关联部分,分别表示阴和阳,俗称阴阳鱼。圆形阴阳太极图,一表示其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表示其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表示其运动是流畅圆润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动作轨迹呈弧形,拳式与拳式之间的动作衔接也是“圆”。因此,在学练太极拳之前,通过太极图的讲解,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规律,明确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生太极拳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二、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
重视和加强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学习,是快速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术、基本要领的有效方法之一。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形、步形、预备势、站桩和缠丝,因太极拳动作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基本动作学习要求学生尽量将动作做舒展大方,克服紧张僵劲,要有意识地强调走弧形曲线,并体会转腕旋臂,避免动作转死弯和拐直角现象,力求动作圆活,柔和自然。基本动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体质、运动基础的好坏来决定练习的数量和时间的长短,要求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和自我纠错能力以及练习方法。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套路学习
(一)先方后圆的方法
对运动基础差、协调性差的学生可将太极拳的圆形动作分解成像广播操式的直来直去动作,我们自己称太极操,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在不用力的情况下作体操似的比划动作,摆正姿势,架势可稍高,动作允许有楞有角,可停顿,待学会动作后及时向圆、活连贯方面发展。先方后圆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尽快掌握太极拳动作,但要及时抓好向圆的转化。方圆结合教学比一开始就强调连贯、舒展、圆活的教学速度快、质量高,同时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先快后慢的方法
对初次接触太极拳的学生来说,可根据其青春期心理特点,先采用快速练习的方法,既把原来慢速的动作转变为快速动作,使学生感觉活跃生动,如陈氏十九势太极拳本应要3分55秒才能完成的,现缩短至2分10秒完成,使太极拳的动作演练较为快速,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当学生把整套动作学完并较为熟练后,将太极拳演练速度转回到正常速度上,要求同学们按太极拳的动作、技术要求进行练习,特别强调:一、动作轻柔圆活;二、速度缓慢均匀;三、手、眼、身法、步法协调一致等等。
四、创造良好的学练环境
(一)改革广播操,变为太极拳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的领悟太极拳,可以规定各学校学生广播操时间做太极拳每周不能少于二次,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安排练习时间,要求以班为单位全校配乐练习,教师领作并辅导,达到教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组织大型比赛,促进太极拳练习
为促进学生练习太极拳,还可以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校太极拳比赛,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学生组成100人方块队参加。通过比赛交流,激发学生练习太极拳的激情,也对太极拳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拳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相应的教法,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突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太极拳练习的主要规律,学生均能较快地掌握动作,达到基本要求,也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太极拳的普及推广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穆玉华等.陈式太极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 徐瑞芳.关于太极拳教学法的研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
[4] 刘钦龙,宋世响.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4).
[5] 王永.浅谈太极拳的修习过程[J].养生月刊.2006(5).
摘 要 为使学生学习太极拳时学得快、记得牢、乐意练,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太极拳的教学体会,较好解决了太极拳教学中学与练的问题,可有效提高太极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太极拳文化 教学实践 强身健体 修身养性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传统项目中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具有动作圆活连绵不断、动静相济、柔中寓刚的特点,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修身养性,还适合于体弱多病者作为医疗保健和康复练习的手段,也是普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之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享有“太极之乡”盛誉的焦作市率先在中小学推出了太极拳课,但由于学练太极拳的要求高、学生们基础差,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不喜欢的现象,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好太极拳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实施后,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我们加大了对太极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在多年太极拳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太极拳教学四步曲,希望能与诸位同行共勉。
一、观看太极图,使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分为两个关联部分,分别表示阴和阳,俗称阴阳鱼。圆形阴阳太极图,一表示其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表示其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表示其运动是流畅圆润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动作轨迹呈弧形,拳式与拳式之间的动作衔接也是“圆”。因此,在学练太极拳之前,通过太极图的讲解,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规律,明确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利于学生太极拳动作的学习和掌握。
二、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
重视和加强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学习,是快速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术、基本要领的有效方法之一。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形、步形、预备势、站桩和缠丝,因太极拳动作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基本动作学习要求学生尽量将动作做舒展大方,克服紧张僵劲,要有意识地强调走弧形曲线,并体会转腕旋臂,避免动作转死弯和拐直角现象,力求动作圆活,柔和自然。基本动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体质、运动基础的好坏来决定练习的数量和时间的长短,要求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和自我纠错能力以及练习方法。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套路学习
(一)先方后圆的方法
对运动基础差、协调性差的学生可将太极拳的圆形动作分解成像广播操式的直来直去动作,我们自己称太极操,刚开始练习时要求在不用力的情况下作体操似的比划动作,摆正姿势,架势可稍高,动作允许有楞有角,可停顿,待学会动作后及时向圆、活连贯方面发展。先方后圆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尽快掌握太极拳动作,但要及时抓好向圆的转化。方圆结合教学比一开始就强调连贯、舒展、圆活的教学速度快、质量高,同时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先快后慢的方法
对初次接触太极拳的学生来说,可根据其青春期心理特点,先采用快速练习的方法,既把原来慢速的动作转变为快速动作,使学生感觉活跃生动,如陈氏十九势太极拳本应要3分55秒才能完成的,现缩短至2分10秒完成,使太极拳的动作演练较为快速,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当学生把整套动作学完并较为熟练后,将太极拳演练速度转回到正常速度上,要求同学们按太极拳的动作、技术要求进行练习,特别强调:一、动作轻柔圆活;二、速度缓慢均匀;三、手、眼、身法、步法协调一致等等。
四、创造良好的学练环境
(一)改革广播操,变为太极拳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的领悟太极拳,可以规定各学校学生广播操时间做太极拳每周不能少于二次,各学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安排练习时间,要求以班为单位全校配乐练习,教师领作并辅导,达到教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组织大型比赛,促进太极拳练习
为促进学生练习太极拳,还可以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校太极拳比赛,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学生组成100人方块队参加。通过比赛交流,激发学生练习太极拳的激情,也对太极拳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太极拳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采用相应的教法,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突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太极拳练习的主要规律,学生均能较快地掌握动作,达到基本要求,也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太极拳的普及推广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 穆玉华等.陈式太极拳[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 徐瑞芳.关于太极拳教学法的研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
[4] 刘钦龙,宋世响.普通高校太极拳的优化教学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4).
[5] 王永.浅谈太极拳的修习过程[J].养生月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