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施新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下面谈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应彻底改变“以教代学”的错误做法,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不断地开发学习的潜能,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数学的应用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判断、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课堂提问找优生,对优生表扬多、批评少,而体罚、挖苦“学困生”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客观差异,采用“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形式,“低起点”就是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的开始就进入教学活动中去;“多层次”就是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几个由低到高、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异步同纲,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优生充分发展、脱颖而出,差生学有所得、树立信心.此外,还必须重视课后的“培优扶困”,一方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采用讨论式和辅导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掌握共性和通法的基础上展开思维,考虑一题多解和最优解法;另一方面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作业进行面批,发现一个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一个问题,教会他们对题目进行合理分析,鼓励他们多想、多问、多练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信心.
最后,要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树立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钥匙”,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育人”,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学会“怎样学”,明确“学什么”,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出示衣服、蝴蝶、纸飞机、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可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多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这是一种较易操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当然在这种教学中,应做到:(1)合理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实践与摸索,不断学习先进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不断学习和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
首先,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应彻底改变“以教代学”的错误做法,在教学中,一方面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不断地开发学习的潜能,促进主体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数学的应用和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得活,记得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判断、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课堂提问找优生,对优生表扬多、批评少,而体罚、挖苦“学困生”时有发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客观差异,采用“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形式,“低起点”就是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的开始就进入教学活动中去;“多层次”就是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成几个由低到高、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异步同纲,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优生充分发展、脱颖而出,差生学有所得、树立信心.此外,还必须重视课后的“培优扶困”,一方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采用讨论式和辅导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引导他们在掌握共性和通法的基础上展开思维,考虑一题多解和最优解法;另一方面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作业进行面批,发现一个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一个问题,教会他们对题目进行合理分析,鼓励他们多想、多问、多练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信心.
最后,要提高教学质量,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数学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树立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创造“钥匙”,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育人”,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学会“怎样学”,明确“学什么”,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出示衣服、蝴蝶、纸飞机、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教师可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多合作交流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这是一种较易操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当然在这种教学中,应做到:(1)合理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实践与摸索,不断学习先进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