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在沈阳铸造博物馆,一位志愿者向几个对工业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讲解这里背后的故事。说者有心,听者有意,愿读者动容。
1936字放反了
大冷天的约在这里见面,还让大伙儿等这么久,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以前这博物馆不要门票,今个要票,我不知道出于啥目的,他要二百咱也给,只要他把这个馆整好了,我捐钱都行。
我关注工业遗产这块是从咱沈阳重型搬迁开始的。就你现在看这个铁管,我们发现的时候,按照这个管子正常的走向,1936这几个字是倒着的,应该倒着看,不过我估计布展的人也不太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也是为了让观众看清1936这几个字,就把管子调过来了,所以咱现在看着这个字是正过来的,但实际上是管子放倒了。
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以它本身的功能和价值来展示,它原来是倒着的你就得倒着,这是出现了一个小失误,而且它还把流水的走向用箭头标出来,也标反了。它不标那个吧还不明显,一标这个就整白了,故意倒过来的,倒错了。
重型的很多工人都知道这根管,有人坐它的墩子上休息过,也有人把烟头在这个管子上捻灭过。
这个管为啥能保留下来?实际上没有有心人的话,它早就没有了。这个管1980年代的时候已经腐蚀得不行了。当时修厂房的人是个有心人,把所有管子都拆了,就让它活下来了,像个小纪念物似的搁那儿放着,一看就是故意留的。瞧瞧,那时候人家都有完好保留这个意识,到现在20年过去了,还干成这样,让人笑话。
以前这里是沈阳铸造厂,号称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厂里有个老劳模叫张成哲,据说是在他和挺多人的呼吁之下,这个厂址保留下来,建成铸造博物馆。其实它展览的是铸造类的,咱重型、机床都搬迁,就把很多东西也搬进这里了。
老铁原是随手抓
有些展品,咱们搞保护的人认为它不应该算很重要的工业文物,但它被如获至宝地拿去了。应该留下的,反而没了。就你现在摸的这个锤,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用过。就是一个废弃没有30来年也差不多的一块铁,搁那地方落灰生锈,感觉很老,实际并不老,就是一个工具,也不是很有技术含量,不能说明咱自力更生。举个例子,不是说太贴切啊,以前想钉个钉子,拿砖头钉,老坏,那边有块铁,以后就用它钉了,你说这块铁就是文物了?
可就这么个随手用的工具,因为它比较老,从外观上认定它就怎么着,那是不科学的,态度不严谨。认定应该有一个过程,不能你说看哪埋汰它就老,瞅着旧它就值。这个吧,也是目前工业遗产认定上比较模糊。咱们现在搞认定,一个是《下塔吉尔宪章》,国际上它有这么个规定,什么样的算工业遗产。咱们国家为了落实这个,也有一个叫《无锡建议》,根据咱们国家工业遗产的状况,又重新界定了一下,大概什么年代,怎么鉴定,也就是说咱们认定工业遗产得遵循这个。但现在认定工业遗产是咋地呢?胡子眉毛一把抓,大部分人来了都处于无知状态,他来了,有的有文字或者听咱们志愿者汇报,或者凭感觉,不是很科学地保留工业遗产,所以造成了有一部分保留了没有用,咱别说没有用,就是价值不高,有很多价值高的东西没被认定,损毁了。
锤子旁边这块铁我不说,你们光看肯定以为它俩是一体的。实际上不是,它也有个小说明,但不注意就发现不了。那个铁上边有重型80年代设计的老标识,从这标识也能看出历史的变迁。这个铁啊,原来是产品上的一部分,可能废弃不用以后,把它用来垫道。因为回字形砖甬路中间容易塌,所以就在它正中间放一块铁。现在甬路没有这么做的,但它把这块铁保留下来,没保留一处那个砖甬路,有点儿可惜了。实际上砖甬路和1936那个管之间也有一定关系。它路过这个管。
按照一般惯例,工业遗产保护要保持原功能,原位置。应该怎么保护呢?原厂前边是砖甬路,中间铺的这个铁,立面一个柱子,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上面5米的架子都应该留下来。这段管和架子之间的关系,它和路之间的距离关系,就是不懂,你也能想象出厂房的高大程度。现在光立这根管,就像筷子和碟子,分开,一会说碟子一会说筷子,他俩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也不清晰。这个管,你现在说不好是从垃圾站捡来的,还是从哪来的。
错给旧钟换新装
现在看这个钟我就生气。按说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动怒,那个钟一直在那儿,没有人刷油,有一定锈迹,落了很厚的粉尘,就应该按原样挂那儿,这怎么还给打磨了呢?刷上灰油了呢?还按编钟的挂法挂着!要不你后面有个照片,它原位的照片放那也行,怎么回事也能看明白。
这个钟实际就是个炮弹,当出钢提示钟用。车间里的噪音非常大,一般出大炉的时候敲这个钟,它声音响亮,两跨都能听见,当当当当。这个炸弹是解放以前留下来的,据说是日伪时期。这个炮弹头我量过,直径大概是40多厘米,究竟它是航空炸弹,还是陆地上的榴弹炮,咱不是老兵不知道,但这是个老物件,应该留下来。
呃……这个场景复原挺好的,但它后面的背景有点儿问题。它做的是铸造,后面是多包浇铸,是大炼钢的背景,它俩之间没关系。前面是铸铁,后面是铸钢,他人为地感觉那个场景配这个好看,但他俩不是一个玩意。
太美了就没了
工业遗产也有审美价值,但这个有点儿太出于美化了。你瞅瞅这个自行车,全吊在大柱子上。它这个摆放,形式上虽然美,但从年代来看,能看出脉络来吗?最早的六棱轱辘,椭圆轱辘,一直发展到圆形轱辘……结果你叮咣给挂起来了,整的车圈又这个那个的,这个出现在798行。博物馆,我觉得应该是陈列,原汁原味的。它根源在哪?没仔细研究它。上纲上线地说,我觉得跟领导的重视有关系。咱说领导你不得来督促检查看一看啊,你不能为了好看,就瞎整啊!说起来好像狠点儿,真就是无知。我也看过领导来指导,说的不是乱的问题,而是错。还说刚才咱看的那个管子,摆倒了,但介绍文字背下来了。这就像你开会说讲究卫生,说的全对,但你自己脸上整得黢黑,你给别人讲讲究卫生,这不有毛病吗?
但整体看这个博物馆还是非常好的。有一个上海小姑娘来沈阳,不去一宫两陵,来铸造博物馆,就想上天车感受一下。她说自己小时候看电影,觉得工厂的天车女工特别威风,后来一问,她是曾国藩的后人,她的感觉就俩字:震撼!
这个博物馆马上就要再见了。要在这里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你想,中国工业博物馆,那规模得多大啊?咱们现在看的倒置了的,摆放不合理,这是个人看法,也有他的失误,这些东西都会推倒重来。那是不倒置,可能横置了,呵呵。2013年才竣工,这期间都不开放,咱再好好看看吧!
(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为编者加)
责编/王欢
wh@lnddgr.cn
1936字放反了
大冷天的约在这里见面,还让大伙儿等这么久,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以前这博物馆不要门票,今个要票,我不知道出于啥目的,他要二百咱也给,只要他把这个馆整好了,我捐钱都行。
我关注工业遗产这块是从咱沈阳重型搬迁开始的。就你现在看这个铁管,我们发现的时候,按照这个管子正常的走向,1936这几个字是倒着的,应该倒着看,不过我估计布展的人也不太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也是为了让观众看清1936这几个字,就把管子调过来了,所以咱现在看着这个字是正过来的,但实际上是管子放倒了。
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以它本身的功能和价值来展示,它原来是倒着的你就得倒着,这是出现了一个小失误,而且它还把流水的走向用箭头标出来,也标反了。它不标那个吧还不明显,一标这个就整白了,故意倒过来的,倒错了。
重型的很多工人都知道这根管,有人坐它的墩子上休息过,也有人把烟头在这个管子上捻灭过。
这个管为啥能保留下来?实际上没有有心人的话,它早就没有了。这个管1980年代的时候已经腐蚀得不行了。当时修厂房的人是个有心人,把所有管子都拆了,就让它活下来了,像个小纪念物似的搁那儿放着,一看就是故意留的。瞧瞧,那时候人家都有完好保留这个意识,到现在20年过去了,还干成这样,让人笑话。
以前这里是沈阳铸造厂,号称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厂里有个老劳模叫张成哲,据说是在他和挺多人的呼吁之下,这个厂址保留下来,建成铸造博物馆。其实它展览的是铸造类的,咱重型、机床都搬迁,就把很多东西也搬进这里了。
老铁原是随手抓
有些展品,咱们搞保护的人认为它不应该算很重要的工业文物,但它被如获至宝地拿去了。应该留下的,反而没了。就你现在摸的这个锤,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时用过。就是一个废弃没有30来年也差不多的一块铁,搁那地方落灰生锈,感觉很老,实际并不老,就是一个工具,也不是很有技术含量,不能说明咱自力更生。举个例子,不是说太贴切啊,以前想钉个钉子,拿砖头钉,老坏,那边有块铁,以后就用它钉了,你说这块铁就是文物了?
可就这么个随手用的工具,因为它比较老,从外观上认定它就怎么着,那是不科学的,态度不严谨。认定应该有一个过程,不能你说看哪埋汰它就老,瞅着旧它就值。这个吧,也是目前工业遗产认定上比较模糊。咱们现在搞认定,一个是《下塔吉尔宪章》,国际上它有这么个规定,什么样的算工业遗产。咱们国家为了落实这个,也有一个叫《无锡建议》,根据咱们国家工业遗产的状况,又重新界定了一下,大概什么年代,怎么鉴定,也就是说咱们认定工业遗产得遵循这个。但现在认定工业遗产是咋地呢?胡子眉毛一把抓,大部分人来了都处于无知状态,他来了,有的有文字或者听咱们志愿者汇报,或者凭感觉,不是很科学地保留工业遗产,所以造成了有一部分保留了没有用,咱别说没有用,就是价值不高,有很多价值高的东西没被认定,损毁了。
锤子旁边这块铁我不说,你们光看肯定以为它俩是一体的。实际上不是,它也有个小说明,但不注意就发现不了。那个铁上边有重型80年代设计的老标识,从这标识也能看出历史的变迁。这个铁啊,原来是产品上的一部分,可能废弃不用以后,把它用来垫道。因为回字形砖甬路中间容易塌,所以就在它正中间放一块铁。现在甬路没有这么做的,但它把这块铁保留下来,没保留一处那个砖甬路,有点儿可惜了。实际上砖甬路和1936那个管之间也有一定关系。它路过这个管。
按照一般惯例,工业遗产保护要保持原功能,原位置。应该怎么保护呢?原厂前边是砖甬路,中间铺的这个铁,立面一个柱子,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上面5米的架子都应该留下来。这段管和架子之间的关系,它和路之间的距离关系,就是不懂,你也能想象出厂房的高大程度。现在光立这根管,就像筷子和碟子,分开,一会说碟子一会说筷子,他俩之间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也不清晰。这个管,你现在说不好是从垃圾站捡来的,还是从哪来的。
错给旧钟换新装
现在看这个钟我就生气。按说我这个年龄不应该动怒,那个钟一直在那儿,没有人刷油,有一定锈迹,落了很厚的粉尘,就应该按原样挂那儿,这怎么还给打磨了呢?刷上灰油了呢?还按编钟的挂法挂着!要不你后面有个照片,它原位的照片放那也行,怎么回事也能看明白。
这个钟实际就是个炮弹,当出钢提示钟用。车间里的噪音非常大,一般出大炉的时候敲这个钟,它声音响亮,两跨都能听见,当当当当。这个炸弹是解放以前留下来的,据说是日伪时期。这个炮弹头我量过,直径大概是40多厘米,究竟它是航空炸弹,还是陆地上的榴弹炮,咱不是老兵不知道,但这是个老物件,应该留下来。
呃……这个场景复原挺好的,但它后面的背景有点儿问题。它做的是铸造,后面是多包浇铸,是大炼钢的背景,它俩之间没关系。前面是铸铁,后面是铸钢,他人为地感觉那个场景配这个好看,但他俩不是一个玩意。
太美了就没了
工业遗产也有审美价值,但这个有点儿太出于美化了。你瞅瞅这个自行车,全吊在大柱子上。它这个摆放,形式上虽然美,但从年代来看,能看出脉络来吗?最早的六棱轱辘,椭圆轱辘,一直发展到圆形轱辘……结果你叮咣给挂起来了,整的车圈又这个那个的,这个出现在798行。博物馆,我觉得应该是陈列,原汁原味的。它根源在哪?没仔细研究它。上纲上线地说,我觉得跟领导的重视有关系。咱说领导你不得来督促检查看一看啊,你不能为了好看,就瞎整啊!说起来好像狠点儿,真就是无知。我也看过领导来指导,说的不是乱的问题,而是错。还说刚才咱看的那个管子,摆倒了,但介绍文字背下来了。这就像你开会说讲究卫生,说的全对,但你自己脸上整得黢黑,你给别人讲讲究卫生,这不有毛病吗?
但整体看这个博物馆还是非常好的。有一个上海小姑娘来沈阳,不去一宫两陵,来铸造博物馆,就想上天车感受一下。她说自己小时候看电影,觉得工厂的天车女工特别威风,后来一问,她是曾国藩的后人,她的感觉就俩字:震撼!
这个博物馆马上就要再见了。要在这里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你想,中国工业博物馆,那规模得多大啊?咱们现在看的倒置了的,摆放不合理,这是个人看法,也有他的失误,这些东西都会推倒重来。那是不倒置,可能横置了,呵呵。2013年才竣工,这期间都不开放,咱再好好看看吧!
(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为编者加)
责编/王欢
wh@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