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分析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进一步优化,教师要积极把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思想政治课程知识的理解,促进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教学实践得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可以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优秀的思想素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教育界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策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25-03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很强的思想教育属性,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前沿阵地,同时,更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维度需求,对他们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些具体的思政问题进行引导,鼓励学生更为深入、广泛地开展思政教学讨论。通过思政课程教学,高校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政治政策,还可在此过程中获得精神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补充,课程思政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一种育人理念,其主要育人目的就是让课程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的品德与素质,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理念充分显现了思政课的思政属性,改善育人形式,让思政工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能极大提升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教师开展更高效的教学工作,进而在无形中让高校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1]。
  一、“课程思政”与 “思政课程” 同向同行的价值分析
  (一)是把握社会主义特色办学的价值依据
  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伴随着经济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各种文化观念不断涌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功能,学生精神的价值和形式是分阶段确定的。想要建设高水平思政属性课堂,高校就需要坚定“思想政治”和“政治思想”同向同行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学科的博弈性,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思政课应该紧紧围绕“培养谁,谁培养”这个核心问题所在,将社会主义建设作为核心建设指导,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规范和指导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内容和目标[2]。
  (二)是推進教育育人的根本需要
  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属性体现不仅仅只“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也不应该只是简单机械地增加该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而是要通过探索不同学科、多学科的教学内涵,将思政属性植入上述课程中,确保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价值和本质,保证将思政思想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在不打破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教师应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引领学生汲取思政养分,把价值观与技能培养、素质提高结合起来,促进各学科、各课程的价值创造,实现教育的升华,深度完善和有效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二、“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同向同行的目标分析
  (一)彰显课程思政价值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通常会将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少重视思政理论实践,导致很多高校学生空有一身思政理论知识,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难以应用。同时,单方面地进行思政知识的强行灌输和学究式的教学模式也难以凸显思政属性对学生的培养价值所在,对于形成良好思政氛围有负面影响。让思政课程与思政属性高度统一,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思政的育人属性,进而彰显出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3]。
  (二)体现立德树人目标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应该充分围绕和结合立德与树人原则,并以此指导教育工作开展。通过思政课程,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能促使其得到更全面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思想磨炼有巨大促进作用。人才培养应从多维度出发,其中不仅包含知识、能力等基础条件,还有素养、品质等核心内容。专业课程虽能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其各项职业能力,但难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思政教育。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工作重点
  (一)构建协同工作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上具有很强的联系。在育人过程中,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形式上互相协调,从而构成一种动态平衡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各方人员、组织协同工作,这样方可确保协同育人效果。为此,高校应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创新多元化合作模式,让各科教师、部门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来,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协同育人课程体系,转变以往“各自为战”的育人模式,带领学生共同进步、一起发展。在协同工作机制下,高校的各个科目要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教学科目的方方面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在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时,既要重视教育模式更新,还需构建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保障考评机制的科学化、综合化、高效化,能使思政课程的思政属性大大提高,激发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育人效果。为此,高校应设立监督管理机构,定期检查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进度,做好相应记录,及时发现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之后高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构建考核评价机制后,高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道德品质为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发展自身思想道德品质,了解自身不足,从而更全面发展[4]。   四、高校“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 同向同行的策略
  (一)丰富课程资源,构建同行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并非朝夕之功,需要高校师生长期坚持,方可有所成效。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此转变当前落后的育人观念,发挥协同育人效果。在实践中,高校要不断丰富协同育人课程资源,以更好激发学生兴趣,为其思政水平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高校教师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微课等渠道,更为便捷地将抽象的思政知识形象化,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其在无形中形成一套较为丰富的知识体系,为协同育人工作更高效地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借助网络手段,加强思想引领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更深入、多维化发展,诸多高校都开始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手段,将更多正能量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领。在开展思政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整合课程内容,并适当结合网络资源,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滿足学生的异质性需求,提升课程思政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此外,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聘请一些网络安全辅导员,对思政课程资源进行整理、筛选,进一步降低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此外,教师可结合本校情况,搭建思政网络平台,定期上传一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宣传作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强有力的引领。
  (三)开展多维活动,彰显同行价值
  高校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时,可尝试引入多元化思政活动,以此更好地凸显出协同育人价值。事实上,高校学生本身对思政知识缺乏兴趣,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学习以及娱乐活动上,这样很难使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基于此,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多元活动。例如,高校可在清明节、重阳节时,组织高校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党的光辉历史,让他们了解更多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从而逐渐促进学生形成更为深厚的爱国情怀。此外,在扫墓过程中,高校学生通过劳动可以锻炼身体,逐渐形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不仅如此,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受到革命前辈的优秀人格影响,从而在无形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对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5]。
  五、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程与思政思想同向同行,能有效扩充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当前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思政课程要担负起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积极配合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实践,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育人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袁佩媛,李晓娟.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意蕴与建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5):69-71.
  [2] 张笑笑.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03):79-85+142.
  [3] 韩喜平,肖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4):131-134.
  [4] 翁文淬. 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7):56-57.
  [5] 杨卫军,邬红梅.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多维阐释[J]. 河南农业,2021(09):48-50.
  (荐稿人:黄文伟,泉州经贸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高校政治理论社团视角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JAS19685)。
  作者简介:庄婉莲(1974—),女,硕士,泉州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期刊
摘 要:党史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对廊坊民办高校从事相关工作的教职工和在校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不足之处,并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党史主题教育模块和拓展教育形式三方面提出了廊坊民办高校创新性开展党史主题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史主题教育;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
摘 要:高校后勤人员作为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其所具备的责任意识、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态度等,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尤其是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所涉及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增多,对后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参考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内在要求及
摘 要: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尤为突出,其作用也日趋重要。现阶段,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明显,其权力也没有得到保障。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想提升质量,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尤其是要充分调动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让其能够为党组织内部事务更好地服务。本文就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高校党建工作产生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探索出提升高
摘 要:图像叙事是图像时代教育叙事的主力军,也是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载体。本文从什么是亲和力、为什么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为什么图像叙事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如何以图像叙事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四大层面,对高校思政课的具体开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图像叙事  中圖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152-03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的角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出发,阐述了一系列富有全局性、科学性的人才观。习近平人才观为我国高校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新思路、新理论,它是高校树立重才意识、培养杰出人才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更是用好用活人才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8-0
小米,男,原名刘长江,1968年生,中国作协会员。1986年开始在《大家》《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中国作家》《诗刊》等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有作品入选数十种诗文选集和年度选本,出版有个人诗集《小米诗选》《十年诗选》。   门一闭,满香的心就忽地一暗。门一开,满香的心又哗啦一下,亮了。   这个早晨,破门已给婆婆开开关关,不晓得折腾了多少回。满香却藏在屋里不敢走出那扇门。关门或开门,那扇虫蛀又给反
期刊
期刊
黄海兮,诗人、小说家。在《小说界》《作家》《清明》《天涯》《十月》《人民文学》等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诗歌作品两百余万字。有小说被《小说月刊》《中华文学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另有少量作品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德文、韩文等。现居西安。   出门见山,便是章山群峰的最高山。我家的房子与它隔着龙泉湖滩涂、一片村庄,还有道路和楼房。   那条连绵的山峦看起来不高,有人却说它是家乡第一山。是高还是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