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教育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教育,还包括中国传统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其中,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内容,其在推进高校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彰显。积极开展高校文明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校园,有利于学生成长和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
【关键词】德育;礼仪;教育;高校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现状
我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是回溯近几十年,我国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到位,甚至存在着种种危机。近几年,经常会听到、看到人们对“80后”、“90后”的评价和讨论。其实“80后”、“90后”等词语并不是狭隘地指某十年间出生的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某些现象。当年轻一代伴随着各种“门”事件、“富二代”、“官二代”等关键词展现在社会舞台上时,人们无不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和未来社会发展表示担忧。比较近几年的学生,其知识面越来越宽,个性越来越鲜明,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素质的下降。因此,德育和中国传统知识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关系
1.德育蕴含在高校常规教育之中。课堂教学,包含了对学生热爱学习、报效祖国、尊敬师长等内容的教育;日常管理,包含了对学生宽以待人、诚信做人、热心助人等内容。可以说,高校的常规教育,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管理,其实都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其中更是包含了德育,德育贯穿在高校的各种常规教育中。
2.文明礼仪教育体现了德育要求。礼仪,不等于“素质”,不等于“道德”。但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其内在素质,无不受“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可以说,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当然,一个人的外貌、着装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但是,礼仪并不仅仅指外在的表象,还包含人与人之间交往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礼仪的各种要求无不体现了道德要求,无不充满了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3.二者在促进学生成长上具有相同目标。在校大学生还未走上工作岗位,并不能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能真切感知自身的差距。大学生中常会出现种种不文明现象,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自信,造成了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学习的缺失。这种情况下,高校如何培养“可靠”接班人,如何培养“合格”建设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其实就是加强德育、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明,了解世界对礼仪的要求,可以指导学生做到自我提升和做好与人交往,可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全面进步。
三、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礼仪的核心原则
1.敬人原则。文明礼仪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体现了对别人的尊敬。“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更赢得了别人的尊敬,这是文明礼仪的重要原则。
2.适度原则。文明礼仪不可过分谦卑或桀骜,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正确使用不同的礼节。
3.宽恕原则。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每一个地方的民族也有差异,每一个人的礼仪注意程度不同。在交往中,如果双方或多方对他人的做法不能谅解,甚至会引发争执和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民族交往中,大学生更要注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如果对方并不是有意作出损害自己民族习惯的事情,要坚持宽恕原则。
4.自律原则。遵守礼仪规范、真诚交往、诚实守信,在与人交往中体现大学生的高素质,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称赞;不断要求进步,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赢得社会和单位领导的认可。文明礼仪虽不是强令遵从的法令,却应当成为追求进步的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礼仪的教育
1.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方面,注意个人衣着、服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是以学习和成长提高为主,不等同于社会中商务人士之间的交往。所以大学生的衣着、服饰应当与其大学生的身份相吻合,大方得体、衣着整洁、不佩戴过多的饰物,要体现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那些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教室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注意个人卫生健康。大学时代应当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学习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宽范围的生活、交往知识)最多的时期。大学生应当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卫生做起,树立一个阳光健康的形象,注重生活规律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2.正确与人交往。一是语言,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体现了大学生较多的礼仪常识的掌握水平,是他人判断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依据。大学期间,大学生语言交流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老师、家人、社会单位等。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文明用语、谦逊待人,是同学之间交往直至产生友谊的基础。与老师交流,如何体现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以及注意礼貌用语、称谓等方面,都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礼仪内容。与家人通话、问候,体现了大学生的成长和亲情上的关心,是大学生应当一生遵守的内容。更多的场合,如与招聘单位交流、与同行的乘客、陌生人打交道,语言上的礼仪体现,无不影响大家对这名学生的评价和对其所就读的大学的评价。有人形容说“如果把高校看作企业,那么毕业生就是这所高校的产品。”而我们对在校生的教育,就是对半成品的锻炼。二是动作,人的肢体语言,往往能透露出一个人更多的信息。开门、就座、用餐、握手、走路、上楼等等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蕴含了很多文明礼仪的知识在里面。而这恰恰是很多大学生所忽略的。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形成的。而这些方面的变现是否妥当,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应聘面试和今后的工作。
3.其他方面。如座位排序、宴席邀请、物品摆放等,也是大学生应当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在学校,会经常遇到会议、讲座、晚会、比赛等组织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礼仪常识的展示和教学,然而更多没有参与的学生是学习不到这些知识的。而在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会议组织、文书撰写等内容。如果在工作中再进行学习,从零开始,就势必不能体现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势。
四、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注意事项
1.学校应当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知识教育。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显得有些不足。而且,德育教育和中国传统知识教育内容逐渐弱化甚至缺失。高校应当加大传统文化学习、德育教育、文明礼仪等内容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2.教师应加大日常教学、管理中的礼仪教育。在理论学习、活动开展等过程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管理人员,应加强礼仪知识教育,把传统知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高尚志向,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与人交往、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方面的个人修养。在日常点滴中进行品德教育、礼仪教育,从入学开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明氛围,使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
3.应提倡学生主动加强自身素质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修养是自内而外的,是内在涵养和品德的体现。而且,内因其决定作用,关键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素质,在日常校园交往和求职应聘中才能够脱颖而出。
4.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影响。教育是多方面的,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大学生所在家庭、用人单位、媒体等,应当加大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乃至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
【关键词】德育;礼仪;教育;高校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现状
我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是回溯近几十年,我国高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到位,甚至存在着种种危机。近几年,经常会听到、看到人们对“80后”、“90后”的评价和讨论。其实“80后”、“90后”等词语并不是狭隘地指某十年间出生的人,更多的是代表了某些现象。当年轻一代伴随着各种“门”事件、“富二代”、“官二代”等关键词展现在社会舞台上时,人们无不对年轻一代的成长和未来社会发展表示担忧。比较近几年的学生,其知识面越来越宽,个性越来越鲜明,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素质的下降。因此,德育和中国传统知识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关系
1.德育蕴含在高校常规教育之中。课堂教学,包含了对学生热爱学习、报效祖国、尊敬师长等内容的教育;日常管理,包含了对学生宽以待人、诚信做人、热心助人等内容。可以说,高校的常规教育,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管理,其实都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其中更是包含了德育,德育贯穿在高校的各种常规教育中。
2.文明礼仪教育体现了德育要求。礼仪,不等于“素质”,不等于“道德”。但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其内在素质,无不受“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可以说,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道德水准的重要途径。当然,一个人的外貌、着装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但是,礼仪并不仅仅指外在的表象,还包含人与人之间交往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礼仪的各种要求无不体现了道德要求,无不充满了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3.二者在促进学生成长上具有相同目标。在校大学生还未走上工作岗位,并不能真切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能真切感知自身的差距。大学生中常会出现种种不文明现象,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自信,造成了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学习的缺失。这种情况下,高校如何培养“可靠”接班人,如何培养“合格”建设者,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其实就是加强德育、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明,了解世界对礼仪的要求,可以指导学生做到自我提升和做好与人交往,可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全面进步。
三、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明礼仪的核心原则
1.敬人原则。文明礼仪是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体现了对别人的尊敬。“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更赢得了别人的尊敬,这是文明礼仪的重要原则。
2.适度原则。文明礼仪不可过分谦卑或桀骜,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正确使用不同的礼节。
3.宽恕原则。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每一个地方的民族也有差异,每一个人的礼仪注意程度不同。在交往中,如果双方或多方对他人的做法不能谅解,甚至会引发争执和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民族交往中,大学生更要注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如果对方并不是有意作出损害自己民族习惯的事情,要坚持宽恕原则。
4.自律原则。遵守礼仪规范、真诚交往、诚实守信,在与人交往中体现大学生的高素质,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称赞;不断要求进步,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赢得社会和单位领导的认可。文明礼仪虽不是强令遵从的法令,却应当成为追求进步的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礼仪的教育
1.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方面,注意个人衣着、服饰。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是以学习和成长提高为主,不等同于社会中商务人士之间的交往。所以大学生的衣着、服饰应当与其大学生的身份相吻合,大方得体、衣着整洁、不佩戴过多的饰物,要体现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那些身着奇装异服、穿着拖鞋进教室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注意个人卫生健康。大学时代应当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学习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宽范围的生活、交往知识)最多的时期。大学生应当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卫生做起,树立一个阳光健康的形象,注重生活规律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2.正确与人交往。一是语言,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体现了大学生较多的礼仪常识的掌握水平,是他人判断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依据。大学期间,大学生语言交流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老师、家人、社会单位等。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文明用语、谦逊待人,是同学之间交往直至产生友谊的基础。与老师交流,如何体现内心的尊重和敬意,以及注意礼貌用语、称谓等方面,都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礼仪内容。与家人通话、问候,体现了大学生的成长和亲情上的关心,是大学生应当一生遵守的内容。更多的场合,如与招聘单位交流、与同行的乘客、陌生人打交道,语言上的礼仪体现,无不影响大家对这名学生的评价和对其所就读的大学的评价。有人形容说“如果把高校看作企业,那么毕业生就是这所高校的产品。”而我们对在校生的教育,就是对半成品的锻炼。二是动作,人的肢体语言,往往能透露出一个人更多的信息。开门、就座、用餐、握手、走路、上楼等等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蕴含了很多文明礼仪的知识在里面。而这恰恰是很多大学生所忽略的。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形成的。而这些方面的变现是否妥当,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应聘面试和今后的工作。
3.其他方面。如座位排序、宴席邀请、物品摆放等,也是大学生应当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在学校,会经常遇到会议、讲座、晚会、比赛等组织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礼仪常识的展示和教学,然而更多没有参与的学生是学习不到这些知识的。而在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会议组织、文书撰写等内容。如果在工作中再进行学习,从零开始,就势必不能体现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势。
四、高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注意事项
1.学校应当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知识教育。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显得有些不足。而且,德育教育和中国传统知识教育内容逐渐弱化甚至缺失。高校应当加大传统文化学习、德育教育、文明礼仪等内容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2.教师应加大日常教学、管理中的礼仪教育。在理论学习、活动开展等过程中,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学生管理人员,应加强礼仪知识教育,把传统知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的高尚志向,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与人交往、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方面的个人修养。在日常点滴中进行品德教育、礼仪教育,从入学开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明氛围,使大学生真正成长成才。
3.应提倡学生主动加强自身素质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修养是自内而外的,是内在涵养和品德的体现。而且,内因其决定作用,关键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素质,在日常校园交往和求职应聘中才能够脱颖而出。
4.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影响。教育是多方面的,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教育。大学生所在家庭、用人单位、媒体等,应当加大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乃至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