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政府在2013年结束之前,无预警关起了大门,原因是政党对立与公权力失能所致。同样的情形,发生在芬兰的金融分库关闭事件、泰国的红黄对立甚至台湾的食品安全问题……
2014全球普遍性隐忧,是政府的内部困顿。多数政党在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情形下运作,导致政治僵局,应推动的议题付之阙如。政府低效率与台面下运作,使司法效能倒退、金融系统失衡、教育体制紊乱,这些事件都可能演变成危机。整体观之,2014年全球安全情势集中以亚太、中东为两个主要关注区域,及数个潜在热点。
美国“例外主义”的消失
美国的衰退即使在2014还会持续。中东征战进入第12年,情况是否维持?2008年次贷风暴迄今,已然走出金融阴霾了吗?美国重返亚洲的承诺,兑现了多少?恐怕都没有答案。我们只看到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霸主,背后非法监听的勾当。
2014年起,美国享有的“例外主义”特权正在逐渐消失。
叙利亚出兵不出兵的决策,暴露出美国从过去的“不情愿”霸权,到今天的“不能够”。2012年,高达83%的美国民众不赞成继续干预国际事务,比起10年前的基准,提高了10%,显示美国主导全球性议题的热度及意愿都在降低,国防、外交等各项资源随之紧缩,未来在面对危机时,很难形成共识。
挑战民主
美国价值的倒台,可以使国家行使某种权力的正当及合理性不在,斯诺登事件便是其例。
这件单纯的泄密事件,危及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间接使得世界警察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美军投入阿富汗、伊拉克作战,换来的是全球不接受美国领导,这样的景象历史上大概只有越战时曾发生过。不同的是,过去民主国家因为共同抵御的需要而服膺美国的领导,这种因素在今天已经变得不确定。当人们开始质疑原来信仰的体制与价值,便形成对民主的挑战。
“再平衡” 转向东南亚?
2013年10月,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关闭,奥巴马取消了APEC亚太高峰会、东亚峰会两个重要出访行程。11月,中国推出“防空识别区(ADIZ)”震撼弹,挑战现状改变,事发后美国反复的态度,近似无力招架,引发外界对“再平衡”疑虑。很明显,美国对亚太关注虽还不到败象毕露,却已现疲态。
东海问题来得又急又快,却能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原因归于美中“新型大国关系”效应。相较于此,“美日安保”是一种义务与承诺,以美国现在的实力要背负安保的负担,是不如“新型大国关系”的胡萝卜来得诱人。美国虽宣称将与日本同一阵线,但并不表示会“对中作战”。这是笔者个人认为东海局势虽紧张,却可控制的原因。
整体来看亚太未来情势,美军在亚太地区航舰数量将从11艘锐减至7(或8)艘;安倍推动“集体自卫权”导致与韩国对立,未有缓解;朝鲜半岛核问题压力未解;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最终没能在2013年底结束。由此看来2014年,还是很难让人乐观。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南移,从黑格尔部长两次出访东南亚,高调宣布对东南亚军事援助及训练资金增加50%,可以看出。
你的对手不等于我的敌人
南海没有东海的高强度、高迫切性,并不表示可以常保安宁。“你的对手不等于我的敌人”便是南海各国心中写照。南海涉入国众多,彼此存在双方、三方利益纠葛,缺乏共同海上对话机制,问题复杂性高。因此,当涉入国任何一方有了侵权踏地的动作,南海会比东海更危险。
为什么看坏南海?从武装军备与政治条件两方面来说。
美军在新加坡部署滨海作战舰开始,各国纷纷以“堆积木”方式扩充军事设施。
广大兴海上喋血事件后,台湾和菲律宾始终未能就渔业范围达成协议,中国大陆与菲律宾关系更是急转直下;“海燕”风灾过后,是三国四艘航母“不期而遇”、险些酿成军舰海上擦撞事件。这些事端,并不是巧合,未来突发事件不会间断,谁能保证每次都能和平收场?
武装军备如同火药,政治条件则是板机,火药已经配置到位了,缺的是温度。南海在升温,虽然速度很慢,但一旦到达爆点,会不可收拾。
滚水里倒油?中东安全变量多
2013一整年中东发生的冲突事件,强度与规模都与亚太相当。埃及、伊朗、叙利亚、也门,一个接着一个,似乎没有停止。许多人遣责美国介入根本是往“滚水里倒油”,宁愿什么都不做,静待生存法则去解决。这种消极理念,似乎也正好反映此刻的奥巴马。
可能的话,中东还会震荡10年。中东地区宗教与派系间的冲突也看不到停歇迹象,2014年这里将没有一个可以保证安全的国家。
叙利亚——失守的“红线”
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几乎掌握了2013年的主控权,奥巴马没能守住自己强调的”红线”(指使用化武),错失了惩戒叙国先机,但也突显了美国国内反战、国际旁观、与己身财务窘境等诸多问题。
叙利亚问题与铲除卡扎菲政权,难度与复杂度均高,但相较于利比亚模式,美国并没有把握能够完全适用在打击阿萨德政权,也没有足够完善的作战计划。2014年,奥巴马宣示“阿萨德必须下台”的基调仍将维持,但是不会有积极的作为,尤其随着叙国内部宗教冲突日益扩大,黎巴嫩、伊朗、俄罗斯等国介入后,原本美国扶植的反对派势力更形弱化。只要叙利亚内部化武问题能够得到克制,政治相对稳定,2014年可望维持现状。
非洲深陷治理不彰的困境
非洲,相对落后且发展空间有限,问题还是出在治理权的分歧。非洲整个安全事务由非洲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欧盟、联合国等数个国际组织来执行,权责上相互重叠,效率也极为不彰。
非洲联盟希望建立一支联合应变部队,2014甚至未来几年,达成的几率都不高。也就是说当发生类同2012至2013年马里共和国冲突事件时,仰赖外军支持仍是非洲目前唯一选项。
激进主义纷乱难止
北非的突尼西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马里等地区,激进恐怖分子组织在当政府执政不力的环境下崛起,这类组织近年来形成接班态势,相当值得关注。
这些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年轻一辈,凭借着过去在基地组织习得的武器使用以及城镇战战斗技能,从失败教训中学习经验,并且接收基地原有的残存支系,滋养、共生而后茁壮。他们以重塑社会秩序为诉求,手段却是极端暴力与破坏,此一发展趋势,可能危及这些国家安全利基,间接使非洲大陆陷入纷乱。
至于中东及北非地区其他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慢慢在2014年涌现。
根据联合国阿拉伯发展报告,中东、北非地区是全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1950年此地只有8160万人,到了2013年增加为4亿,增长率接近5倍;2050年估计更将达6亿。人口增生压力下,连带的住所、粮食、水资源匮乏,以及未来教育不均、低收入、失业率等社会问题亦将接踵而至,成为另一项安全威胁。
俄罗斯“经济紧缩、战略开展”
俄罗斯来年最大的挑战在经济。2013年俄罗斯经济成长率低于2%,GDP总值尚不及美国的15%,这样的经济情况,很难达到富国强兵的理想。总理梅德韦杰夫提早预告了2014“预算紧缩”政策,看来,莫斯科要设法度过一整年的寒冬。
与过去苏联政权不同,如今俄罗斯在综合国力上尚无法与美国对抗,外界疑虑的“新冷战”并不具成型条件。但是俄罗斯崛起企图,却不因此而有所减损。俄罗斯在2013年底,将新型航舰“库兹涅佐夫上将”号部署到叙利亚外海,因应整个中东紧急需要。在俄罗斯动作之前,美国在地中海已经没有多的航舰可供运用。未来,俄罗斯将势力向欧亚甚至中东延伸,几已成现实。
准备好面对一个无常的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多变且无常的世界,没有定则而且愈加复杂。但机会挑战本就是一体两面,没有绝对的正反输赢,端视你如何取决、衡量,然后扭转、改变。
以欧洲来说,持续性的经济危机阴影仍在,国家主义加速了欧洲国家仇外心态,使得国际间合作计划难以推动,但各国仍努力透过各项措施,力搏纾困方案,似乎可以预见下一个柳暗花明。
(图文综合自“udn全球观察”、BBC中文网) (编辑/袁红)
2014全球普遍性隐忧,是政府的内部困顿。多数政党在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情形下运作,导致政治僵局,应推动的议题付之阙如。政府低效率与台面下运作,使司法效能倒退、金融系统失衡、教育体制紊乱,这些事件都可能演变成危机。整体观之,2014年全球安全情势集中以亚太、中东为两个主要关注区域,及数个潜在热点。
美国“例外主义”的消失
美国的衰退即使在2014还会持续。中东征战进入第12年,情况是否维持?2008年次贷风暴迄今,已然走出金融阴霾了吗?美国重返亚洲的承诺,兑现了多少?恐怕都没有答案。我们只看到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霸主,背后非法监听的勾当。
2014年起,美国享有的“例外主义”特权正在逐渐消失。
叙利亚出兵不出兵的决策,暴露出美国从过去的“不情愿”霸权,到今天的“不能够”。2012年,高达83%的美国民众不赞成继续干预国际事务,比起10年前的基准,提高了10%,显示美国主导全球性议题的热度及意愿都在降低,国防、外交等各项资源随之紧缩,未来在面对危机时,很难形成共识。
挑战民主
美国价值的倒台,可以使国家行使某种权力的正当及合理性不在,斯诺登事件便是其例。
这件单纯的泄密事件,危及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间接使得世界警察的公信力受到质疑。美军投入阿富汗、伊拉克作战,换来的是全球不接受美国领导,这样的景象历史上大概只有越战时曾发生过。不同的是,过去民主国家因为共同抵御的需要而服膺美国的领导,这种因素在今天已经变得不确定。当人们开始质疑原来信仰的体制与价值,便形成对民主的挑战。
“再平衡” 转向东南亚?
2013年10月,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关闭,奥巴马取消了APEC亚太高峰会、东亚峰会两个重要出访行程。11月,中国推出“防空识别区(ADIZ)”震撼弹,挑战现状改变,事发后美国反复的态度,近似无力招架,引发外界对“再平衡”疑虑。很明显,美国对亚太关注虽还不到败象毕露,却已现疲态。
东海问题来得又急又快,却能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原因归于美中“新型大国关系”效应。相较于此,“美日安保”是一种义务与承诺,以美国现在的实力要背负安保的负担,是不如“新型大国关系”的胡萝卜来得诱人。美国虽宣称将与日本同一阵线,但并不表示会“对中作战”。这是笔者个人认为东海局势虽紧张,却可控制的原因。
整体来看亚太未来情势,美军在亚太地区航舰数量将从11艘锐减至7(或8)艘;安倍推动“集体自卫权”导致与韩国对立,未有缓解;朝鲜半岛核问题压力未解;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最终没能在2013年底结束。由此看来2014年,还是很难让人乐观。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南移,从黑格尔部长两次出访东南亚,高调宣布对东南亚军事援助及训练资金增加50%,可以看出。
你的对手不等于我的敌人
南海没有东海的高强度、高迫切性,并不表示可以常保安宁。“你的对手不等于我的敌人”便是南海各国心中写照。南海涉入国众多,彼此存在双方、三方利益纠葛,缺乏共同海上对话机制,问题复杂性高。因此,当涉入国任何一方有了侵权踏地的动作,南海会比东海更危险。
为什么看坏南海?从武装军备与政治条件两方面来说。
美军在新加坡部署滨海作战舰开始,各国纷纷以“堆积木”方式扩充军事设施。
广大兴海上喋血事件后,台湾和菲律宾始终未能就渔业范围达成协议,中国大陆与菲律宾关系更是急转直下;“海燕”风灾过后,是三国四艘航母“不期而遇”、险些酿成军舰海上擦撞事件。这些事端,并不是巧合,未来突发事件不会间断,谁能保证每次都能和平收场?
武装军备如同火药,政治条件则是板机,火药已经配置到位了,缺的是温度。南海在升温,虽然速度很慢,但一旦到达爆点,会不可收拾。
滚水里倒油?中东安全变量多
2013一整年中东发生的冲突事件,强度与规模都与亚太相当。埃及、伊朗、叙利亚、也门,一个接着一个,似乎没有停止。许多人遣责美国介入根本是往“滚水里倒油”,宁愿什么都不做,静待生存法则去解决。这种消极理念,似乎也正好反映此刻的奥巴马。
可能的话,中东还会震荡10年。中东地区宗教与派系间的冲突也看不到停歇迹象,2014年这里将没有一个可以保证安全的国家。
叙利亚——失守的“红线”
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几乎掌握了2013年的主控权,奥巴马没能守住自己强调的”红线”(指使用化武),错失了惩戒叙国先机,但也突显了美国国内反战、国际旁观、与己身财务窘境等诸多问题。
叙利亚问题与铲除卡扎菲政权,难度与复杂度均高,但相较于利比亚模式,美国并没有把握能够完全适用在打击阿萨德政权,也没有足够完善的作战计划。2014年,奥巴马宣示“阿萨德必须下台”的基调仍将维持,但是不会有积极的作为,尤其随着叙国内部宗教冲突日益扩大,黎巴嫩、伊朗、俄罗斯等国介入后,原本美国扶植的反对派势力更形弱化。只要叙利亚内部化武问题能够得到克制,政治相对稳定,2014年可望维持现状。
非洲深陷治理不彰的困境
非洲,相对落后且发展空间有限,问题还是出在治理权的分歧。非洲整个安全事务由非洲联盟、西非经济共同体、欧盟、联合国等数个国际组织来执行,权责上相互重叠,效率也极为不彰。
非洲联盟希望建立一支联合应变部队,2014甚至未来几年,达成的几率都不高。也就是说当发生类同2012至2013年马里共和国冲突事件时,仰赖外军支持仍是非洲目前唯一选项。
激进主义纷乱难止
北非的突尼西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马里等地区,激进恐怖分子组织在当政府执政不力的环境下崛起,这类组织近年来形成接班态势,相当值得关注。
这些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年轻一辈,凭借着过去在基地组织习得的武器使用以及城镇战战斗技能,从失败教训中学习经验,并且接收基地原有的残存支系,滋养、共生而后茁壮。他们以重塑社会秩序为诉求,手段却是极端暴力与破坏,此一发展趋势,可能危及这些国家安全利基,间接使非洲大陆陷入纷乱。
至于中东及北非地区其他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慢慢在2014年涌现。
根据联合国阿拉伯发展报告,中东、北非地区是全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1950年此地只有8160万人,到了2013年增加为4亿,增长率接近5倍;2050年估计更将达6亿。人口增生压力下,连带的住所、粮食、水资源匮乏,以及未来教育不均、低收入、失业率等社会问题亦将接踵而至,成为另一项安全威胁。
俄罗斯“经济紧缩、战略开展”
俄罗斯来年最大的挑战在经济。2013年俄罗斯经济成长率低于2%,GDP总值尚不及美国的15%,这样的经济情况,很难达到富国强兵的理想。总理梅德韦杰夫提早预告了2014“预算紧缩”政策,看来,莫斯科要设法度过一整年的寒冬。
与过去苏联政权不同,如今俄罗斯在综合国力上尚无法与美国对抗,外界疑虑的“新冷战”并不具成型条件。但是俄罗斯崛起企图,却不因此而有所减损。俄罗斯在2013年底,将新型航舰“库兹涅佐夫上将”号部署到叙利亚外海,因应整个中东紧急需要。在俄罗斯动作之前,美国在地中海已经没有多的航舰可供运用。未来,俄罗斯将势力向欧亚甚至中东延伸,几已成现实。
准备好面对一个无常的世界
我们处在一个多变且无常的世界,没有定则而且愈加复杂。但机会挑战本就是一体两面,没有绝对的正反输赢,端视你如何取决、衡量,然后扭转、改变。
以欧洲来说,持续性的经济危机阴影仍在,国家主义加速了欧洲国家仇外心态,使得国际间合作计划难以推动,但各国仍努力透过各项措施,力搏纾困方案,似乎可以预见下一个柳暗花明。
(图文综合自“udn全球观察”、BBC中文网) (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