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成长三要素:尊重、信赖、欣赏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iiq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我所在的民办学校分批撤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比例迅速增加,并且多为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于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了学校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在近几年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尊重、信赖、欣赏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三要素。
  一、尊重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土壤
  青年教师刚来到学校,就像一粒种子飘到某地,首先需要合适的土壤供他生根发芽,而这合适的土壤,就是尊重。尊重个性,让教师感受到新集体的亲切与宽容。尊重习惯,让青年教师享受到新集体的关爱与包容。尊重个人经历,无论你来自城市还是山区,无论你出自“豪门”还是“寒门”,一经录用,就只重能力,不问是否名校“出身”,一律同等对待,给教师一个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尊重所教学科,无论是主科还是所谓副科,都是学校所需要的人才,都会得到同样的重视,同样的学习机会,同样的晋升机会。学校领导常说,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来说,本没有主科、副科之分;从学生的个性培养来说,一些人眼中的副科,恰恰就是一部分学生的主科。一个前几年刚进校的历史研究生,在充满尊重氛围的新集体中,刻苦钻研,努力工作,很快在扬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二、信赖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空气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青年教师的使用上,往往会出现过分谨慎,不敢重用的倾向,认为青年教师缺乏经验,会把事情办砸。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验可以让人少吃苦,少走弯路,少失败。但经验也可以束缚人的思维,禁锢人的创造力,错失成功的机会。我们应当明白:经验是人实践的结晶,不给他实践的机会,经验就无从积累。我们学校,由于教师分流量比较大,老教师把关毕业班的老规矩被迫打破,这倒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天赐良机。一批青年教师,直接从初二上初三,毕业两三年就成了学校的顶梁柱。实践证明,学校领导的信赖,很快转化成他们的自我压力,为了不辜负学校的信任,不成为误人子弟的庸师,“信赖”成了他们心中的一团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工作中他们努力扬长补短,一方面,虚心求教老教师,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一路提升,引来社会惊讶的目光。人们从这一现象得到启示:怀疑会窒息人才,信赖能催生奇迹。
  三、欣赏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阳光
  为了加快新教师成长的步伐,我曾集中一段时间跟踪听课。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有瑕疵之处,也有闪光之点,如同一片土地既有庄稼,也有野草。如果我们的目光聚焦于野草,拔除野草之后,剩下的庄稼较为稀疏,在阳光、空气充裕之处,野草还会乘虚而入,“春风吹又生”。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培植庄稼上,庄稼茂盛之后,野草争不到阳光,争不到水分、肥料,争不到新鲜空气,就会萎缩、枯死,最终拱手让出它的地盘,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于是,我带着搜寻课堂教学闪光之处的心态走进新教师的课堂。从上课礼仪到导入新课,从教师讲解到课堂提问,从探索活动到练习反馈,从巩固、小结到布置作业,我一直聚精会神地捕捉课堂精彩的瞬间,不时地用满意的微笑鼓励新教师。课后评课时,以平等讨论的口吻与新教师交谈,首先充分肯定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闪光之处,精彩之处,再听听他们的自我反思。当然,对那些“繁殖力极强”、容易蔓延的如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缺点,要郑重提出,对那些容易“凝固”成不良习惯的缺点,要趁着它未“凝固”定型时,委婉地提出,而对于那些无碍大局的、由于缺乏经验而造成的成长中的缺点,可以先忽略,不必提及,待教学经验逐步积累便会“不治而愈”。总之,欣赏教师课堂教学中爆出的精彩,成了我评课的基调。
  蒋老师,刚毕业于师范大学物理系,在学校任教初二物理。开学第二周,我就去听了她的课。那节课她讲的是“声音的特性(1)”。学生刚坐定,一股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安逸的乐曲声如林间清泉般在教室里流淌开来,原来蒋老师在播放轻盈柔美的贝多芬名作《田园》。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牧歌和民间舞曲的旋律之中,随着音量调节得越来越弱,大家体验到声音大小的变化,教师便顺利引入声音的特性之一——响度的概念。面对如此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我心中一阵惊喜,向蒋老师投去欣赏的目光。蒋老师脸上掠过一丝得意的神情,教学语言更加流畅起来,教态更加轻松起来。课后与蒋老师交换意见时,我对她新课导入的设计赞赏有加,用播放音乐导入新课,已经很有新意;选用大师贝多芬的“田园”来播放,就更加凸显教师的个人修养与备课时的良苦用心。学生在跟随教师步入知识殿堂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让灵魂得到艺术的滋润。
  看来,听课者欣赏的目光聚焦到哪里,哪里就会绽放出更多的美丽。时隔几日,我再次走进蒋老师的课堂,课题是“令人厌烦的噪音”。看得出,蒋老师在被我表扬过的新课导入这个环节上,依然狠下了工夫。她用录音设备录制好平常生活中的音乐与噪声,开始上课时放给学生听,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声音使人愉悦,什么声音令人厌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老师游走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于是,接下来的内容,噪音的产生,噪音的防止,便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网络教育教研活动的璀璨之火正在教育的广袤土地上熠熠闪烁,名师工作室、教育思想研究会、教学博客、教学QQ群和教学论坛等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打破了长期以来教研只局限在本校、本地区的“寒冰”,点燃了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热情,也为教育科研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活力。  网络教研这朵随着时代孕育而生的教研奇葩,使跨地域、跨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越来越多,也打开了一线教师与名师对话的
我们在不断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求真求实,优化亮点,直面问题,促进发展”的工作总结思路,实行“检查督导和自评反思相融合”的引导式总结模式,提升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的实效性,发挥了总结驱动创新的功用。  一、引领教师把倾听学生需求、反思学生意见作为教学总结的基础  学校通过设计启发性和针对性强的调研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引导学生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诉求、学习期望以及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
咸阳渭城中学地处咸阳的政治经济中心,始建于195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级标准化高中。2014年秋季与八方中学合并后,现共有教职工282人,教学班68个,在校学生4070人。近年来,
一、望  望,观察的意思,即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观察来了解学情。  1.观察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想做好学情分析,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观察、了解学生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当然,观察学生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看一看,而是有所讲究的:一是从时间上来看,观察学生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想在两三眼中就了解一个人,那是天方夜谭,因此,观察、了解学生必须是一个长
0引言漳卫南运河流域上游地处太行山脉迎风坡,暴雨区及降雨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历史上漳卫南运河水灾频繁,几乎"每岁必决"。建国后尤以1956年、1963年、1996年洪水灾害最为
高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点议题,其中改造薄弱学校更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多年的改造,薄弱学校“脱贫致富”的少,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薄弱依旧多之又多。那么薄弱学校改造路在何方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奇思妙想”。  一、改变观念,先里后表,建立“教育特区”  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计划等各类材料中,不难发现,现在对于薄弱学校的改造,大量还是停
数学课堂教学是指在有效的时间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引入,如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教学中,要通过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
科研自觉是指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实践的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自我需求,是教师教育科研的理想境界。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科研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控制和要求,更应该是一种“觉”与“悟”,使科研的种子在教师自身内发生“核聚变”。而一个教师的“科研自觉”又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科研文化的引领、熏陶、唤醒与支持。  一、注重精神引领,让科研成为愿景  真正的教育科研是一项教师自主参与的活动,而不是被外界力量
要办好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学校,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必备条件。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要素科学有效地整合、组织、管控与调度,发挥其最大效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