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系一能力”

来源 :财经界·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h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都市着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是主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实践,与党中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新格局总体目标高度协同。
  当前,成都市正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绿色促发展,低碳惠天府”,全面推进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等“六体系一能力”重点任务。2018年5月31日,成都市召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会,发布了国内首个城市低碳发展蓝皮书——《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全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绿色低碳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成都市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相应指标体系,印发《低碳城市建设区(市)县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作为约束性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绩导向更加鲜明。发布《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绿色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及空间布局,24小时内百度搜索量高达137万次。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载体,制定《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2018年度计划》。
  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成都市正加快构建鼓励市民低碳行为的碳普惠机制。以市民低碳出行、企事业单位推动电能替代和节能减排等行为作为切入点,通过开发运用相应的碳减排量化方法学合理核算减碳主体的“碳资产”,为市民、小微企业建立“碳账户”,运用普惠机制通过兑换生活用品、再生产品、公交免乘次数、共享单车免骑次数甚至货币奖励等形式实现对低碳行为的有效激励。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成都市加快推进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规划和建设,今年1月,成都市印发了《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优化完善产业布局规划,提升城市产业能级,防止重复建设、无序投资。推动全市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等典型传统行业全部实现全行业绿色化改造升级,2017年完成100户企业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223万吨。绿组织开展低碳产品、低碳企业认证,并从全生命周期开展碳足迹认证,发挥资源禀赋和大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双流国际机场为示范,创新应用场景,推动能源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和培育新经济企业,绿色经济发展动能加快聚集。
  另外,成都聚焦新经济,瞄准国内绿色经济发展领先城市,着力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构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森林康养”五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和“绿色建筑、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城市静脉”三大产业聚集区,促进成都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高出市场主体平均增速16.6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

绿色低碳城市体系建设系统推进


  加快构建城市轨道、公交和慢行“三网”融合的便捷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成功获批首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47%。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加快构建产业链和应用环境,推动绿色产品本地应用,新建房建工程项目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标准,成功入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佳城市十强并获批国家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有力。在四川省对各市(州)2016、2017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情况考核中连续获评优秀等级。绿色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管理等重要领域逐步形成共识。

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持续深化


  成都市制定实施《节能减排降碳综合工作方案(2017-2020年)》、《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实施方案(2017-2020年)》,加快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节能工程。“电能替代”成效显著,实现全市10蒸噸以下和禁燃区燃煤锅炉双“清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建设清洁能源生活区,完成432家烧烤店“炭改电”和6600余家火锅店“以电代气”改造。成都市政府与国电集团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着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培育配售电市场主体。推动成都工投集团、国电大渡河公司、国网成都供电公司三方共同组建成都综合能源公司,统一集中调度供应,为重点区域、产业、项目提供综合用能服务和优价供电。结合输配电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制定出台14条能源利用政策,电力、燃气等能源价格改革2017年降低成本约7.5亿元。
  成都市还通过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节能降碳。根据《低碳发展蓝皮书》,2017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3.21%和5.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55.4%,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绿色低碳消费体系建设广泛推进


  成都市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出台全国首个《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2017年全市累计投放共享单车约130万辆,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8万吨,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相继出台新能源汽车地方补贴、停车收费减免、不限行不限号、启动专用号牌等鼓励政策,累计已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27万辆。扎实推进公共机构绿色办公,政府采购中绿色采购比例达95%。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方面,成都市探索形成“成华区环卫延伸服务模式”、“双流区多方多级联动模式”等多种新模式。2017年,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3%,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累计达126万户,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低碳城市的社会共识更加凝聚。

城市绿色碳汇体系建设成效初显


  成都市大力推进园林绿地增汇,制定实施“成都增绿十条”,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加快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2017年,全市新增森林蓄积量9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1%。推进河湖湿地增汇,积极开展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申报创建,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综合提升中心城水网体系,推进“宜居水岸”工程建设, 2017年全市湿地保有量达2.86万公顷。

低碳发展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依托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成都市积极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活动,编制印发《低碳发展资料选编》、《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基础知识》和6期《绿色低碳发展专刊》,在全国低碳日推出节能低碳主题知识在线有奖竞赛活动,普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同时,积极开展低碳示范与合作,在全省率先评定59家绿色低碳示范单位,推动中瑞低碳城市合作持续深化,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并发布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成都宣言》,成都入选首批“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成都市将坚定不移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为硬约束,以市场化为取向推进低碳发展,着力推动多层次复合碳市场建设取得重点突破,着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围绕重点任务抓落实。对照《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2018年度计划》,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扩展低碳城市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市场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坚持好低碳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重点任务台账等工作推进机制。
  强化目标约束抓源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发挥目标评价考核机制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一是突出重点。将节能、降碳、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发布区(市)县绿色发展指数。二是“逗硬”考核。合理分解下达各区(市)县2018年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建立落实预警约谈制度,扎实开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行动,确保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实现。
  完善市場机制抓关键。深化对碳市场作为绿色经济发展重要机制创新和重要应用场景的认识,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可持续开展。一是积极对接全国碳交易市场,做好成都市两家发电企业入市交易基础工作。做好覆盖范围确定及历史数据核查、初始配额分配、抵消机制建设等工作,完成电力、建材等八大行业27家企业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二是稳步推进顶层制度设计。依托中国社科院及专业智库,加快“成都市碳排放权交易及其管理制度建设”重大课题攻关,做好成果转化。三是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涵盖配额碳市场、减排碳市场和普惠碳市场的复合市场体系,丰富绿色经济发展应用场景。
  加强宣传引导抓示范。以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为重点,支持市级各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和优势,依托专业机构开展绿色经济碳普惠应用场景6个示范项目建设。加强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启动成都-加州低碳合作模式研究,深入推进中瑞低碳城市项目;办好联合国人居署2018年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紧扣大会主题,策划实施全省首个“会议造林碳中和”项目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扩大低碳城市影响力。
其他文献
5月21日,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银保监发[2018]22号)(以下简称《指引》),从征求意见稿到正式稿落地仅2个月时间,足以彰显金融数据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引》内容极为详尽,将数据治理纳入银行的公司治理范畴,并为之构建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将数据治理职责细化到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归口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等各相关部门,且明确牵头部门和业务部门职责,对岗位设置、团队建
2018年初,星石投资提出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正驱动中国经济质量改善和结构优化,新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从而指导A股投资从价值股转向价值成长股。站在年中时点,重新审视这些观点,基本得到了验证。  尽管上半年中美贸易的博弈不断升级,国内去杠杆对经济总量造成一定冲击,但高端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存量经济进一步向龙头集中,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继续向附加值较高的两端(研发采购端、品牌售后金融端)抬升
摘要:随着我国小微企业数量的迅速增长,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引起广泛关注,由于自身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拥有国企背景的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存在较多问题,文章结合现阶段国企背景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建议,旨在提高国企背景下小微企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小微企业 财务管理 往来账款  国企背景小微企业经营核心目标是盈利及发挥股东作用,提高股东社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而且,我国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在生态保护与脱贫摘帽之间目前似乎面临着两难选择。  在寻找答案之前,我们不妨先温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长江经济带时的重要讲话。在第一站湖北省宜昌市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里,他就告诉集团园区的广大员工,“首先定个规矩,就是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毋庸置疑,这个规矩同样适用于脱
四川省成都市发展改革工作“十  三五”开局良好、亮点纷呈。    作为成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部门,成都市发改委担负着策划城市未来、协调改革发展、督导重大项目、做好党委政府参谋助手的重要职责。2016年成都市发展改革系统紧紧围绕成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改革创新,认真履职尽责,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10%时,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在2012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就高达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的数量将进一步攀升至2.5亿,占总人口的17%。  面对汹涌而来的人口老龄化潮流,我们该如何应对?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
现在很流行“脱虚向实”的说法,因为脱实向虚成为了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太好的现象,比如制造业公司利润越来越薄,转做房地产、转做金融、转去买矿。上升到政策层面,就是提倡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而这本身也说明金融不是实体经济。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但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基本概念,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物质生产叫实吗?如果物质生产是实,所有的服务都成了问题。满街跑的快递小哥的活动是虚还是实?从实的角度来
杨冠琼教授的《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试图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成果,不仅整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各项内容,而且运用新的研究方面或途径,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地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与新洞见。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分析性与结构性界定  《研究》的一个重大创新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分析性界定而不是传统的规范性界定,认为国家治理体系
为促进商业银行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近日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流动性办法》),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修订的背景是什么?  2014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流动性办法(试行)》)对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2015年9月,根据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议时提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这个‘变’也涉及到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局部性的金融风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在参加第111期“经济每月谈”上谈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今年及未来3年,“三大攻坚战”之一就是要防控重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会议确定,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