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面对新世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在教学中,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为中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但多媒体教学在不断推广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果不认真对待并及时加以解决,会影响现代教学手段优势的发挥。我结合多年的中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策略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与解决的对策。
1.对解决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设计问题的看法
教学环节设计应把握“整体性”教学过程,要有系统性,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整体性原则。其内容应涉及基本理论的引进、理论的应用、练习、复习和巩固五个教学环节,而不仅仅运用在某一个环节上。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动画切入和音乐效果的方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解消化,并尽量利用图形、图像进行直观化、形象化教学,切忌过快过多地灌输。对理论应用和练习,教师应尽量收集丰富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背景,体会该方法的实际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教师应设计出全方位、多渠道分析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多媒体软件。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演示一些处理数据、图片绘制的应用软件。在复习和巩固阶段,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利用计算机海量存储的特点,将基本理论、重难点技术的演示案例等信息事先存入计算机,复习时通过超级链接进行串讲复习,从而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有更清楚的认识。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在设计多媒体教学环节时应考虑到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涉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2.教学内容设计“形象化”
内容的设计应注意“形象化”。如在基本概念的导入方面,我在讲解“网页配色与布局”时,采用了形象的设计——多媒体课件中循环演示各种类型的网页布局与色彩搭配的整体效果,同时对每种类型网页的布局和配色都进行相关分析。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对网页色彩搭配及布局方式理解得更为深刻。在理论讲解方面,虽然目前的多媒体主要涉及此方面,但总体来看,大部分知识是将课本搬上去,而很少精心设计。对理论讲解,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有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如采用慢切入、提问、动画设计的方法,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不能一闪而过;对难点技术问题应注意多种方法的平行对照,甚至举一些反例;另外,版面设计可利用屏幕上缘显示课题,左缘显示各部分标题,就可在全课中给学生以整体感;讲授新课时较详细地分屏显示每一标题及其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双主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设计应“双主型”。当今有两种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这种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作用的体现,其不足之处则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两种教学设计各有所长,而它们的优势则刚好互补。因此,若将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为我们将要建构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可简称为“双主模式”)提供比较全面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双主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全新、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等。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大量的专业课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它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4.课堂节奏“合理化”
课堂教学节奏和时间分配应“合理化”,教学节奏和时间分配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适时”就是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时机。“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有利于学生消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地滥用,又不能因噎废食而全然不顾。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归纳总结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总之,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适合用计算机的就用,而有些内容不必用计算机就可以讲解清楚的就不要用,不要为用计算节而用计算机,否则会喧宾夺主,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所选择的内容应是在普通课堂不易实现,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如太抽象、太微观或需动态效果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整体性、新颖性、师生互动性、合理性等原则,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贾翠华.多媒体网络教学体会点滴.现代教育科学,2009.
[4]张福荣.试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
[5]郑乐克.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华章,2009.
1.对解决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设计问题的看法
教学环节设计应把握“整体性”教学过程,要有系统性,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握整体性原则。其内容应涉及基本理论的引进、理论的应用、练习、复习和巩固五个教学环节,而不仅仅运用在某一个环节上。对基本理论的介绍,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动画切入和音乐效果的方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解消化,并尽量利用图形、图像进行直观化、形象化教学,切忌过快过多地灌输。对理论应用和练习,教师应尽量收集丰富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背景,体会该方法的实际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教师应设计出全方位、多渠道分析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多媒体软件。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演示一些处理数据、图片绘制的应用软件。在复习和巩固阶段,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利用计算机海量存储的特点,将基本理论、重难点技术的演示案例等信息事先存入计算机,复习时通过超级链接进行串讲复习,从而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有更清楚的认识。以上几个方面是我们在设计多媒体教学环节时应考虑到的。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涉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2.教学内容设计“形象化”
内容的设计应注意“形象化”。如在基本概念的导入方面,我在讲解“网页配色与布局”时,采用了形象的设计——多媒体课件中循环演示各种类型的网页布局与色彩搭配的整体效果,同时对每种类型网页的布局和配色都进行相关分析。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对网页色彩搭配及布局方式理解得更为深刻。在理论讲解方面,虽然目前的多媒体主要涉及此方面,但总体来看,大部分知识是将课本搬上去,而很少精心设计。对理论讲解,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有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如采用慢切入、提问、动画设计的方法,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不能一闪而过;对难点技术问题应注意多种方法的平行对照,甚至举一些反例;另外,版面设计可利用屏幕上缘显示课题,左缘显示各部分标题,就可在全课中给学生以整体感;讲授新课时较详细地分屏显示每一标题及其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双主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设计应“双主型”。当今有两种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这种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作用的体现,其不足之处则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两种教学设计各有所长,而它们的优势则刚好互补。因此,若将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为我们将要建构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可简称为“双主模式”)提供比较全面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双主模式”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它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双主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全新、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等。这样,教师就要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大量的专业课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相比,不论是教学的质量还是效率都有显著的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它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4.课堂节奏“合理化”
课堂教学节奏和时间分配应“合理化”,教学节奏和时间分配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适时”就是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时机。“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有利于学生消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多媒体的运用要做到既不喧宾夺主地滥用,又不能因噎废食而全然不顾。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归纳总结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缓急。
总之,计算机只能辅助教学,适合用计算机的就用,而有些内容不必用计算机就可以讲解清楚的就不要用,不要为用计算节而用计算机,否则会喧宾夺主,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技术、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所选择的内容应是在普通课堂不易实现,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如太抽象、太微观或需动态效果等内容。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整体性、新颖性、师生互动性、合理性等原则,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最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贾翠华.多媒体网络教学体会点滴.现代教育科学,2009.
[4]张福荣.试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
[5]郑乐克.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更好的为教育事业服务.华章,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