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快乐学习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shuzhui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激趣乐学是非常重要的。斯宾塞在《快乐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调的“讲”,学生无精打采的“听”,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打造成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了教学的重要问题。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还会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此促进学生乐学,达到学习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营造快乐课堂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品德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精神的儿童。”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势,弯下腰来同学生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才敢于交流、倾诉,才敢于质疑,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课堂愉悦起来。例如,学习“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播放碟子,让学生欣赏一幅幅生动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改革开放的情境,在欣赏歌曲《走进新时代》中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繁荣与进步,从感性上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又如《诚实守信》这一课的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例、社会热点问题阐释课本内容,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更丰富,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课本虽然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也适当地列举一系列事例,但是事例多是概括性地解释课本理论,缺乏故事性和具体性。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教师可以将符合教学内容需求、新近发生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如在学习《珍爱生命》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几件小学生因模仿电视情节而殒命的事例,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了解生命的宝贵和不容许游戏;通过讲述“21岁湖南男子吴某在劳务市场求职,被劳务派遣公司的员工舒某骗走身上的全部盘缠,共300元,在索要无果后,持刀将其割喉”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也是珍爱自己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于学生接触面的狭窄、见闻的闭塞,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政治和法律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这部分理论相对学生而言显得高深和空洞,不易理解。教师要善于结合时政,及时抓住当今的热点问题,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围绕事件的核心和发展变化,进行讨论,明白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如在学习《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结合广东的“乌坎事件”来讨论在实现“民主”的过程中,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是实施自己的民主权利?当我们走上社会后,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去解决?在学习“公平、正义、权益”内容时,结合“药家鑫”案件的始末以及后续索要“赠款”的行为,来探讨药家鑫案的判决是否公平?是否可以因为张家人真的“难缠”,就可以否定药家鑫该判死刑的法律依据?当张家拒绝接受药家的赠予后,数月之后是否有权利向药家讨要“赠款”?药家是否有义务承担“赠款”?社会给张家的“赠款”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大众是否有知情权?等。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自觉将所学知识综合利用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教学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在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指能够发现人们尚未发现的规律、创造出世界上尚未创造的东西的能力。教师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确目标,懂得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据调查发现:思想品德课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要更新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改变单纯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抽象的、不变的教学对象,而把他们看成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教师要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思维状态,对学生富于创新、别出心裁的观点和思想,要予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从而使每个学生充满激情,渴望成功。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望,就会使自己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自觉地去创新。这样学生就品尝到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觉地行动。
  总之,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调解自己的情绪,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寻找优化教学的窍门,让学生在乐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快乐”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风采。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下教育界提到最多的新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策略很多,就语文作文教学而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本文从我的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了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急促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但在实践教学中,写作成为了
初中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但是在我们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却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进而导致了口语教学水平低、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差这样的现状。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口语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们的口语水平呢?这是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下面我将从“农村英语口语的现状”、“农村英语口语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途径”这三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摘 要:新课标理念下,曾经的过分重视教师的讲解的做法在变化,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动脑动手练习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僵化气氛被打破,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呈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的新鲜感和被激励感,品尝数学知识被自己理解掌握的喜悦感洋溢在他们的笑脸上。本文就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四点做法予以归纳,意图进一步解放小学数学教学观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讲练结合;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推出新,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登上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其指出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因而,一线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愉快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而,高中语文愉悦教学是我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愉快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人在学
摘 要:现在国家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阅读教学又有了不同的见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目的;阅读教学法  在教学中老师起辅助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想要提高老师的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必须结合各方面因素,比如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学习水
摘 要: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教育教学领域改革频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登上教学改革的舞台。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数感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接触社会较少,没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因而,其对于数没有形象、具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