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审判”中的符号暴力及其风险治理

来源 :长白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舆论审判”作为国家机器缺场下的网络互动行为,在法理、司法程序、舆论传播等研究方向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但该现象身后潜藏的社会性生产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究.符号暴力的“动力/工具机制”用来剖析“网络舆论审判”体现了很好的恰适性:一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在维序社会结构稳定、编织社会成员行动逻辑的同时,同样可能在网络议题中以符号暴力的形式,指导民众在自我规训下投入“网络舆论审判”的建构与再生产;另一方面,凭托于网络社会之扁平化、脱域性等空间特性,“网络舆论审判”可能在信息技术的符号化实践中流变为僭越法理、消解权威的失范行为展演.针对“网络舆论审判”于政治制度、空间秩序以及社会心态等领域所展现的风险特征,亟须将其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体系进行多维度的制度规范引导与文化矫正干预.
其他文献
产教融合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市场结合的重要环节,更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教学活动共同推动教学质量发展的基础?艺术设计学科产教融合模式更有利于推动设计本土化发展,更有助于发掘地方文化艺术特征,从而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服务?本文从艺术实践写生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解析,写生资源归类,写生中视觉符号提炼入手,探求产教融合背景下艺术写生实践的基本方法,将重庆大足石刻的石宝寨,巫文化等巴渝特定元素符号类内容通过写生活动进行文化梳理,探究这些符号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血液,在引导学生艺术写生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应从五重维度澄明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性、基础性认识.一是从实践维度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二是从相对独立维度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认知;三是从总体维度厘清意识形态建设的方法路径;四是从阶级维度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旨归;五是从批判维度解析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要求.从整体上系统把握这五重维度,对深刻明晰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进“智慧党建”的要求.虽然相关实践活动得以积极开展,但目前对于大数据技术运用嵌入“智慧党建”的底层逻辑和发展图景还缺乏更清晰的认识.“智慧党建”的规定性要求与主要趋向应集中体现于蓄力智能创新、强化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运用新兴技术及建设系统体系诸方面.相关底层逻辑应聚焦于增强“智慧党建”的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科学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相关发展图景应围绕着在“智慧党建”中不断强化政治统领作用、推动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组织活动的质与效、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秉持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统一的总体性视域,将货币置于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揭示了货币所具有的劳动生成性、关系物化性与主体抽象性三重意蕴.从历史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直接代表与资本增殖中的生产要素构成了货币的生产本源.从结构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物化社会关系和劳资关系物化形式体现了货币的关系本质.从价值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化与资本抽象统治的主体存在蕴含着货币的主体本性.马克思的货币概念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哲学或社会学范畴,上升为
20多年前,“为了公共利益而以强有力的方式控制和调节市场”的市场社会主义曾在英国得到热烈的讨论.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出现变局、新自由主义面临危机并向民粹主义转化的大背景下,再论市场社会主义,就具有了更深的理论内涵和更直接的实践批判价值.本文以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的直接对话为基础,就英美新自由主义因放纵金融资本而自我否定的必然性、民粹主义的崛起及其困局、市场社会主义对英美等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等议题,评析了麦克莱伦教授的最新观点.
话语总是承载着思想和观念存在,并由此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以话语活动的方式得以输出和传播,并达致其社会功能及价值目标的实现.将话语活动诸要素放置于生态学视角考量,其具有平衡性、竞争性及规则性之品性.新时代话语生态面临新兴话语模式的融入,并已显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理应做出正视和回应.以话语生态的品性为建构基点,从话语自身、话语主体、话语场域等方面给予审视和重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运化和强大引领力、凝聚力的发挥,从而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
传统中国在官吏治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并积淀了丰富多元的治吏经验.长期的政治实践使得统治者充分地认识到建构完善监察体系的重要性,因此传统中国监察制度作为一种以权制权、纠举不法的约束制衡机制,不断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并日趋完善.这些经验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如果祛除价值,仅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治吏实践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反腐实践是失败的,其之所以难以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在于反腐仅仅停留在官僚阶层内部,不能向社会公开,不能让民众有效参与.中国古代腐败频发且难以根治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目前,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已较为全面和深入,但为更好地担负起解疑释惑、激浊扬清的学术责任,仍需秉持科学态度注意解决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不能简单化.在廓清理论旨趣的基础上,应着重对错误思想进行实质性批判;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同时,应充分肯定正确思想的借鉴意义;在影响对象的群体性选择上,除大学生群体外还应兼顾其他群体.二是要敢于正视社会思潮萌发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这些思潮在当代中国的滋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群体利益诉求表达问题,以及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三
“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之重器,但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对意识形态认知的碎片化、对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淡漠化、对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方面的简单化等“意识形态悬浮”的问题.意识形态悬浮和“现代性”这一时代的精神状况有关,现代性之下的“庸常大众”并不倾向于对意识形态知识的整体认知,现代性之下的“异化思潮”阻却了对意识形态的绝对认信和践行,现代性的“技术”则助长了规训式的或放纵式的宣传教育方式.由于我们不能克服现代性这一时代境况,因此就必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之内,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开展关于意识形态知识的“
作为表述组织内部复杂性不断增强状态下,技术和效率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只是徒耗社会资源的现象,“内卷化”现象已然从学术界扩展至舆论圈并呈现“泛内卷化”的态势,似乎社会上一切过度竞争现象都能用“内卷化”来阐述.揭示“内卷化”现象本质,纾解“内卷化”现象问题,对其进行科学把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内卷化”现象,缘起于价值规律中的供需不平衡,它以目标转换现象、劳动竞争现象、运转循环现象、状态锁定现象四种形式得以呈现,并大致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资本主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