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个合伙人,32000元人民币,他们成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有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终于有了自己的精神图腾,孔令博却说:“不要轻易去创业,除非你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有死也要死在创业路上的心态。”
北京禅村,偌大的会议室显得异常寂静。
每个人都接到了孔令博的电话,但是他只说三个字:“到禅村。” 禅村是大家学生时代聚会的地方,创业的忙碌让大家逐渐淡忘了这个地方,孔令博急匆匆的一个电话究竟要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到底要干什么
“你创业到底想要什么?”
“让每一家饭店都使用上数字化菜谱!”
“就这样能够做到吗?”
“有人给我钱啊,免费赠送还做不到?”
“这样肯定做不到!”
这是孔令博和导师童缙的一次简单谈话,但是这次谈话的背景是,孔令博和他的创业团队所研发的数字化菜谱(俗称电子菜单)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风投、酒店、媒体负责人接连而至。“我们当时每天就是陪着来访的人谈合作,送走一拨又一拨。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兴奋啊!一家投资机构很愿意支持资金以赠送的形式把数字化菜谱(俗称电子菜单)给饭店。”谈及2008年七八月份的事情,孔令博说:“当时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产品会引起这么多的合作期望,真是被冲昏了头脑,但后来我们知道,那不是成功而只是成功的假象。”
2008年初,一次不愉快的点菜、付账经历,孔令博研发电子菜单的想法产生了。“当时觉得中国有这么多的饭店,我们的市场太大了。我们那时还提出要模仿比尔盖茨,让所有的饭店都用上电子菜单。后来被否定了,因为太无厘头了。”
据业内人士分析,传统的餐饮业信息化市场潜力在2300多亿元。奥琦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奥琦玮”)是中国第一家电子菜单的研发、设计公司。“电子菜单完全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这个是与世界同步的。”
孔令博介绍,仅从单一点菜功能来看,电子菜单可以提高餐饮业运营效率,省去服务员等待客人点菜的时间。这个菜单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菜的营养成分,所含热量等信息。甚至可以通过包间安装的电视观看一盘3000元的菜是如何诞生的。“电子菜单只是一个平台,它上面可以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但我们坚守的原则是满足饭店管理者、满足用餐者所需,并为之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为了把电子菜单设计好,孔令博和三个合作伙伴曾跑了北京862家餐厅。直到现在,奥琦玮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到北京的饭店里做服务员,从客户那里收集最有用的信息用以改进产品。
孔令博和三个合作伙伴的辛苦换来的是京城各大媒体的报道,第一代电子菜单产品顺利在北京大学艺苑饭店试用,随后,因为北京大学庞大的访客数量,这一全新的餐饮业服务产品很快就被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捕捉到。当时媒体的报道包括了中央二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这些报道信息,为孔令博的团队带来很多没有想过的合作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在电子菜单上做广告等想法。
就在日复一日的沟通合作、描绘未来、推杯换盏中,导师童缙从美国回来了。每次老师回来,孔令博都会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次老师的一盆凉水浇醒了我。”
童缙在IBM任职32年,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服务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IBM大学部高级顾问。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资本的态度更为谨慎。他关切的问题就是孔令博到底想做什么?是做产品还是玩资本?是做实的东西还是虚的?
如此简单的问题,孔令博当时却没有回答上来。他猛然间发现,有了资本也不能确定能够达成自己终极的创业目的,可能仅仅是会成为一个新的流行三五年的投资创富故事,而失去了自己团队当初期望的创业意义。
和童缙导师谈话之后,孔令博做了两件事:第一是终止和风投机构的融资意向协议;第二是召集合伙人“禅村会议”。
禅村会议,孔令博告诉大家就是开个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才能创办一家持续发展的公司。
创业是要挣钱而非花钱
“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这个问题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困扰着孔令博和他的三个合作伙伴。他说:“对于创业,我们四个人已经思考了10年,并为之从能力层面和资源层面作了积累,我们是在一次聚会中签下了一份协议。四个人每人出资8000元,正式开始创业。”,孔令博保存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当年四个人在一起“喝酒盟誓”的记忆承载。
2006年年底的一天,四个人凑在宿舍中一起喝酒聊天,几杯酒下肚,一致决定将谈论许久的创业话题付诸实践,每人拿出8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当时只是因为我们四个创始人都是学计算机的,并都有着三年左右在IT领域的从业经验,于是就决定要从事IT有关的方向,但那个时候,的确不知道先干什么,我们是典型的是先有了坚定的创业念头和团队,然后在实践中才摸索出了创业方向。
孔令博笑着说,媒体的报道多少会有一点演绎的成分,如果喝一顿酒就去创业那说明我们的创业仅仅是一种冲动。实际上,10年来大家都有创业的念头,但是到底要干什么,谁也说不清楚。酒精加上32000元钱催生了一个四无公司。“最初连我们都戏称自己是‘四无’公司——无方向、无项目、无固定办公场所、无资金,注册时验资的10万块也是向朋友借的。”
激情并实践着——或许是这些直接从学校出来的创业者的典型特征。
32000元钱是这样分配的。孔令博和三个合伙人一起租下北大一间地下室做办公场地,租金是七八千元。半年的各项开支大概要七八千元。孔令博四人可以运作的资本大概是一万五六千元。孔令博说:“这么点钱实际上什么也干不了,但是后来我们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创业是要挣钱的而不是计划着如何花钱。”孔令博和三个合作伙伴很快发现了商机。
做就从最难的做起
孔令博做成的第一笔业务是“倒买倒卖”。当时各个大学的老师讲课都开始使用投影仪放PPT讲义,非常需要具有鼠标功能的演示笔。“2006年六七月份应该说是大学老师用PPT上课的一个过渡期,用PPT好处自不必说,但因为需要在电脑前翻页也把老师固定在了讲台上。此时,我发现了演示笔。”
在发现需求后,孔令博从深圳订购了一批演示笔。孔令博开始向身边的高校老师们直接推销,但是,演示笔的第一个购买者并非是北大的老师。孔令博当时选择的是中国林业大学。“要做就先从不熟悉的客户做起,我当时想如果在别的大学能卖得好,那么在北大问题就不大了。如果卖得不好,北大还能算是我的一条后路。”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北京不少大学老师用的都是孔令博的产品。
由于自己研发生产的利润率高,孔令博和他的团队开始自己研发,产品委托厂商加工。但好景不长,其他的厂商发现演示笔市场后,也纷纷跟上,市场很快进入到激烈竞争的状态。
在随后的一年中,孔令博和团队又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数码相框技术方案、智能闹钟技术方案,研发并运营了创意文化衫网络平台……结果却都和演示笔一样,一开始市场反应很好,但其他厂商跟进后,就立即显出疲态。
“这也是盲目性最直接体现。”孔令博总结道,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市场的需求,觉得一项产品有利润就敢上,缺乏对市场和运营长远、系统的规划。“游击队不可能最终战胜正规军,除非你自己在打游击的过程中也变成正规军。不过在这一年中,我们还是略有盈余。”后来在研发电子菜单时,孔令博就吸取了教训,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研发才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创业者无畏
其实激情和盲目对创业者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盲目带来问题的同时,激情也能给创业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奥琦玮正式成立后,孔令博接下了一笔十几万的技术产品订单,可事实上,这个单子所涉及的技术和孔令博的团队所擅长的方向毫无关系,所有人都没有接触过项目所要求的技术。
“我当时只知道公司需要这笔收入。”于是,孔令博和团队接连熬了几个通宵,从头开始了解并初步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当初如果不是胆大,无知者无畏,我们肯定就放弃了。”
“很多人知道我们是学生背景创业后,都愿意帮助我们。”其实,学生背景带给孔令博不少好处。
一次,航天XX院对一个大项目的配套项目进行招标,在这一过程中,孔令博他们不厌其烦,不分昼夜地修改程序,对方案进行优化,招标方被孔令博和团队的积极态度所打动,最终将订单交给了孔令博。
但在即将签合同时,却出现了致命问题——在履行合同审查过程中,发现奥琦玮不具备承接项目的资质。“这个时候我真的傻了,压根儿没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因为项目的特殊性,孔令博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招标主管人却主动找到了他,主动提出项目还是由奥琦玮来完成,资质的问题由他们负责解决。
“后来这位招标主管告诉我,正是因为学生创业者的身份,觉得我们诚实可信,而且方案也非常出色,这才愿意帮我们一把。”
“背靠学校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得许多资源上的支持,这让我们创业的第一步走得很稳。”创业之初,孔令博租用北大校内地下室。每当工作上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孔令博很快就能从老师以及院系得到相关的帮助,“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偿的,这是一般创业者不具备的条件。”
月薪1500元
“行,就是它了。”
在摸索了一年多之后,孔令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电子菜单。 电子菜单不仅能帮助餐厅节省服务员人手,减轻菜单更换带来的成本压力,还能将餐厅的作业流程标准化,收集营业流水、顾客喜好、原材料消耗、服务质量反馈等重要信息。孔令博称,确立方向是“禅村会议”的最大成果。
会后,孔令博果断地停掉了公司其他项目的运营,全力投入研发以及市场运作的规划。“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低调地展开,把所有的事情都基本上想通了,再去做。”
也正因为想清楚了可能发生的问题,在电子菜单推出之后,立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想清楚并不意味着能回避新问题:由于员工增加了不少,孔令博不得不开始尝试通过绩效进行管理。“说实话,这样做很伤感情;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发现自己一天压根做不了几件事情;研发周期中公司停掉了所有的项目,没有任何的现金进账,完全处于一个净支出的状态,但却不能迟发员工工资,渠道代理商该如何建设并有效管理……”
“现在我每月只拿1500元的生活费”,那是因为四个人约好,只要公司的净利润没有达到500万,四个人的工资就是每个月1500元。
“心态和感受与最初创业时完全不一样了。”孔令博坦言如今自己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扮演好管理者这一全新的角色,这让自己多少有些压力。
北大情结
2010年春节前,孔令博召集大家开了一次总结会议。这次会议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传统的餐饮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子菜单,而是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这次会议,奥琦玮将“致力于高效数字化餐饮服务”定位调整为“提升餐饮业运营效率的服务专家”,并推出了“餐行健”这一服务品牌,旨在帮助“餐饮业,锐意前行,健康发展”
孔令博说,管理咨询、IT系统和高级人才服务是餐饮业的三大需求。我们的口号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提升”,我们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为目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服务专家”。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餐饮业的服务员。
“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成长过程。从创业开始的没有任何目标,到电子菜单,到做餐饮业的信息服务系统,一直到现在要做‘提升餐饮业运营效率的服务专家’。”
从北大地下室到北大科技园再到今天的北四环,孔令博和他的创业团队们准备再次搬家。奥琦玮已经在外地成立了功能化服务中心。“事情多了,需要增加员工。你也看到我们正在招聘,现在的场地就不够用了,但是我不想轻易离开四环。”孔令博说还不想离北大太远,北大给了他太多。直至今日,孔令博的老师还在为他和他的事业操心。
人物档案
孔令博,奥琦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工程学院;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嵌入式系统专业。研究生期间获“AMD”一等奖学金。曾任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北京大学校团委委员、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党委委员、团委书记,软件发展战略研究室秘书。曾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称号。
北京禅村,偌大的会议室显得异常寂静。
每个人都接到了孔令博的电话,但是他只说三个字:“到禅村。” 禅村是大家学生时代聚会的地方,创业的忙碌让大家逐渐淡忘了这个地方,孔令博急匆匆的一个电话究竟要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到底要干什么
“你创业到底想要什么?”
“让每一家饭店都使用上数字化菜谱!”
“就这样能够做到吗?”
“有人给我钱啊,免费赠送还做不到?”
“这样肯定做不到!”
这是孔令博和导师童缙的一次简单谈话,但是这次谈话的背景是,孔令博和他的创业团队所研发的数字化菜谱(俗称电子菜单)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风投、酒店、媒体负责人接连而至。“我们当时每天就是陪着来访的人谈合作,送走一拨又一拨。那个时候我们也是兴奋啊!一家投资机构很愿意支持资金以赠送的形式把数字化菜谱(俗称电子菜单)给饭店。”谈及2008年七八月份的事情,孔令博说:“当时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产品会引起这么多的合作期望,真是被冲昏了头脑,但后来我们知道,那不是成功而只是成功的假象。”
2008年初,一次不愉快的点菜、付账经历,孔令博研发电子菜单的想法产生了。“当时觉得中国有这么多的饭店,我们的市场太大了。我们那时还提出要模仿比尔盖茨,让所有的饭店都用上电子菜单。后来被否定了,因为太无厘头了。”
据业内人士分析,传统的餐饮业信息化市场潜力在2300多亿元。奥琦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奥琦玮”)是中国第一家电子菜单的研发、设计公司。“电子菜单完全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这个是与世界同步的。”
孔令博介绍,仅从单一点菜功能来看,电子菜单可以提高餐饮业运营效率,省去服务员等待客人点菜的时间。这个菜单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菜的营养成分,所含热量等信息。甚至可以通过包间安装的电视观看一盘3000元的菜是如何诞生的。“电子菜单只是一个平台,它上面可以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但我们坚守的原则是满足饭店管理者、满足用餐者所需,并为之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
为了把电子菜单设计好,孔令博和三个合作伙伴曾跑了北京862家餐厅。直到现在,奥琦玮研发部门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到北京的饭店里做服务员,从客户那里收集最有用的信息用以改进产品。
孔令博和三个合作伙伴的辛苦换来的是京城各大媒体的报道,第一代电子菜单产品顺利在北京大学艺苑饭店试用,随后,因为北京大学庞大的访客数量,这一全新的餐饮业服务产品很快就被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捕捉到。当时媒体的报道包括了中央二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这些报道信息,为孔令博的团队带来很多没有想过的合作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在电子菜单上做广告等想法。
就在日复一日的沟通合作、描绘未来、推杯换盏中,导师童缙从美国回来了。每次老师回来,孔令博都会第一时间向老师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这次老师的一盆凉水浇醒了我。”
童缙在IBM任职32年,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服务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IBM大学部高级顾问。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资本的态度更为谨慎。他关切的问题就是孔令博到底想做什么?是做产品还是玩资本?是做实的东西还是虚的?
如此简单的问题,孔令博当时却没有回答上来。他猛然间发现,有了资本也不能确定能够达成自己终极的创业目的,可能仅仅是会成为一个新的流行三五年的投资创富故事,而失去了自己团队当初期望的创业意义。
和童缙导师谈话之后,孔令博做了两件事:第一是终止和风投机构的融资意向协议;第二是召集合伙人“禅村会议”。
禅村会议,孔令博告诉大家就是开个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干什么?怎么干?才能创办一家持续发展的公司。
创业是要挣钱而非花钱
“我们到底要干什么?”这个问题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困扰着孔令博和他的三个合作伙伴。他说:“对于创业,我们四个人已经思考了10年,并为之从能力层面和资源层面作了积累,我们是在一次聚会中签下了一份协议。四个人每人出资8000元,正式开始创业。”,孔令博保存着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就是当年四个人在一起“喝酒盟誓”的记忆承载。
2006年年底的一天,四个人凑在宿舍中一起喝酒聊天,几杯酒下肚,一致决定将谈论许久的创业话题付诸实践,每人拿出8000元钱作为启动资金。“当时只是因为我们四个创始人都是学计算机的,并都有着三年左右在IT领域的从业经验,于是就决定要从事IT有关的方向,但那个时候,的确不知道先干什么,我们是典型的是先有了坚定的创业念头和团队,然后在实践中才摸索出了创业方向。
孔令博笑着说,媒体的报道多少会有一点演绎的成分,如果喝一顿酒就去创业那说明我们的创业仅仅是一种冲动。实际上,10年来大家都有创业的念头,但是到底要干什么,谁也说不清楚。酒精加上32000元钱催生了一个四无公司。“最初连我们都戏称自己是‘四无’公司——无方向、无项目、无固定办公场所、无资金,注册时验资的10万块也是向朋友借的。”
激情并实践着——或许是这些直接从学校出来的创业者的典型特征。
32000元钱是这样分配的。孔令博和三个合伙人一起租下北大一间地下室做办公场地,租金是七八千元。半年的各项开支大概要七八千元。孔令博四人可以运作的资本大概是一万五六千元。孔令博说:“这么点钱实际上什么也干不了,但是后来我们明确了一点,那就是创业是要挣钱的而不是计划着如何花钱。”孔令博和三个合作伙伴很快发现了商机。
做就从最难的做起
孔令博做成的第一笔业务是“倒买倒卖”。当时各个大学的老师讲课都开始使用投影仪放PPT讲义,非常需要具有鼠标功能的演示笔。“2006年六七月份应该说是大学老师用PPT上课的一个过渡期,用PPT好处自不必说,但因为需要在电脑前翻页也把老师固定在了讲台上。此时,我发现了演示笔。”
在发现需求后,孔令博从深圳订购了一批演示笔。孔令博开始向身边的高校老师们直接推销,但是,演示笔的第一个购买者并非是北大的老师。孔令博当时选择的是中国林业大学。“要做就先从不熟悉的客户做起,我当时想如果在别的大学能卖得好,那么在北大问题就不大了。如果卖得不好,北大还能算是我的一条后路。”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北京不少大学老师用的都是孔令博的产品。
由于自己研发生产的利润率高,孔令博和他的团队开始自己研发,产品委托厂商加工。但好景不长,其他的厂商发现演示笔市场后,也纷纷跟上,市场很快进入到激烈竞争的状态。
在随后的一年中,孔令博和团队又开发出许多新产品:数码相框技术方案、智能闹钟技术方案,研发并运营了创意文化衫网络平台……结果却都和演示笔一样,一开始市场反应很好,但其他厂商跟进后,就立即显出疲态。
“这也是盲目性最直接体现。”孔令博总结道,其实我们只是看到了市场的需求,觉得一项产品有利润就敢上,缺乏对市场和运营长远、系统的规划。“游击队不可能最终战胜正规军,除非你自己在打游击的过程中也变成正规军。不过在这一年中,我们还是略有盈余。”后来在研发电子菜单时,孔令博就吸取了教训,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和研发才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
创业者无畏
其实激情和盲目对创业者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盲目带来问题的同时,激情也能给创业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奥琦玮正式成立后,孔令博接下了一笔十几万的技术产品订单,可事实上,这个单子所涉及的技术和孔令博的团队所擅长的方向毫无关系,所有人都没有接触过项目所要求的技术。
“我当时只知道公司需要这笔收入。”于是,孔令博和团队接连熬了几个通宵,从头开始了解并初步掌握了相关的技术,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当初如果不是胆大,无知者无畏,我们肯定就放弃了。”
“很多人知道我们是学生背景创业后,都愿意帮助我们。”其实,学生背景带给孔令博不少好处。
一次,航天XX院对一个大项目的配套项目进行招标,在这一过程中,孔令博他们不厌其烦,不分昼夜地修改程序,对方案进行优化,招标方被孔令博和团队的积极态度所打动,最终将订单交给了孔令博。
但在即将签合同时,却出现了致命问题——在履行合同审查过程中,发现奥琦玮不具备承接项目的资质。“这个时候我真的傻了,压根儿没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因为项目的特殊性,孔令博已经做好了“撤退”的准备,招标主管人却主动找到了他,主动提出项目还是由奥琦玮来完成,资质的问题由他们负责解决。
“后来这位招标主管告诉我,正是因为学生创业者的身份,觉得我们诚实可信,而且方案也非常出色,这才愿意帮我们一把。”
“背靠学校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得许多资源上的支持,这让我们创业的第一步走得很稳。”创业之初,孔令博租用北大校内地下室。每当工作上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孔令博很快就能从老师以及院系得到相关的帮助,“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偿的,这是一般创业者不具备的条件。”
月薪1500元
“行,就是它了。”
在摸索了一年多之后,孔令博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电子菜单。 电子菜单不仅能帮助餐厅节省服务员人手,减轻菜单更换带来的成本压力,还能将餐厅的作业流程标准化,收集营业流水、顾客喜好、原材料消耗、服务质量反馈等重要信息。孔令博称,确立方向是“禅村会议”的最大成果。
会后,孔令博果断地停掉了公司其他项目的运营,全力投入研发以及市场运作的规划。“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低调地展开,把所有的事情都基本上想通了,再去做。”
也正因为想清楚了可能发生的问题,在电子菜单推出之后,立即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想清楚并不意味着能回避新问题:由于员工增加了不少,孔令博不得不开始尝试通过绩效进行管理。“说实话,这样做很伤感情;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发现自己一天压根做不了几件事情;研发周期中公司停掉了所有的项目,没有任何的现金进账,完全处于一个净支出的状态,但却不能迟发员工工资,渠道代理商该如何建设并有效管理……”
“现在我每月只拿1500元的生活费”,那是因为四个人约好,只要公司的净利润没有达到500万,四个人的工资就是每个月1500元。
“心态和感受与最初创业时完全不一样了。”孔令博坦言如今自己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扮演好管理者这一全新的角色,这让自己多少有些压力。
北大情结
2010年春节前,孔令博召集大家开了一次总结会议。这次会议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传统的餐饮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子菜单,而是一套整体解决方案。
这次会议,奥琦玮将“致力于高效数字化餐饮服务”定位调整为“提升餐饮业运营效率的服务专家”,并推出了“餐行健”这一服务品牌,旨在帮助“餐饮业,锐意前行,健康发展”
孔令博说,管理咨询、IT系统和高级人才服务是餐饮业的三大需求。我们的口号中,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提升”,我们以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为目的。另一个关键词就是“服务专家”。我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餐饮业的服务员。
“这就是我们公司的成长过程。从创业开始的没有任何目标,到电子菜单,到做餐饮业的信息服务系统,一直到现在要做‘提升餐饮业运营效率的服务专家’。”
从北大地下室到北大科技园再到今天的北四环,孔令博和他的创业团队们准备再次搬家。奥琦玮已经在外地成立了功能化服务中心。“事情多了,需要增加员工。你也看到我们正在招聘,现在的场地就不够用了,但是我不想轻易离开四环。”孔令博说还不想离北大太远,北大给了他太多。直至今日,孔令博的老师还在为他和他的事业操心。
人物档案
孔令博,奥琦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2001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工程学院;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嵌入式系统专业。研究生期间获“AMD”一等奖学金。曾任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北京大学校团委委员、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党委委员、团委书记,软件发展战略研究室秘书。曾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