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PP模式的性质存疑及进路探析——基于程序治理的思维

来源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模式在我国成为常议常新的热点,成果与问题相伴而生。各界纷纷著述释明其缘由,但都未触其性质界定之根源。法学界通说将PPP模式定性为行政合同。然而我国强职权主义的法治模式借位行政权力扩张的风险,致使PPP模式在实践中功能发生异化,突出表现在参与前的公权主体与私权主体积极性的双重挫伤、参与中公私职权串位以及参与后规避风险的保障与救济机制缺失等问题。应当在程序治理思维,质疑通说并阐释新解基础上,以民事合同为本质的双重属性说指导,以风险事件发生为法律适用界分,调整我国PPP模式的解困路径,以推动我国PPP模式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我科在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山西金晶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一例银屑病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时,发现银屑病缓解,遂于1998.3~1999.3.对50例寻常型银屑病进行试验性治疗,结果如下:
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信息具有了巨大的价值,其被采集已成为常态,面临着被泄露的风险。在个人信息立法中,应把个人信息的人格利益放在首位,财产权次之。克服现行法律的弊端,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