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主要是因为陶瓷艺术作品自身具备的“工有巧”和“材有美”等特点,这同时也是陶瓷材料的物质转换形式,是陶瓷艺术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陶瓷材料自身具有一定的理性美,而在创作过程中,其就体现出了陶瓷艺术美,这主要是陶瓷创作家思想的呈现与升华。陶瓷艺术外在形式美与内在理性美的结合,整个过程也属于是陶瓷创作家思维模式的交流。
关键词:陶瓷;艺术;理性美;艺术美;转变
陶瓷艺术自身的特征非常明显,从艺术的心态来看,它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与工艺性的结合。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样的特征可以认为是陶瓷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原则来让陶瓷材料进行转换,从而实现陶瓷艺术作品,当然在转换的过程中,其材料的选择、造型设计、装饰、烧制等方面也都能够实现。陶瓷艺术品不管是创新还是升华,其都离不开陶瓷材料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陶瓷创作其实就是艺术创作和工艺性两个方面。
一、陶瓷艺术品创作概述
陶瓷艺术品的创作也可以认为是陶瓷材料的物质形式转换,同时也是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陶瓷艺术创作是陶瓷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体现,即陶瓷艺术自身寻求的外在形式美,但还是需要得到陶瓷材料来作为支撑,即利用这些元素来提升陶瓷艺术自身的工艺性,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陶艺作品[1]。大部分陶瓷艺术家都对陶瓷创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即利用陶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不管如何近创作,其都不可能离开陶艺自身的理性美,这也会直接影响到陶艺作品最终的美感。
而“工有巧”和“材有美”则体现在工艺技巧和陶瓷作品的材料上,这同时也是进行陶艺创作的标准。通过对陶艺的创作历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美感是完全不相同的,即彩陶时期的工艺美主要表现在朴实的色彩造型上,主要是由彩绘材料中所含的猛化物和氧化铁来决定的。例如:彩绘艺术作品中的红色装饰色彩,其是赤铁矿颜料,而黑色的装饰色彩则是猛化物颜料,这些装饰材料都是进行创作的前提,而后来的陶瓷艺术也没有离开色彩创作。
二、“工有美”的含义
“工有美”是指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创作者一定要保证陶瓷工艺的技术要符合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工有美”这一目标。例如:在创作青花瓷陶艺作品时,首先必须要具备创作青花瓷的物质基础,然后采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展开,在工艺技术里应该包含有绘画手法与技法,只有把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想保证陶艺作品的外观,其就必须要得到陶瓷材料工艺和制作技巧来作为基础,这样可以提升整体的工艺水平,从而达到创作目的。
三、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当代陶艺创作非常重视材料与工艺的结合,而材料的选择和技巧的运用都属于对传统陶艺的提升,这不但是陶艺自身的理性表达,同时也是陶艺物质技术的基础。我国陶艺创作家把整个创作过程理解成为物质材料的控制与制作工艺的研发,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想结合到陶瓷工艺创作中,从而形成陶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物资形态的变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美向艺术美转变。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陶瓷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常常受到新思想、新工艺等方面的约束,特别是新型创作材料的出现,这会直接影响到陶艺自身的发展方向[2]。例如:在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陶艺创作者都加入到了资源保护当中,即从陶艺创作材料的角度入手,然后在作品中表达出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理念。所以,在现代进行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并不缺少对理性美的认识与表达,但要在理性美的影响下让陶瓷物资材料的形态发生改变。
四、陶瓷艺术的内在理性美与外在的形式美
陶瓷艺术的理性美与形式美属于创作者行为与思想的结合,是理性与物质之间的互换,而在古代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陶瓷艺术的理性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形式。宋代的朱熹在孔子的“内容与形式”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把它发展到本质与主体层面上,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理性美與艺术美都属于审美原则,特别是在艺术的表达上,这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中国的水墨画讲究笔墨纸砚的布局与效果,特别是墨纸砚,但从材料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创作形式的固化,因为只有把材料和创作结合到一起,其才能更好的实现艺术创作[3]。当代陶艺创作具体的艺术表达都体现在创作者对整个过程的主观体验上,所以,从陶艺创作的整个过程来看,这其实是对陶瓷材料的综合控制,然后分析陶艺的物质形态改变方式,实现创作者从客观到主观的控制与参考,最后完成陶瓷艺术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
五、结论
综上所述,陶艺创作其实就是内在理性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这也是为了满足陶艺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不得不考虑的两个部分,两者缺少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美观。所以,在实际的陶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但要重视理性美,又要呈现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表达,从而实现陶艺创作的艺术美。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成功的陶艺创作,其是建立在创作者审美思想上的,即把自己的创作思想结合到材料中,实现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璐.文学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谈文学审美趋向完形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156-167.
[2]张芮宁.异国学子的海外生活——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留学经历[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306-308.
[3]鹿清霞.现代短篇小说研究的新探索——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117-119.
作者简介:林文海(1975—),男,本科,国家一级技师,所长兼艺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陶瓷艺术。
关键词:陶瓷;艺术;理性美;艺术美;转变
陶瓷艺术自身的特征非常明显,从艺术的心态来看,它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与工艺性的结合。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样的特征可以认为是陶瓷创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原则来让陶瓷材料进行转换,从而实现陶瓷艺术作品,当然在转换的过程中,其材料的选择、造型设计、装饰、烧制等方面也都能够实现。陶瓷艺术品不管是创新还是升华,其都离不开陶瓷材料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认为,陶瓷创作其实就是艺术创作和工艺性两个方面。
一、陶瓷艺术品创作概述
陶瓷艺术品的创作也可以认为是陶瓷材料的物质形式转换,同时也是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陶瓷艺术创作是陶瓷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体现,即陶瓷艺术自身寻求的外在形式美,但还是需要得到陶瓷材料来作为支撑,即利用这些元素来提升陶瓷艺术自身的工艺性,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陶艺作品[1]。大部分陶瓷艺术家都对陶瓷创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即利用陶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不管如何近创作,其都不可能离开陶艺自身的理性美,这也会直接影响到陶艺作品最终的美感。
而“工有巧”和“材有美”则体现在工艺技巧和陶瓷作品的材料上,这同时也是进行陶艺创作的标准。通过对陶艺的创作历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不同时期所呈现出来美感是完全不相同的,即彩陶时期的工艺美主要表现在朴实的色彩造型上,主要是由彩绘材料中所含的猛化物和氧化铁来决定的。例如:彩绘艺术作品中的红色装饰色彩,其是赤铁矿颜料,而黑色的装饰色彩则是猛化物颜料,这些装饰材料都是进行创作的前提,而后来的陶瓷艺术也没有离开色彩创作。
二、“工有美”的含义
“工有美”是指在进行陶艺创作时,创作者一定要保证陶瓷工艺的技术要符合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工有美”这一目标。例如:在创作青花瓷陶艺作品时,首先必须要具备创作青花瓷的物质基础,然后采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展开,在工艺技术里应该包含有绘画手法与技法,只有把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想保证陶艺作品的外观,其就必须要得到陶瓷材料工艺和制作技巧来作为基础,这样可以提升整体的工艺水平,从而达到创作目的。
三、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当代陶艺创作非常重视材料与工艺的结合,而材料的选择和技巧的运用都属于对传统陶艺的提升,这不但是陶艺自身的理性表达,同时也是陶艺物质技术的基础。我国陶艺创作家把整个创作过程理解成为物质材料的控制与制作工艺的研发,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思想结合到陶瓷工艺创作中,从而形成陶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物资形态的变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性美向艺术美转变。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陶瓷艺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常常受到新思想、新工艺等方面的约束,特别是新型创作材料的出现,这会直接影响到陶艺自身的发展方向[2]。例如:在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陶艺创作者都加入到了资源保护当中,即从陶艺创作材料的角度入手,然后在作品中表达出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理念。所以,在现代进行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并不缺少对理性美的认识与表达,但要在理性美的影响下让陶瓷物资材料的形态发生改变。
四、陶瓷艺术的内在理性美与外在的形式美
陶瓷艺术的理性美与形式美属于创作者行为与思想的结合,是理性与物质之间的互换,而在古代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陶瓷艺术的理性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形式。宋代的朱熹在孔子的“内容与形式”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把它发展到本质与主体层面上,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理性美與艺术美都属于审美原则,特别是在艺术的表达上,这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中国的水墨画讲究笔墨纸砚的布局与效果,特别是墨纸砚,但从材料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创作形式的固化,因为只有把材料和创作结合到一起,其才能更好的实现艺术创作[3]。当代陶艺创作具体的艺术表达都体现在创作者对整个过程的主观体验上,所以,从陶艺创作的整个过程来看,这其实是对陶瓷材料的综合控制,然后分析陶艺的物质形态改变方式,实现创作者从客观到主观的控制与参考,最后完成陶瓷艺术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
五、结论
综上所述,陶艺创作其实就是内在理性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这也是为了满足陶艺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不得不考虑的两个部分,两者缺少一项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美观。所以,在实际的陶艺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但要重视理性美,又要呈现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表达,从而实现陶艺创作的艺术美。可以这样认为,一个成功的陶艺创作,其是建立在创作者审美思想上的,即把自己的创作思想结合到材料中,实现从理性美到艺术美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璐.文学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谈文学审美趋向完形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156-167.
[2]张芮宁.异国学子的海外生活——比较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留学经历[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306-308.
[3]鹿清霞.现代短篇小说研究的新探索——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4):117-119.
作者简介:林文海(1975—),男,本科,国家一级技师,所长兼艺术总监,主要研究方向: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