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上的应用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u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物课程由于不是考试的主科目,在很多同学中认为可学可不学,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生物课程产生兴趣,是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先联系的,在情境没接的推动下,只管生动的形象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如果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生物教学做到有机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技术 生物教学 整合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断提升,教育技术的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对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速度,提升教学的效率,提高信息的增值率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欢迎。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应用现代技术,使两者得到有机的融合也是生物教学的趋向。本文试图探讨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通过优化组合教学媒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这些教学活动凸显出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的优势。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而一般的中学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但我们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侵染细菌的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生物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使学生很难理解,应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既显得枯燥,又起不到教学效果。而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例如,教材中关于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的知识,本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但就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叙述,就显得抽象又平淡无奇,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其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如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细胞的全能性等就更难理解和掌握。但如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克隆的整个过程,在短时间内把一个重组细胞培育成一个活生生的羊,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把静止变动态,把抽象变直观,既使学生容易理解,又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三)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受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生物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成为了教学的难点,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初中生物教材中第八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课中,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小肠结构特点,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等几个方面是本课的难点,单纯的依靠教师进行口头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动态画面展示人体的消化过程,就会使学生用直观的感受对整个过程有个形象的理解,进而教师在通过讲解,就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果。
  (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生物教学一般都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网络环境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多向互动的,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源,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方式。这种新型的、比较民主的教育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和促进其创新精神、信息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的运用
  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素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教师对素材的收集相对容易,但并不是素材多多益善, 必须有所选择。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 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使用多媒体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协助完成教学目标, 而对非重点、难点部分就没有必要必须使用课件。因此, 素材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 必须做到展示的知识内容与教材相适应, 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结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素材
  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但过多会使得课堂教学目标变得不明确, 利用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则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电教媒体虽有加快教学节奏, 加大教学力度, 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 使用一定要适时适度, 在一堂课内频繁滥用, 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例如在北师大版生物教材中第12章第1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一课的教学中, 只在“条件反射的建立”上放录相带, 让学生真正理解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就足够了。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地选用多媒体
  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的多媒体技术也应有所不同,例如新课和实验课,复习课由于教学内容差异较大,就应该适当的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1.新授课的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新授课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目的在于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恰当选用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
  2.实验课
  实验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如用录相带示范基本操作要领, 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功能键进行处理, 用投影片分析实验原理等, 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
  3.单元复习课
  一单元的内容较多, 可用投影浓缩单元教学内容, 建立系统科学的认知体系, 突出重点、难点。在单元复习的过程中,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教师作为指导者要组织好讨论的主题,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 一起讨论和交流, 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 这样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四)优化组合教学媒体
  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的形象的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对血液循环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血液循环这个微观的生理过程用Flash动画的方式,以静态,动态,连续的动画展示出来,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当然,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教育技术要与常规的媒体、情境教学做到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课程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它的阶段性,逐渐尝试,切不可因为利用教育手段而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把两者充分的融合,才能更好的促进生物教学,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芙蓉.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 2011,(4)
  [2]曹京涛.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计划中最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出发,提出了基于三条主要战线上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论点:一是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导师教授对学生创新思维搭建的重要性;三是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技能提高的重要作用。
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是并行计算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针对LS MPP嵌入式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提出了一个数据并行C语言编译系统的实现方案,并对其中的代码分离、数据分布、节点
作者根据对各种集成方法的分析,提出基于工作流实现系统集成的新方法:在工作流系统的管理下,用户通过远程登录工具和模拟键盘录入,实现OA平台和ERP平台之间的简单切换.本文介
【摘 要】新课改下教学观念、模式、方法的变革,现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以及结合我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做以下总结,与同仁共同勉力。面向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生物教学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包括激发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实验为基础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基于合作学习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基于情感因素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 生物教学 模式  一、激发学生质疑的教学模式
致力于提供完整的继电保护测试方案——访北京博电新力电力系统保护与测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向前先生!本刊记者@李海军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Committe
电工仪表强势出击国际市场!本刊记者@肖吉德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Electrical instrumentation strong attack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rres
期刊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不断推进,网络舆情管控的实行难度逐渐增加,对网络安全管理造成一定影响。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在现实事件的刺激引发之下,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个人观点、感情的表达以及个人行为倾向的传递。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科学管控,有利于实现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以及民众思想及建议的有效获取。本文简要介绍了信息化背景之下的网络安全与舆情的概念,从而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安全和舆情的管控的有效策略。
打造智能配电的专家——访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永胜先生!本刊记者@李海军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Create intelligent distribution exp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