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的异“心”异“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u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文言文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甚至畏怯。如何在“言”与“文”有机融合的前提下,走进文本,明确文言文的文体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论界,散文一般分为三大常规类型: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某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抒情散文一般“作者的诗情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物之中,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往往形成诗一般的意境,或者借物借景,直接让主观诗情从文字中涌流出来”。议论散文它“由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所感兴,围绕着某种诗意感受,放開笔墨,纵横议论,形成融情于理、情理交融的境;或者采取形象化的手法,即借助于可感触的人、事、景、物的叙写来议论,这一类散文以议论为主,仍然结为主观的抒情”。可见,抒情散文与议论散文都注重诗意,诗意如何营造,这就需要借助美景。《岳阳楼记》作为一篇融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散文,对于它的教学必须重视“景”,也始于“景”。
  一、走进文本,赏美景
  至于散文中的“景”要教什么,这就需要“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有的是内容上的人文价值,那么教学内容侧重于精神思想;有的是形式上的表达价值,那么教学内容侧重表达智慧;有的仅仅是材料中的蕴含价值,那么教学内容侧重于积累借鉴。”结合统编教材单元编排目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在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就此看,《岳阳楼记》教学内容应侧重于精神思想,在欣赏美景中,感受作者的精神思想。本文的美景主要是“洞庭一湖”、洞庭风雨图和洞庭春景图。借助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欣赏景观,明确不同景观的特点。“洞庭一湖”的特点气势非凡,宽阔无边,变幻多样;洞庭风雨图则萧条阴冷、凄凉悲怆;洞庭春景图则春光明媚,生气勃勃。同时,再进一步比较景观的异同点。在形式上,第一幅景观只有景,而后两幅景观中有景也有人,“商旅不行”“渔歌互答”,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自然明确描写“洞庭一湖”是为了营造宏大非凡的气势,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而后两者有景有人,是紧承上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同时与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鲜明的对比。至于对比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可以再追问下一个问题,“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能不能互换位置,显然不能,首先渲染的已经截然不同,互换后不符,其次学生可明白萧条阴冷的洞庭风雨图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凉心境,晴朗明媚的洞庭春景图触发了迁客骚人喜悦的心境,这也就自然过渡到写景句后的抒情句的意义。最后追问一个问题——给后两幅图景写一句评论(可参考改动最后一节的一句话)——归纳作者描绘后两幅图景的目的——“以物喜,以己悲”。
  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古代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文学性, 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从语言的锤炼角度,《岳阳楼记》景观的教学实现走进文本,共赏美景,发现美景异同点,又透过美景,给予“支架”(改动最后一节中的一句话,来评论作者描绘阴晴洞庭湖美景的原因),在层层追问教学下,抽丝剥茧,教师带领学生初略了美景背后的用意,这也契合《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做出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透过美景,看异心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换言之,世界不是由单一的物组成的,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而要理清文本中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妨采用鱼骨分析法,达到提要钩玄的目的。
  鱼骨分析法,又名因果分析法,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它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展出来的,故又名石川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鱼骨图的鱼头和鱼尾总是有所呼应的,其余的由鱼骨组成,鱼骨为特性要素。
  根据鱼骨图,为了探究作者“异心”,教师可以把“异”放在①,“心”放在⑨。明确这两处后,教师就可以发问,谁与谁是异心,那么②是古仁人,③是迁客骚人。继续追问,“异”在何处,那么进一步明确,第一,前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④,后者“以物喜,以己悲” 也就是⑤,第二,前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⑥,后者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⑦。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白,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相比,具有怎样不同的“心”,学生即明白古仁人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就指向了鱼尾⑨。从这个鱼骨图中,自然而然地,学生就明白这篇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散文是作家的心灵写诗,也是心灵写实。作家往往从内心主体体验出发,拨开纷纷扰扰的生活表象,通过观察人生、描摹世态,对于人的存在、人的心灵世界进行探寻和追问,直面灵魂的悸动、精神的痛楚。真挚、纯洁、深邃、博大、慈爱、忧郁、思辨、挣扎、对抗、战栗、煎熬、疼痛……毫发毕现。散文贵在有“我”,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散文的背景,要知道作家的身世、性情、嗜好、思想、信仰、命运等。”这就是“知人论世”。不仅要知人论世,而且在教学恰当处知人论世更是十分重要,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初中语文教研员陈菊飞老师曾说:“应该在学生对文本的思想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才可以借此拓展,或出示背景资料、人物生平,或出示作者其它作品,或将同时代相关作品等加以佐证。千万不要在学生文本学习尚未深入之前,就急于抛出预先准备的材料。否则,就很容易使学生认为,阅读作品,只需要简单地根据作者的身份或个性特点贴个标签而已。”此时,出示作者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友滕子京虽才华出众却豪迈自负,为权贵所妒忌,在庆历四年被贬到岳州。范仲淹熟知他的性格,几次想劝慰开导他,苦于没有机会。第二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写信请范仲淹作记。于是,同样处于人生低谷的范仲淹写下了这样一名篇。结合这一背景资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微斯人,吾谁与归?”背后的丰富情感。其实,这是文章不仅是写古仁人的胸襟与抱负,更是书写范仲淹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是对好友的宽慰,鼓励劝勉好友志存高远。简而言之,这“异心”是明志劝达。   三、把握异心,悟异情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学生思想活动的边界。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披文入情,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字面义,更要品味文本的字中义,字外义,破解文本的文字“密码”,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碰撞,并最终形成对文本的理解。王荣生教授《阅读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指出:“古代散文(文言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章法考究上体悟异情。这一点,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为什么作者要先描写洞庭湖的景观,而不直接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开始。2.作者为什么是描写洞庭湖水来写情,而不写山,或山水。这两个问题看似“刁钻”,但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深度与广度却非常重要与关键。
  首先,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观,开篇营造宏大壮阔的气氛,暗示自己不凡的胸襟与气魄。同时与迁客骚人的患得患失的狭隘目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为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做铺垫,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志趣。
  意与法构成了山水艺术的两个重要主体。意产生于作者对自然界的观察、体味和领悟,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给书画家启迪。其实,它们同样也给文学家以启迪。《论语》记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樂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山是沉稳的、厚重的,就如利奥波德所言“像山一样思考”,而水是文静的、通达的,也如梭罗“神的一滴”。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也描绘到山之景“衔远山”,但为什么还是借助洞庭湖水明志呢,这也暗示了范仲淹的心思了,以澄澈深邃之水书写自己通达蕴藉之思。浩渺的洞庭湖水,宽广无边,气势伟岸,暗示作者和古仁人一样,有着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也是作者劝慰好友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且洞庭湖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迁客骚人面对萧条阴冷的阴雨天气时,“感极而悲者矣”,面对晴朗明媚春光时,“其喜洋洋者矣”,但唯有洞庭湖从容吞吐万物,也唯有古仁人(含作者和滕子京)如水一般化解喜悲之感。这柔情似水的背后是作者的家国担当、责任意识。
  《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古仁人“或异二者之为”,把握了“异”,也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钥匙,始于景,建于心,终于情。
  参考文献:
  [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6.19.19.
  [2]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山东:青岛汉阳大学出版社,2001:142.
  [3]方遒.散文学综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9.
  [4]王开东.我行我素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34,130.
  [5]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4:17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其他文献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而传统的如“鸡零狗碎”式的提问,不便于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不能对问题有提纲挈领的认识,学生思维缺乏连贯性、整体性。而“步步为营”式的提问,又可能牵引着学生向标准靠拢,学生被动学习,创造性思维受桎梏,积极性受限制,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主问题教学模式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方面设计问题。问题具综合性,少而精,但涵盖面广,能精练教学过程,
文言文作为古人交流的一种语言,经历时间变迁,朝代变更,流传至今,只能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于教材及古书之中。教材中选编的大量文言文都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只有在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才能更好了解古文文化,学习古文知识,继承传统美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阶段是开始接触浅易文言文的阶段。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的选编优劣、质量高低就显得极其重要,并直接影响到文言文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中收录了《静女》篇,该诗歌脍炙人口,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为角度,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约会。  全诗共三章,“教学参考书”提示:第一章重在写场景,交代事件,描写现实;第二章第三章重在写心理,回忆过去的场景。  按照这样的理解,这次约会应该是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第三次约会。主人公(第一人称我)带来了青年女子(静女)赠给他的两种礼物:“彤管”和“荑”(茅草芽)。在恋人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可庄子却认为他“犹有未树也”。也就是说,以庄子“逍遥游”的标准来比量,宋荣子还是未能超然物外,自立于逍遥无为的最高境
[评议论文] 倪文锦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 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一篇文章中要作惊人之语,“见他人之未见”固然可行,但难之又难;最常见的则是“见他人之所见”却能“语他人之未语”——通过独特精妙、耐人寻味的遣词造句,容纳更多的有效甚至非常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不时有“?……!”,即“生疑——思考——共鸣”的思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未能深刻领悟的美或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文中寻找“非常态”(与通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