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关于诗歌风格的分类及描述,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启示有:一是注重诗歌风格的欣赏教学;二是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注重语言理解与情感体悟相结合;三是教师教学语言理性阐释与形象表达相结合;四是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古诗词审美图式。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二十四诗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论文献,对后世诗学乃至文学创作和评论均有重要的影响。“品”乃评价、品读之义,《二十四诗品》其实是对唐代诗歌的品评,更主要的是对其风格的品评。品评的过程也就是诗歌鉴赏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如何欣赏古诗?我们或许可以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受到一些启发。就笔者看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注重诗歌风格的把握
人有不同性格气质,不同诗人本身所处时代和地域、人文风貌乃至其个人经历,往往在其诗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历代诗论中,大凡谈诗必谈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曹丕《典论·论文》、钟嵘《诗品》、陆机《文赋》等,无一不对诗歌的风格问题有所讨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更为其极,直接以二十四种风格成书。许多文论家都认为,一个诗人或作家成熟的标志就是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由此可见,风格之于作品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教什么为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带领学生欣赏一首首诗词,不如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审美的能力。司空图提出“文以气为主”,所以理解诗歌从风格入手,从诗人的性格气质着眼,就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诗歌特点、理解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在实际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对风格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诗作,以供体味。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着,白居易的诗悲慨,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岑参的边塞诗劲健,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等等。又如柔美风格,有的表现为纤秾,有的表现为绮丽,有的则表现为典雅。对这些不同风格詩作的把握,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辨析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与体悟诗人情感相结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风格的描述中,语言上既有理性的阐述,也有感性的呈现,这为我们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启示。那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具体到教学就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角度理性理解诗意,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体会诗作中蕴藏的思想情感,既识理性的语言之美,又沾感性的思想之光,两者相互融合。
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不仅具有语言之美、韵律之美,且有意境之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及流水对,让文章在起承转合间气韵无穷。然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没有止步于语言之美、韵律之美,而是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真可谓文理兼得,相得益彰!
再如李白诗,其诗句大都是“喷薄而出”,乃神来之笔,但不同的诗也道出了诗人不同的人生感慨。“奉召入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露了诗人的志得意满。然至赐金还乡后所作的《行路难》,李白一改“一饮三百杯”的豪气,而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显示了其内心的苦闷抑郁,而至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作者挣脱苦闷执着于追求、坚持理想的积极乐观精神展露无遗。这种处困境而依然不坠青云之志的品质,更凸显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果学生在鉴赏时都能充分体察到诗歌中蕴藏着的故事与情感,知人论世,我们一定会感知到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诗、赏诗的兴趣。
三、教师教学语言注重理性阐释与形象表达的结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关于风格的描述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其中关于“雄浑”的描述:“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意思是雄浑的风格境界是这样一种感觉:包罗万物,立于天地之间,就像渺渺长空中的团团飞云,又像浩浩荡荡吹动着的大风。一个理论化的术语,因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而让人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也不妨在教学语言上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既有理性的讲述性的鉴赏分析,又有形象化的诗意表达。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引领学生分析这首词所描绘的景和所表达的情,词人用淡酒、秋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惨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后孤苦无依的情状。至于词人为何会选择这些意象呢?我又对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作了讲述。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是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此外,教师要用诗化的语言创设一种诗意的语境,并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精准、凝练、诗意,正如汪曾祺所说:“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语境呢?
四、引导学生建立审美图式
图式是指主体受外界信息刺激形成的一种心理境像,即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因而主体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基于自己的心理审美图式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要让学生对诗歌有正确的理解和鉴赏,就应当注重其审美图式的形成。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图式的建构培养呢?恐怕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多引导学生接触古诗词,多了解方法,多体味不同风格类型诗词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一种古诗词审美图式。这种图式一旦形成,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可以说也就形成了。
综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关于诗词风格的分类以及阐述的内容和方法,都能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产生有益的启发。本文限于篇幅,笔者结合自己的感悟,仅就以上四点谈谈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二十四诗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论文献,对后世诗学乃至文学创作和评论均有重要的影响。“品”乃评价、品读之义,《二十四诗品》其实是对唐代诗歌的品评,更主要的是对其风格的品评。品评的过程也就是诗歌鉴赏的过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如何欣赏古诗?我们或许可以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受到一些启发。就笔者看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注重诗歌风格的把握
人有不同性格气质,不同诗人本身所处时代和地域、人文风貌乃至其个人经历,往往在其诗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历代诗论中,大凡谈诗必谈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曹丕《典论·论文》、钟嵘《诗品》、陆机《文赋》等,无一不对诗歌的风格问题有所讨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更为其极,直接以二十四种风格成书。许多文论家都认为,一个诗人或作家成熟的标志就是作品有了自己的风格。由此可见,风格之于作品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教什么为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带领学生欣赏一首首诗词,不如培养学生诗歌鉴赏和审美的能力。司空图提出“文以气为主”,所以理解诗歌从风格入手,从诗人的性格气质着眼,就可以更有效地把握诗歌特点、理解作者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在实际教学中,为提升学生对风格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诗作,以供体味。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着,白居易的诗悲慨,孟浩然的诗清淡自然,岑参的边塞诗劲健,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等等。又如柔美风格,有的表现为纤秾,有的表现为绮丽,有的则表现为典雅。对这些不同风格詩作的把握,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辨析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与体悟诗人情感相结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风格的描述中,语言上既有理性的阐述,也有感性的呈现,这为我们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启示。那就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具体到教学就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角度理性理解诗意,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体会诗作中蕴藏的思想情感,既识理性的语言之美,又沾感性的思想之光,两者相互融合。
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该诗不仅具有语言之美、韵律之美,且有意境之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及流水对,让文章在起承转合间气韵无穷。然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没有止步于语言之美、韵律之美,而是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真可谓文理兼得,相得益彰!
再如李白诗,其诗句大都是“喷薄而出”,乃神来之笔,但不同的诗也道出了诗人不同的人生感慨。“奉召入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露了诗人的志得意满。然至赐金还乡后所作的《行路难》,李白一改“一饮三百杯”的豪气,而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显示了其内心的苦闷抑郁,而至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作者挣脱苦闷执着于追求、坚持理想的积极乐观精神展露无遗。这种处困境而依然不坠青云之志的品质,更凸显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果学生在鉴赏时都能充分体察到诗歌中蕴藏着的故事与情感,知人论世,我们一定会感知到一个更为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诗、赏诗的兴趣。
三、教师教学语言注重理性阐释与形象表达的结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关于风格的描述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其中关于“雄浑”的描述:“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意思是雄浑的风格境界是这样一种感觉:包罗万物,立于天地之间,就像渺渺长空中的团团飞云,又像浩浩荡荡吹动着的大风。一个理论化的术语,因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而让人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在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也不妨在教学语言上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既有理性的讲述性的鉴赏分析,又有形象化的诗意表达。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引领学生分析这首词所描绘的景和所表达的情,词人用淡酒、秋风、鸿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惨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后孤苦无依的情状。至于词人为何会选择这些意象呢?我又对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作了讲述。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把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是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此外,教师要用诗化的语言创设一种诗意的语境,并不断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力求精准、凝练、诗意,正如汪曾祺所说:“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我们又有何理由不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语境呢?
四、引导学生建立审美图式
图式是指主体受外界信息刺激形成的一种心理境像,即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因而主体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会基于自己的心理审美图式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要让学生对诗歌有正确的理解和鉴赏,就应当注重其审美图式的形成。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图式的建构培养呢?恐怕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多引导学生接触古诗词,多了解方法,多体味不同风格类型诗词所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日积月累,就能形成一种古诗词审美图式。这种图式一旦形成,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可以说也就形成了。
综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关于诗词风格的分类以及阐述的内容和方法,都能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产生有益的启发。本文限于篇幅,笔者结合自己的感悟,仅就以上四点谈谈看法,以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