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的探讨

来源 :硅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加强学生岗位指向性,在学生学习期间,应达到“教、学、做”合一。详细论述如何做好学生岗位从业能力培养工作的相关意见,力图解决中职发展困境。
  [关键词]中职 岗位指向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089-02
  
  二○○七年五月十八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央投入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注①]。4月25日举行的上海市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对高技能人才实现“定单式培养”,到2010年将使其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从17%提高到25%。试点工作将在今年启动。在发达地区具有前瞻性的启动高技能人才。湖南省也重视职教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责任在政府[注②],并于今年5月启动了重点工程建设[注③]。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作为学校专业发展的研究者,以其自身的责任和现状就突出问题进行分析。中职教育的发展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就校企业合作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一、研究校企业合作的现状
  
  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6]12号),这些文件都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做出了相关的规定。现就全国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学校与企业签定人才培养协议,企业接收学校毕业学生实习
  这是浅层次的校企业合作,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形势,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与企业联系不大,由于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岗位标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到必须的程度,学校在学生毕业时不能等待,会找其它企业进行临时合作,加之就业较好操作,学生容易上岗位,尽管岗位与学生所学联系不大,但学生自知所学内容到社会用处不大,要求不会太高。这样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二)学校根据企业要求改善办学条件,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
   由于在内地,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愿意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由学校进行产品粗加工,要求学生提供相应设备,工厂派技术员进行指导,在学校完成产品的精加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目标不同,学校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而工厂则以产品效率为主。这是一个矛盾体,在执行过程中工厂技术工要完成工厂指定的产品任务又要完成指导学生技能的任务,在实际中他们只能以工厂的任务为主,通过自身的生产来完成,就没有时间完成对学生的辅导。学生在操作中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不熟练时不能出产品,会消耗技术员的大量时间,对技术员来说不允许,在极个别学生慢慢掌握时,由于学生是以掌握技能为主,他们不用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也不会持久的投入产品精加工。这样的合作是不会持久,也不会成功的。
  (三)企业在学校投资设备与教师,学校向企业提供人才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在学校投资设备与师资,对学校的办学来说效果是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竖河职业学校汽车专业由通用公司和丰田公司投资汽车实物,由厂里提供教材,培训汽车保养人才,能懂汽车装配过程、要求学生以养成习惯为主,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不高,仍有50%左右学生不爱学。学生学成后待遇较好,刚开始就能达到1400左右/月。学生学费是国家负责的,学校设备是由工厂直接投入的,各公司由于各自的标准不同,培养的人才只能为本公司所用。在内地常德财经学校的模具专业也是这样的典型,但是企业不会全资投放设备,他们培养的学生可以在其他公司工作,企业就要求有回报,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学生就业后在相应工资中扣除,二是在学生学习中增加学费。采用第一种学生在就业时由于具备了优势而工资待遇上不去,就会想办法转厂,这样企业就达不到盈利的目的。由于企业员工要求在办学初限制了规模,但作为学校而言希望扩大办学成果,就会扩大招生规模,使毕业学生大于对口企业要求,则会选择在同类工厂中就业,这也损害了合作企业的利益。采用第二种方法,对于职业学校学生主体来说,来自农村的他们很难能够接受,该校本专业学费达到3800元/期,给该方案的成功推广设置的障碍。
  (四)企业自主办学,学生在企业就业
  由于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当企业员工需求量减少时,办学规模受办学师资的影响不会减少,那么,毕业学生就会在相应岗位就业,但由于岗位标准差异,这些学生也会出现不适应现象。江山职教中心的江山职业中专就是由企业所办的学校,学校设备由企业负责,企业则要考虑到收益问题,他们现在企业基本上不需要新员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办学,学生就要到其他企业就业,由于地处浙江工业区,学生就业容易,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上也不会下大功夫。
  问题是存在的,但正由于这些积极的探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半工半读、定向培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造就一批青年技能性人才。由于是订单培养,学生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有保障。中专毕业生月工资均在8001200元。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增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了解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掌握相关专业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比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关键技能,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状况、技术水平、用人需求信息,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范,加深对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联系的理解。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步,要更好的办好职业教育,就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教、学、做”合一,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都是重视学生技能训练,检验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岗位评测法,就是看学生对岗位的做作业能力,要求学校更好的做好校企合作,做好依托企业办专业或依托专业办产业。
  
  二、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探讨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完成国家制定的高中文化素质课程外,还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业素养并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成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就要求学校应培养适应岗位的劳动者,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依托企业办专业
  学校各专业的设置有历史沿袭原因,学校设备因素,由各地域认识影响。但各专业的办学方向却是由执教方来确定的。每个专业是面向一个大的岗位群,学校在教学中可以突出其中一个或几个方向来办专业。如电子行业部门之多,岗位之广,通过调查,可以就几个方向来办专业。如常德工业学校就兴办了SMT、主机板检测与维修、手机维修方向。就这些专业方向也还存在岗位训练方向问题,每一个方向的岗位也不是单一的,有检测、报损、备料、维修、设计等多个部分,学校在办学中应广泛与企业合作,依据企业要求来办专业,不能因为学校条件限制,在学校原有基础设备来设置课程,依据师资来设置课时。这样说来制约依托企业办专业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不配合学校专业定位。企业员工供大于求,企业没有员工忧患意识,就不会在意学校办学问题。企业在学校培养学生就业不一定服务于本企业,企业都有各岗位的培训制度,更具体、更实在、更高效,只用7天左右的时间培训就能达到上岗标准。能改变这一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强制力与引导力,就如同贯彻劳动法一样制订新的用工标准,强制员工准入岗位标准制,应由企业在学校完成相应岗位培训,达到各岗位标准,提高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意识。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2007]42号)就对企业引入实习生进行的引导,在其他方面,政府还加力力度,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二是形势发变化,使员工供不应求,企业则会重视与学校合作,主动要求实施订单式培养。2.学校设备不满足工厂岗位标准。无论是原有设备,还是新进设备,要完全满足岗位标准是不可能的,岗位变化之快,学校设备不可能随着岗位变化而变化。那么培养学生的岗位做作业能力如何实现呢?就得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保障。3.根据企业岗位来办专业。存在教师资源的问题,由于岗位上要求技能过硬的技术水平,不能从过程,要求等来要求学生。这样现行的职业教育就存在大量师资不够的现象。工厂技能型教师严重缺乏,而相应的基础课教师则较多。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到工厂轮训,使学生接受工厂技术的培训达到工厂标准。当然,这里也要求学校具备企业设备设施,或学生直接在企业学习。还可以通过一段时间培训教师的岗位做作业能力,要求教师必须达到什么程度的做作业资格才能从教。当然多管齐下,对培养学生及教师也是可行的。
  依托企业办专业,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也要学校的大力改革,虽然任务重,但从国家发展与学校长远发展而言,仍是职教发展的特色所在。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依托专业优势办好产业,以推动学校更快、更好、更远的向前发展。
  (二)依托专业办产业
  根据不现的专业类型,结合学校与社会情况依托专业办产业,
  1.现代园区示范型。这种类型适合于园艺类专业,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建立市场机制,让学生产品流通市场成为产品,让实验产品成为产业。
  2.公司产业开发型。这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现有特点与基础,成立相应公司,开发相关产品,最后有自主权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3.科研推广应用型。对现有的科研项目进行开发生产,进行应用推广。需要结合新技术、新产品。体现学校的科研水平。
  4.教学实验实训型。在教学中有实验实训产品的工科类专业,推行实验实训产品标准化,让学生实验与实训的产品不会成为废品。这就要建立检测标准,强化市场准入制度。
  5.校外基地签约型。现在学校都开始启动这项工作,但效果不明显,还不能占有主动权,只是到基地实习,参观。要达到对基地建设管理,对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在效益上进行积极改进。
  
  三、保障措施
  
  为了能继续做好校企合作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开展,由于涉及面广、人多,要想合作起到更好的效里,对校企合作就要有管理、激励机制。
  (一)制度保障机制
  为确保产学研结合教育能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要制定《关于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决定》、《科技与产业开发规定》、《科研管理规定》、《科研工作计分及津贴(奖励)发放实施办法》和《关于专业办产业和举办培训班的管理规定》以及《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章程》等制度保障机制,对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与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研与产业开发发挥重要作用。
  (二)条件保障机制
  产学研结合的基础是实训基地和经费保障。为了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学校在校内建立实验实训室,还建立现代展示中心、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示范场。在经费投入方面,每年自筹经费用于校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上级部门自筹科研课题的立项;平均每年从学费收入中划拨超过40%的经费用于教学,从而确保了产学研结合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三)绩效管理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使产学研结合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对所有的校办企业均实行奖惩分明的目标管理制。企业负责人及其员工的收入均与绩效挂钩,从而调动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
  [2]唐之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05期.
  [3]《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
  作者简介:
  宋祥弟,男、湖南省澧县人,常德工业学校、教务副科长、讲师、应用技术教育理学学士学位、研究专业建设。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两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所以,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在许多高校“两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不够科学;教学方式简单;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评估体系不科学等。解决的途径是:改革教学内容,突出时代特征;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提高教师的素质;改革教学评估体系等。  [
[摘 要]物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计算机教学作一些思考和尝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物理教学 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083-01    一、物理学与计算机的密切关系    电子计算机是因解决物理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二次大战期
古人云:“勤有功,嬉(玩)无益”。我将之视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今年85岁,能吃、会睡、善走,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身板硬朗,每年体检除前列腺肿大外,样样合格。去年6月,我和老伴还轻轻松松地登上铅山县最高的葛仙山。上山途中,一位小伙子看我爬山不费劲的样子,便问我:“老大爷多大岁数?”我说:“还年轻,84岁。”小伙子露出惊喜的神色说:“老大爷真健康!”  我出生在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区——樟村镇雁门村。
乳山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整体规划,精心设计,着力锻造体现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并以其深厚的渗透力和穿透力,滋润和熏染了师生的心灵,彰显出了校园文化应有的厚度和魅力。具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420091-01    由小学进入初中,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其学习活动而言,学习科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知识的幅度和深度呈螺旋式上升的数学、语文外,又一种新语言 -- 英语,走进了课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这门课,有一定的好奇心,一般是一种较短暂的直接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就会有一些学生把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