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蒂文森的儿童诗从儿童的视角来体会和表现儿童生活、心理和情趣,具有浓郁的童心与诗韵;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是传承未来一代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一个孩子的诗园》“表现出一个成年人重新捕捉童年的情绪和感觉时异乎寻常的精确性”。
关键词:文化自觉 儿童诗 《一个孩子的诗园》
“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曹文轩说过:“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是传承民族未来一代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以宏阔的视野来考察与评价:儿童的天真、无邪、率直、超越世俗、耽于幻想为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和“纯粹性”注入最为可贵的诗性因素,并为其带来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诗坛巨擘弥尔顿如此赞美道:“儿童引导成人,像晨光引导白昼”(《复乐园》),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同样赞叹:“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无题》),还有我国明代文学家李贽的“童心”(“赤子之心”)主张都表现出对儿童、对童心所持有的推崇与虔敬之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高度赞扬《荷马史诗》在“人类童年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以及由此具有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美人格”。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从儿童的视角来体会和表现儿童生活、心理和情趣,被誉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优美的启蒙教材”,通过儿童生活和游戏情景的描摹,成功传达了儿童对世界的想象、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和情趣。纯洁、美好的童心与灵动、奇妙的诗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童心在诗意中成长,诗意在童心中张扬!本文从促进儿童想象飞扬、呵护儿童的心灵成长、优化儿童成长生态和提高儿童审美趣味四个方面对诗集进行研读。
一、 儿童式的奇思妙想使想象飞扬
作家严凌君说:“真有这么一个世界,在成年人的世界覆盖之下,另有一个天真未凿的世界,就像雪被下的春芽,荒漠中的甘泉。在那里,一切都是神灵,一切都是新鲜,一切的朦胧都潜藏着希望,一切的梦幻都会成真,一切的谜语都有无数个谜底,一切的事物都没有标上价格,一切的生命都有一个长长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这个世界是美好得可以让一些小小的人儿沉迷其中的——这就是儿童的世界,是专属于一个孩子的诗园。”在这里,孩子的精神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孩子,总会自己被自己引诱到幻想的美好领地。现实中的斯蒂文森胆小、怯懦,体弱多病,受到家里人的特别关照。但在诗中还有另一个孩子存在,他是那个现实的孩子幻想出来的孩子:是城堡的主人、是打胜仗的将军、是落草的强盗、远航的水手,他自由、狂野、快乐、无拘无束,他以幻影的形式住在现实孩子无法到达的很远很远的无忧岛上,又住在现实生活中那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心里。他独自在想象中做游戏玩耍,在白昼的光亮和夜晚的灯影里幻想着,甚至从壁炉的火光中,从被子的皱褶里,从天花板的寂静里……看到了一些奇特而有趣的幻象,听到一些“鬼怪的呼吸”。
例如在《好玩的游戏》这首诗中,孩子们奇思妙想地用后房的椅子和沙发垫子“在楼梯上造了一条船”,“带上锯子和钉子,提上盛满清水的木桶”,“叫船儿破浪航行”,同时还不忘“把苹果和蛋糕也往船上送”。快乐很简单,寻常普通的事物,通过孩子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尝试,即刻意味非常。
还有白描式直抒胸臆的《孩子夜里的幻想》:“妈妈灭了灯”的漫漫黑夜“像白天一样;武装的军队,帝王将相……威武堂皇……即使是大马戏团在草坪也从没演得这么漂亮”的景象,万花筒般轮番粉墨登场,终于累了,“终于我们全都进入了睡乡。”
幻想还使寂寞难挨的病床时光也显得趣味悠长:“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一件件玩具都在我身旁……我瞧着铅制的兵丁行军,他们穿着不同的军服,操练在被褥铺成的山林……我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要不,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我是个伟大的严肃的巨灵……做有趣的被子大地的主人。”(《被子的大地》)
幻想让儿童超越了平凡的自我,成为巨人。还有面对着空旷的地板、高大的白色粉墙、还有抽屉和门上的巨形把手所产生的冥思与想象的《小人国》和对着自己的一个无声的小兵木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哑巴兵》,我们可以逼真地感受到,这些想象带着只有小孩子才有的逻辑、趣味和认知经验。这是真正的童年的诗学和梦想,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小孩子特有的幻想,以及在一个纯粹的想象世界里的漫游与冒险。
二、灵动的童稚意境呵护心灵成长
好的诗歌通过营造意境传达美的感受,《一个孩子的诗园》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形象,含蓄地表达着儿童特有的热情和快乐以及对成长的好奇和渴望。
每一个孩子都曾迫切又好奇地渴望成长,渴望外面的世界。所有这些,作家都通过创设灵动的童稚意境得以展现:“我两手紧紧地抱住树干,向四外眺望那陌生的地方……我要是能爬到更高的树上,就能够看得更远,更远……”(《陌生的地方》);“我真想起身,到金色苹果园里去漫游;……去那一座座东方的城镇……去那长城环抱着的中国……去那火焰般炎热的森林……去看鳄鱼披一身鳞甲……去那原始的林莽草莱……去那一片荒凉的沙地……”(《漫游》)以及《睡乡》等诗中,都充分地体现出孩子渴望离开家园的束缚到远方游历梦想。“远方”和“异国”是对独立长大的召唤,是成长自主的冒险,是鼓动孩子挣脱家人保护踏上成长征程的旗帜和号角。正因为有了“远方”和“异国”的目标,诗作中才会频繁出现“船”的意象,如:“篮子是条船……任船儿飘荡,荡到非洲?荡到……”(《海盗的故事》);“我们俩在楼梯上造了一条船;全都用后房的椅子搭成;船上堆满了沙发垫子;我们叫船儿破浪航行”(《好玩的游戏》);“我的床呵,像小船一样,保姆帮助我踏进船舱,她给我穿上水手的衣裳,黑夜里送我出发远航”(《我的床是条小船》)等诗。 “船”是回应成长召唤的行动,是承担成长冒险的决心,也是孩子对离开家人保护踏上成长征程的幻想和想象。同时,“船”不仅能驶向成长的彼岸,还能在疲累和困倦后回到家的港湾。这一层象征意味在《在港口》一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诗中的孩子回到了家,有了妈妈的陪伴进入梦乡,对他而言是回到了港口,“把所有的影子都关在门外……庆幸渡过了所有的险关。”斯蒂文森就是用“船”这样灵动的童稚意境,巧妙传神地表达出孩子一方面依恋家人的保护,一方面又勇敢地迈出成长脚步的心理状态。读者亦能由此体会到成长最初的明亮与温暖。
《一个孩子的诗园》中还有许多诗篇用生动贴切的意象创造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来描绘孩子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这一系列鲜活的意象精确地把握住孩子的情绪和感觉,极其逼真地再现了童年的时光以及一个孩子的全部向往。
三、饱满的儿童情趣优化成长生态
儿童情趣是指儿童在特定心理素质条件下,思维方式,行为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表露出来的一切特点,诸如幼稚、天真、娇嗔、好奇、爱模仿、爱幻想等等。情趣是儿童诗歌的灵魂,是儿童不因世俗影响的特有的想象力,儿童情趣只有依附在儿童身上,才如行云流水,丝毫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才能够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的美好情感与善良愿望,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一个孩子的诗园》中处处可见洋溢着的儿童情趣。如《点灯的人》:“每晚,吃茶点的时候,……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点灯这种在成人看来卑微的工作却成了孩子最神往的职业追求,没有了世俗的贵贱之分,淡漠了成人的地位之别,仰慕的就是点灯人在暗夜下带来的光亮与温暖,传神、精准地表达了一个孩子怕黑、怕夜的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一个孩子的诗园》却恰恰用儿童的眼光呈现着儿童的特有好奇,那些成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平常事,一经孩子眼睛的加工就显得格外趣味浓浓,更于平淡无奇处见新奇。如《姑妈的长裙》:“姑妈只要一转身;衣裳发出怪声音;拖在身后上楼梯;滚在地上进房门。”衣袂飘飘、长裙拽地、摇曳多姿的姑妈,在儿童眼中却变得如此怪异有趣,这种纯粹的儿童感觉蕴藏着新奇诗意和生动趣味,不禁让人为孩子所独有的眼光拍案称奇!
还有那些成人眼中再平淡不过的哨子、五彩石头、木质工具却成了孩子最爱的珍宝,每一个珍宝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每一个珍宝都有一个郑重其事的故事,因此,这些都真正是“我的珍宝”。在这里,儿童的喜好和趣味与成人形成明显的差异,凸显着儿童情趣!以及那个即使生病也沉醉于自己游戏王国(时而让铅兵在被褥的山林间操练、时而指挥舰队在床单的大海里劈波斩浪)对抗枯燥寂寞、情绪低落的“被子的主人”;和“洒下比雨丝更密的阳光”的“夏天的太阳”;更有那晚上“比我先蹦上床”,早上“真贪睡,还不醒……在家里床上,呼呼地睡觉”的“我的影子”。所有这些熟悉的事物包裹着浓郁、饱满的儿童情趣,以一种陌生、新奇的面孔吸引、感动着我们,犹如一曲淡淡柔柔的音乐渐渐散开、慢慢浸染。
四、巧妙的艺术构思彰显审美趣味
《一个孩子的诗园》用词简洁,意境丰富,节奏清晰,声韵和谐,并能把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儿童式的想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
如《将来》:“等我长大成人;我一定非常神奇、伟大;我告诉男孩女孩们;别瞎弄我的布娃娃”。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像大人一样“神奇、伟大”,最主要的是能够保护自己的“布娃娃”。于是就有了充满着孩子气想象的对长大的期待。 又如《风》中,对无影无形,只有嘹亮歌声的风,“我”无限猜测:“你呀,多么强壮”,否则如何“让风筝在高空飞旋”“把鸟儿吹向蓝天”?“你这个老吹呀,是青年?”要不然,怎么老“像只野兽,奔窜在林莽”?
还有《黑夜和白天》中,随着渐渐消退的太阳和亮光,暗夜悄悄逼近,“孩子和花园,花朵和太阳”都“隐入关闭的大门”;很快,“旋开了卧房门的把手”,瞬间,神秘的黑夜浸透整个世界;当“东方出现了曙光”,朦胧中,“房屋,树木,篱笆……”的“轮廓越来越清楚”,是一只“拍打着窗架”的麻雀“吵醒打哈欠的女仆;她会打开园门——见到花园里地上的露珠;迎来一天的清晨”,这时,“正如昨晚花园在窗外消失了一样奇怪”,“花园重新呈现出来;涂满碧绿鲜红的色彩”,“终于白天到来了”。诗中,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在纯真可爱的孩子的想象里,充满了美妙的诗意,读之使人如临其境,这都得益于作者把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儿童式的想象巧妙地结合的艺术构思!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喧嚣,疲惫的生存将双眼蒙蔽。就连再用一双孩子的眼睛来重新观察、感受这个世界的念头都不再升起。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规则去衡量世界,安放自己,却忘记遵从自己那颗曾经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心灵。心灵的维度渐行渐远,失去心灵光顾的世界逐渐情感淡漠、生命力苍白,直至成为疲惫不堪的存在。而这些平凡的人和事,在一个孩子那里,永远照耀着魔力的光环:姑妈的裙子,滚在地上进房门;风儿刮得呼呼响,好比骑士跑得忙;那势如破竹的军舰原来是一群吼叫着的牛群……斯蒂文森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这灯光犹如天空闪烁的群星,让我们“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涤荡去眼前现实的尘埃,使生命重新绽放光鲜、亮丽。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罗伯特·斯蒂文森,屠岸,方谷秀译.一个孩子的诗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陈晖.阅读世界儿童文学经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4]曾思艺.童心是太阳 为一切披上诗意的金辉[J].邵阳学院学报,2012(08).
关键词:文化自觉 儿童诗 《一个孩子的诗园》
“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曹文轩说过:“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是传承民族未来一代精神生命成长的文学。以宏阔的视野来考察与评价:儿童的天真、无邪、率直、超越世俗、耽于幻想为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和“纯粹性”注入最为可贵的诗性因素,并为其带来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诗坛巨擘弥尔顿如此赞美道:“儿童引导成人,像晨光引导白昼”(《复乐园》),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同样赞叹:“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无题》),还有我国明代文学家李贽的“童心”(“赤子之心”)主张都表现出对儿童、对童心所持有的推崇与虔敬之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高度赞扬《荷马史诗》在“人类童年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以及由此具有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美人格”。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从儿童的视角来体会和表现儿童生活、心理和情趣,被誉为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优美的启蒙教材”,通过儿童生活和游戏情景的描摹,成功传达了儿童对世界的想象、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浓郁的诗意和情趣。纯洁、美好的童心与灵动、奇妙的诗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童心在诗意中成长,诗意在童心中张扬!本文从促进儿童想象飞扬、呵护儿童的心灵成长、优化儿童成长生态和提高儿童审美趣味四个方面对诗集进行研读。
一、 儿童式的奇思妙想使想象飞扬
作家严凌君说:“真有这么一个世界,在成年人的世界覆盖之下,另有一个天真未凿的世界,就像雪被下的春芽,荒漠中的甘泉。在那里,一切都是神灵,一切都是新鲜,一切的朦胧都潜藏着希望,一切的梦幻都会成真,一切的谜语都有无数个谜底,一切的事物都没有标上价格,一切的生命都有一个长长的未来,而且,这个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这个世界是美好得可以让一些小小的人儿沉迷其中的——这就是儿童的世界,是专属于一个孩子的诗园。”在这里,孩子的精神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孩子,总会自己被自己引诱到幻想的美好领地。现实中的斯蒂文森胆小、怯懦,体弱多病,受到家里人的特别关照。但在诗中还有另一个孩子存在,他是那个现实的孩子幻想出来的孩子:是城堡的主人、是打胜仗的将军、是落草的强盗、远航的水手,他自由、狂野、快乐、无拘无束,他以幻影的形式住在现实孩子无法到达的很远很远的无忧岛上,又住在现实生活中那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的心里。他独自在想象中做游戏玩耍,在白昼的光亮和夜晚的灯影里幻想着,甚至从壁炉的火光中,从被子的皱褶里,从天花板的寂静里……看到了一些奇特而有趣的幻象,听到一些“鬼怪的呼吸”。
例如在《好玩的游戏》这首诗中,孩子们奇思妙想地用后房的椅子和沙发垫子“在楼梯上造了一条船”,“带上锯子和钉子,提上盛满清水的木桶”,“叫船儿破浪航行”,同时还不忘“把苹果和蛋糕也往船上送”。快乐很简单,寻常普通的事物,通过孩子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尝试,即刻意味非常。
还有白描式直抒胸臆的《孩子夜里的幻想》:“妈妈灭了灯”的漫漫黑夜“像白天一样;武装的军队,帝王将相……威武堂皇……即使是大马戏团在草坪也从没演得这么漂亮”的景象,万花筒般轮番粉墨登场,终于累了,“终于我们全都进入了睡乡。”
幻想还使寂寞难挨的病床时光也显得趣味悠长:“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一件件玩具都在我身旁……我瞧着铅制的兵丁行军,他们穿着不同的军服,操练在被褥铺成的山林……我让我的舰队,在床单的海洋上破浪行驶;要不,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我是个伟大的严肃的巨灵……做有趣的被子大地的主人。”(《被子的大地》)
幻想让儿童超越了平凡的自我,成为巨人。还有面对着空旷的地板、高大的白色粉墙、还有抽屉和门上的巨形把手所产生的冥思与想象的《小人国》和对着自己的一个无声的小兵木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哑巴兵》,我们可以逼真地感受到,这些想象带着只有小孩子才有的逻辑、趣味和认知经验。这是真正的童年的诗学和梦想,从中可以领略到一种小孩子特有的幻想,以及在一个纯粹的想象世界里的漫游与冒险。
二、灵动的童稚意境呵护心灵成长
好的诗歌通过营造意境传达美的感受,《一个孩子的诗园》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形象,含蓄地表达着儿童特有的热情和快乐以及对成长的好奇和渴望。
每一个孩子都曾迫切又好奇地渴望成长,渴望外面的世界。所有这些,作家都通过创设灵动的童稚意境得以展现:“我两手紧紧地抱住树干,向四外眺望那陌生的地方……我要是能爬到更高的树上,就能够看得更远,更远……”(《陌生的地方》);“我真想起身,到金色苹果园里去漫游;……去那一座座东方的城镇……去那长城环抱着的中国……去那火焰般炎热的森林……去看鳄鱼披一身鳞甲……去那原始的林莽草莱……去那一片荒凉的沙地……”(《漫游》)以及《睡乡》等诗中,都充分地体现出孩子渴望离开家园的束缚到远方游历梦想。“远方”和“异国”是对独立长大的召唤,是成长自主的冒险,是鼓动孩子挣脱家人保护踏上成长征程的旗帜和号角。正因为有了“远方”和“异国”的目标,诗作中才会频繁出现“船”的意象,如:“篮子是条船……任船儿飘荡,荡到非洲?荡到……”(《海盗的故事》);“我们俩在楼梯上造了一条船;全都用后房的椅子搭成;船上堆满了沙发垫子;我们叫船儿破浪航行”(《好玩的游戏》);“我的床呵,像小船一样,保姆帮助我踏进船舱,她给我穿上水手的衣裳,黑夜里送我出发远航”(《我的床是条小船》)等诗。 “船”是回应成长召唤的行动,是承担成长冒险的决心,也是孩子对离开家人保护踏上成长征程的幻想和想象。同时,“船”不仅能驶向成长的彼岸,还能在疲累和困倦后回到家的港湾。这一层象征意味在《在港口》一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诗中的孩子回到了家,有了妈妈的陪伴进入梦乡,对他而言是回到了港口,“把所有的影子都关在门外……庆幸渡过了所有的险关。”斯蒂文森就是用“船”这样灵动的童稚意境,巧妙传神地表达出孩子一方面依恋家人的保护,一方面又勇敢地迈出成长脚步的心理状态。读者亦能由此体会到成长最初的明亮与温暖。
《一个孩子的诗园》中还有许多诗篇用生动贴切的意象创造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来描绘孩子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这一系列鲜活的意象精确地把握住孩子的情绪和感觉,极其逼真地再现了童年的时光以及一个孩子的全部向往。
三、饱满的儿童情趣优化成长生态
儿童情趣是指儿童在特定心理素质条件下,思维方式,行为动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表露出来的一切特点,诸如幼稚、天真、娇嗔、好奇、爱模仿、爱幻想等等。情趣是儿童诗歌的灵魂,是儿童不因世俗影响的特有的想象力,儿童情趣只有依附在儿童身上,才如行云流水,丝毫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才能够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的美好情感与善良愿望,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一个孩子的诗园》中处处可见洋溢着的儿童情趣。如《点灯的人》:“每晚,吃茶点的时候,……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点灯这种在成人看来卑微的工作却成了孩子最神往的职业追求,没有了世俗的贵贱之分,淡漠了成人的地位之别,仰慕的就是点灯人在暗夜下带来的光亮与温暖,传神、精准地表达了一个孩子怕黑、怕夜的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一个孩子的诗园》却恰恰用儿童的眼光呈现着儿童的特有好奇,那些成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平常事,一经孩子眼睛的加工就显得格外趣味浓浓,更于平淡无奇处见新奇。如《姑妈的长裙》:“姑妈只要一转身;衣裳发出怪声音;拖在身后上楼梯;滚在地上进房门。”衣袂飘飘、长裙拽地、摇曳多姿的姑妈,在儿童眼中却变得如此怪异有趣,这种纯粹的儿童感觉蕴藏着新奇诗意和生动趣味,不禁让人为孩子所独有的眼光拍案称奇!
还有那些成人眼中再平淡不过的哨子、五彩石头、木质工具却成了孩子最爱的珍宝,每一个珍宝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每一个珍宝都有一个郑重其事的故事,因此,这些都真正是“我的珍宝”。在这里,儿童的喜好和趣味与成人形成明显的差异,凸显着儿童情趣!以及那个即使生病也沉醉于自己游戏王国(时而让铅兵在被褥的山林间操练、时而指挥舰队在床单的大海里劈波斩浪)对抗枯燥寂寞、情绪低落的“被子的主人”;和“洒下比雨丝更密的阳光”的“夏天的太阳”;更有那晚上“比我先蹦上床”,早上“真贪睡,还不醒……在家里床上,呼呼地睡觉”的“我的影子”。所有这些熟悉的事物包裹着浓郁、饱满的儿童情趣,以一种陌生、新奇的面孔吸引、感动着我们,犹如一曲淡淡柔柔的音乐渐渐散开、慢慢浸染。
四、巧妙的艺术构思彰显审美趣味
《一个孩子的诗园》用词简洁,意境丰富,节奏清晰,声韵和谐,并能把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儿童式的想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思。
如《将来》:“等我长大成人;我一定非常神奇、伟大;我告诉男孩女孩们;别瞎弄我的布娃娃”。每个孩子都渴望长大,像大人一样“神奇、伟大”,最主要的是能够保护自己的“布娃娃”。于是就有了充满着孩子气想象的对长大的期待。 又如《风》中,对无影无形,只有嘹亮歌声的风,“我”无限猜测:“你呀,多么强壮”,否则如何“让风筝在高空飞旋”“把鸟儿吹向蓝天”?“你这个老吹呀,是青年?”要不然,怎么老“像只野兽,奔窜在林莽”?
还有《黑夜和白天》中,随着渐渐消退的太阳和亮光,暗夜悄悄逼近,“孩子和花园,花朵和太阳”都“隐入关闭的大门”;很快,“旋开了卧房门的把手”,瞬间,神秘的黑夜浸透整个世界;当“东方出现了曙光”,朦胧中,“房屋,树木,篱笆……”的“轮廓越来越清楚”,是一只“拍打着窗架”的麻雀“吵醒打哈欠的女仆;她会打开园门——见到花园里地上的露珠;迎来一天的清晨”,这时,“正如昨晚花园在窗外消失了一样奇怪”,“花园重新呈现出来;涂满碧绿鲜红的色彩”,“终于白天到来了”。诗中,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在纯真可爱的孩子的想象里,充满了美妙的诗意,读之使人如临其境,这都得益于作者把真实的生活细节和儿童式的想象巧妙地结合的艺术构思!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喧嚣,疲惫的生存将双眼蒙蔽。就连再用一双孩子的眼睛来重新观察、感受这个世界的念头都不再升起。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规则去衡量世界,安放自己,却忘记遵从自己那颗曾经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心灵。心灵的维度渐行渐远,失去心灵光顾的世界逐渐情感淡漠、生命力苍白,直至成为疲惫不堪的存在。而这些平凡的人和事,在一个孩子那里,永远照耀着魔力的光环:姑妈的裙子,滚在地上进房门;风儿刮得呼呼响,好比骑士跑得忙;那势如破竹的军舰原来是一群吼叫着的牛群……斯蒂文森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这灯光犹如天空闪烁的群星,让我们“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涤荡去眼前现实的尘埃,使生命重新绽放光鲜、亮丽。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罗伯特·斯蒂文森,屠岸,方谷秀译.一个孩子的诗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陈晖.阅读世界儿童文学经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4]曾思艺.童心是太阳 为一切披上诗意的金辉[J].邵阳学院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