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测量与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测量医学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修订符合医学生特有语境的学习适应性量表。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哈尔滨医科大学1 18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验证修订完毕的医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的信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公因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

修订完毕的医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Cronbach’s Alpha=0.914)包含27个测量条目。量表包含自主学习、信息利用、环境抉择、压力应对和目标倾向五个维度。医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3.28±0.52);影响因素包括:职务(OR=1.496,95%CI=1.114~2.009)、成绩水平(OR=1.638,95%CI=1.386~1.936)、学习现状满意度(OR=2.160,95%CI=1.745~2.673)、专业满意度(OR=1.369,95%CI=1.092~1.718)、专业兴趣度(OR=1.426,95%CI=1.186~1.715)和就业前景(OR=1.526,95%CI=1.251~1.862)。

结论

医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信效度良好,医学生学习适应性受诸多因素影响。

其他文献
非编码小RNA主要包括微小RNA、小干扰RNA及与PIWI蛋白相作用的RNA。研究表明,非编码小RNA在表观遗传学的调控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编码小RNA在基因转录、基因转录后、mRNA翻译等多种水平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与人类多种疾病,特别是与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密切相关。
医学英语是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以医学英语课程为例,以改进课程效果为目标,借鉴慕课理念,结合流行社交媒体,设计开发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新型慕课;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的开发者模式,编程实现各种交互与定制功能;并将其引入课堂,与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以丰富的学生课堂活动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目的探讨迷你临床操作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在实习医师临床诊断思维训练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来院的实习医师按照学生来源分成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38人)。除实验组需要参加Mini-CEX训练外,两组实习医师接受完全相同的临床带教,均按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以临床诊断思维量表中文版测量两组实习医
目的调查分析护理专业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11月,应用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SRSSDL)对3所高等院校随机选取的304名全日制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放和收回问卷均为304份。采用SPSS 13.0,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多元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人文素质为目标,设计临床医学导论整合课程。通过临床基本职业素养、疾病诊断基本技术、手术相关基本技能、临床医学新进展与技术、临床护理与医护关系、医疗信息管理学六大功能模块,构建临床医学导论整合课程的核心内容。使临床相关基本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临床课程与基础课程紧密衔接、医学与人文并举,为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协
目的探讨综合性大学医学生从医学专业转入其他专业的决策历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访谈对象为6名已从医学专业转入其他专业的二年级本科学生。按照诠释现象学分析法进行研究设计,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完成收集资料,访谈聚焦于学生转系的决策历程及影响因素。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并转录成文字稿,应用诠释现象学分析六步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即使已离开医学专业,对医生职业仍表达了高度认同感;同时也觉得学医很苦、
目的通过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培训与考核实践,探索更优化的培训与考核策略,以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水平。方法对某院1 258名护理人员实施分批培训与考核。成立培训与考核核心小组、教官团队,开展多媒体讲座式理论培训、模拟情景操作培训和网络自学。操作考核实行无纸化评分。用SPSS 19.0分析考核情况,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考核最终得分为(88.0,7.5),合格率为100%。所有步骤中,得分率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创建以功能系统为单位、贯穿多学科的整合式医学实践课程《医学功能学实验》。该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重视基础、结合临床、注重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适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并实施多元化教学和评估。在此,同时探讨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验教学技术、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
目的探讨采用循证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人)和试验组(40人)。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针对试验组,通过循证支持提出问题,收集相关文献及证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健康宣教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健康教育效果及时调整方案。每周对两组患者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出院时接
针对毕业生关于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就业岗位分布、实践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问卷反馈,结合用人单位毕业生质量及社会需求的调查和座谈。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和"医工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建设医工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工程特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等措施,提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