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理材料,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是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中的明确要求。历史材料型试题具有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来设问,信息容量大,角度灵活等特点,能深入考查考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综合运用及知识迁移等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正好符合当前历史学科的考查要求。多年来,在高考文科综合卷中材料解析题已成为历史部分的必考题,2011年是河南省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年高考,在高考卷中对学生关于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的考察尤为明显。我就以2011年全国课标卷中第40题为例,重点讨论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一、例题展示
2011全国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摇?摇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摇?摇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材料三?摇?摇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二、解决办法
对2011年新课标材料解析题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五步分析法。
1.审题。
在做材料题之前,我们往往要先审题,包括审时间、审地点、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取有效信息起到非常好的铺垫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审材料来源:材料来源即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但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更便于我们回归教材,运用相关知识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再如审问题: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有些设问中还有一些限制性词语,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性词语往往告诉了我们答题的方向,要给予充分重视。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例题中的两个设问,均提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是在材料和教材两者中归纳出来的,不至于漏答。
2.对材料划分层次。
为了尽可能地捕捉、提取有效信息,在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就可以按一定的方法把材料分层,可以按句号、分号、省略号划分,也可以按时间、地点分层,还可以按类别分层。
在例题的材料一中,朝代的顺序非常明显,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朝代的顺序进行分层。“春秋战国时期、秦至汉初、汉武帝以后、东汉时、曹操执政、西魏北周”,其中“东汉时”这句话和前面“汉武帝以后”这句话意思相同,都是强调选官注重品行,不再细分,这样,材料一就被分成了五个层次。材料二仅叙述了唐朝的选官标准,根据段中的连接词“同时”很容易就可将此段分成两个层次。
3.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词组、句子等,以便提取有效信息。
带着问题分析材料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中心思想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我们带着设问读例题,边读边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关键词)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关键词)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关键词)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关键词),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关键词)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关键句):“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关键词)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关键词)。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关键句):“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关键句)
将关键词找出之后,第一问“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基本上就能答出来了。
4.概括歸纳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有效信息,分析有效信息的深层含义,由表及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论,并围绕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层面上,多角度地看问题,最后尽量用最少的字、最准的词概括。
在回答问题时,还要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以教材为依托,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教材,一定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材料,当然也不能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要做到史论结合。在设问中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有时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这一般要求我们不仅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当然在文综卷中有时还要用到跨学科知识,但要防止牵强附会。
5.规范作答。
前面的分析为后面的作答作了重要的铺垫,而最后的作答又是得分的关键。在规范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内容的组织上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在答案的编写上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格式化”,以求层次清楚,让人一目了然。②语言要言简意赅,且尽可能地使用历史学科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动态的词语,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如用“越来越”“剧增”“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③在组织答案时还可运用一定的应试技巧,如根据分值来列点。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④书写要规范。字迹清晰、卷面整洁是最后提分的机会。
根据上面的五个步骤,例题中的两个设问就不难作答了。
参考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通过回归教材,又对材料的整体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层面上,多角度看问题,组织答案)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只要掌握了技巧,举一反三,相信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例题展示
2011全国课标卷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摇?摇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摇?摇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材料三?摇?摇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二、解决办法
对2011年新课标材料解析题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五步分析法。
1.审题。
在做材料题之前,我们往往要先审题,包括审时间、审地点、审提示语、审材料来源、审问题,这些都可以为我们提取有效信息起到非常好的铺垫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审材料来源:材料来源即引文出处,材料解析题的材料由材料内容与材料出处两部分构成,材料内容固然重要,但材料出处也不可小视。因为材料出处一般能让我们知道材料的作者、时间、地点与引用的文章等,这方面的信息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更便于我们回归教材,运用相关知识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再如审问题:即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材料解析题,一般是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材料,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有些设问中还有一些限制性词语,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性词语往往告诉了我们答题的方向,要给予充分重视。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例题中的两个设问,均提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是在材料和教材两者中归纳出来的,不至于漏答。
2.对材料划分层次。
为了尽可能地捕捉、提取有效信息,在带着问题读材料时就可以按一定的方法把材料分层,可以按句号、分号、省略号划分,也可以按时间、地点分层,还可以按类别分层。
在例题的材料一中,朝代的顺序非常明显,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朝代的顺序进行分层。“春秋战国时期、秦至汉初、汉武帝以后、东汉时、曹操执政、西魏北周”,其中“东汉时”这句话和前面“汉武帝以后”这句话意思相同,都是强调选官注重品行,不再细分,这样,材料一就被分成了五个层次。材料二仅叙述了唐朝的选官标准,根据段中的连接词“同时”很容易就可将此段分成两个层次。
3.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词组、句子等,以便提取有效信息。
带着问题分析材料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中心思想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我们带着设问读例题,边读边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关键词)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关键词)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关键词)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关键词),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关键词)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关键句):“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关键词)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关键词)。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关键句):“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关键句)
将关键词找出之后,第一问“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基本上就能答出来了。
4.概括歸纳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有效信息,分析有效信息的深层含义,由表及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论,并围绕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层面上,多角度地看问题,最后尽量用最少的字、最准的词概括。
在回答问题时,还要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我们做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以教材为依托,但是绝不能照抄照搬教材,一定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忠实于原材料,当然也不能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要做到史论结合。在设问中要求结合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或者什么也没说时,我们都要联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教材寻找正确答案。有时还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这一般要求我们不仅能读懂材料,还要能回归教材,才能看到问题、现象的本质。当然在文综卷中有时还要用到跨学科知识,但要防止牵强附会。
5.规范作答。
前面的分析为后面的作答作了重要的铺垫,而最后的作答又是得分的关键。在规范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内容的组织上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在答案的编写上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格式化”,以求层次清楚,让人一目了然。②语言要言简意赅,且尽可能地使用历史学科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运用动态的词语,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如用“越来越”“剧增”“大幅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③在组织答案时还可运用一定的应试技巧,如根据分值来列点。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④书写要规范。字迹清晰、卷面整洁是最后提分的机会。
根据上面的五个步骤,例题中的两个设问就不难作答了。
参考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通过回归教材,又对材料的整体把握,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层面上,多角度看问题,组织答案)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只要掌握了技巧,举一反三,相信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