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近几年奥斯卡保守的学院口味引来较多的质疑,加之每年的惊喜与创新愈来愈少,以至于越来越多的片子从制作伊始就目的性明确、投其所好直奔奖项而去。这于电影这样一门艺术而言无疑是遗憾的事。但是作为影迷,每年的奥斯卡还是会去关注。
整体来看今年的奥斯卡几乎无冷门,主流旋律依旧高歌。又因奥斯卡过于鲜明的美国文化与政治语境的背景,所以在影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很多他们认可的、共鸣的,却为他国人民所无法理解;而且在电影领域“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要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片子往往要牺牲一些在深度、构思和立意上的追求。
不过,年年平稳,年年还是有佳片值得期待。本届奥斯卡中有两部提名影片虽在奖项上是颗粒无收,但相信他们会比“奥斯卡宠儿”走得更远。《内布拉斯加》和《菲洛梅娜》并非是依托宏大叙事下的悲喜剧情怀,也并非大起大落的波折与苦难,而是因这份生活的真实而感动,因细节的细腻与舒缓而感动。它们走出了类型片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人性之苗圃,剥离一切装腔作势的形式与语言,展现了生活艰难又温馨的真实,展现了笨拙又柔软的亲情。
《内布拉斯加》是一部黑白电影,在提名的各影片中显得有些特别。虽然公路片的基调有致敬黄金时代之意,但这并不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选择拍成黑白片的主要原因。佩恩认为黑白片看上去“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比起前年大获全胜的黑白片《艺术家》,《内布拉斯加》更似一曲柔和抒情的布鲁斯小调:辽阔壮美的公路,一个执拗的老头,一个孝顺隐忍的儿子,还有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奶奶……这才是一部出色的群戏,一部人情世故的群戏。
男主人公伍迪在某一天收到一则广告说他中了一百万大奖,这种小儿科的骗人把戏却让伍迪深信不疑,妻儿无论如何劝阻都无效,甚至几次趁家人不注意离家出走,因为他余生唯一想做的就是“步行去内布拉斯加的林肯市领取属于他的百万奖金”。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给了步伐蹒跚却坚定的伍迪,川流不息的公路、远方的山脉和近景的工业烟囱分离出一种粗粝的疏离感——这似乎是为影片接下去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究竟是老来糊涂造就了执拗不悔的个性,还是这种自私与虚荣助长了亲情隔阂?其实,《内布拉斯加》的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并未流于站在道德制高点说教的伦理片,它只是还原出生活和人性的本来面貌。导演以粗粝的视觉审美,包裹出一场粗粝而又温情的故事核心。影片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对伍迪过去的荣耀与辉煌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更多的是从现实的亲情与老乡的摩擦、互动的一些细节刻画中体味尊严与爱带来的生活的荒诞与温情。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能通过影片联想到自身的生活与经历,去抬起头看看周遭,而不是继续埋在蒙太奇的一个又一个场景中。
我们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总是驱动我们做出一些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可是,这是我们私密的“自尊”,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伍迪如此,菲洛梅娜也是如此。伍迪这位老父亲,一路在纵容他的儿子的护航下,回到了内布拉斯加这个好事坏事都能传千里而没有秘密的小镇,找寻了一些过去的记忆,也遇上了一些旧友邻居。这似乎看起来很温情,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得知伍迪“中大奖”后,他的那些所谓的老朋友和可爱的亲戚们都找上门来“求分享”,理由从曾经在伍迪一家困难时伸过援手到几十年前欠了几笔钱,甚至还遇上彩票被当街抢劫的遭遇。如此黑色幽默的场景反衬出执拗的伍迪的可笑又可怜的境地:当他的彩票被抢之后,颓然瘫倒,他无助地向儿子坦白,他只不过是想买辆新卡车,并且能留点钱给子女, 做个称职的父亲。为什么没人能够理解他呢?但他不知道,人生很多事情并不是能够用金钱衡量的,纵使彩票是假的笑话传遍乡里,纵使最后到达了林肯市彩票中心被告知没有中奖(显而易见的结局),那又怎样呢?伍迪最后还是得到了儿子买的卡车和压缩机(他念念叨叨要在拿到奖金后第一时间要买的两样东西);彩票被抢后昏厥在医院时,他的老伴一边拼命数落他的行径却一边轻轻地吻他额头……亲情与爱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影片最后,伍迪开着新卡车行使在老家的街道上时,对着那些乡邻与旧友行注目礼时的那种得意,才不是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Winner Prize”;所以就连“趾高气扬”都变得如此可爱。最后,卡车再次驶入辽阔壮美的公路风景中,轻盈而敏捷,与来时破旧小车的缓慢而吃力形成另一种意味的对照。这段公路,何止是从蒙大拿州比林斯市到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这分明是人生的旅程,就像T.S.艾略特的那首诗所言:“出发了很久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起点,然后重新认识了这个地方。”——这句台词,正是经由《菲洛梅娜》中记者马丁之口说出。
《菲洛梅娜》和《内布拉斯加》同样都是亲情片,不过《内布拉斯加》披着公路片外衣,而《菲洛梅娜》则披着宗教外衣,且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菲洛梅娜·李生下孩子的时候还未成年,她因“堕胎”的罪名被关押进修道院,孩子则被修女强行抱走,后来被修道院卖给美国人,漂洋过海从此音讯杳无。菲洛梅娜用50多年去寻找被迫分离的孩子,后来她向一位曾任职于BBC的记者马丁袒露了这段往事,马丁利用报社的关系协助菲洛梅娜找到了菲洛梅娜的孩子,可惜孩子早已过世。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细节,菲洛梅娜总是和马丁唠叨着她看过的小说,最后都会用这样一句话做总结:“这个结局太精彩了,我一百万年也想象不到这个结局”……然而真正料不到结局的,是人生。菲洛梅娜与马丁费尽周折从英国飞到美国,费尽周折拜访了儿子的故友,却不知,她的儿子最终选择回归故里,将自己葬在他出生的修道院——和《内布拉斯加》异曲同工。金钱、事业与荣耀并不是人生的本质,它们只是很好的基础与点缀,唯有亲情与爱才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菲洛梅娜》较《内布拉斯加》更为严肃的一点在于涉及宗教界丑闻,所以前者更为沉重,然而沉重之时也更具有韧性。当真相大白那一刻,菲洛梅娜却对一直隐瞒真相的老修女说:“我原谅你了”;而那边想知晓真相的马丁却恼羞成怒,当他质疑菲洛梅娜的态度时,菲洛梅娜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你看你,因为仇恨变成这样,一定很累吧?”然后她对着身边的另一位修女说:“请带我去看看我儿子的墓地”就离开了——也许影片在这里的处理或许有一些道德说教的基调,然而就像老修女面对马丁指责时的回应:“我是否有罪只有上帝才能审判我,而不是你!”——沟通宣布无效,这里无需你我的评判。
人生远比戏剧、小说等各种情节来得即精彩又荒诞,我们唯有直面人生的各种荒诞,唯有宽容,才能拥有属于我们的真正的尊严与爱——无需赘述的语言,只需一种行动。而那句“出发了很久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起点,然后重新认识了这个地方”,你可以理解成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那句著名的诗句“无论你走的多远,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庄”,而我更倾向于理解成罗曼·罗兰那句更有名的哲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知晓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部电影时,年轻如我们,或许就更容易理解伍迪和菲洛海娜的某些执着和释然。
整体来看今年的奥斯卡几乎无冷门,主流旋律依旧高歌。又因奥斯卡过于鲜明的美国文化与政治语境的背景,所以在影片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很多他们认可的、共鸣的,却为他国人民所无法理解;而且在电影领域“甲之熊掌、乙之砒霜”的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要创作出符合大众口味的片子往往要牺牲一些在深度、构思和立意上的追求。
不过,年年平稳,年年还是有佳片值得期待。本届奥斯卡中有两部提名影片虽在奖项上是颗粒无收,但相信他们会比“奥斯卡宠儿”走得更远。《内布拉斯加》和《菲洛梅娜》并非是依托宏大叙事下的悲喜剧情怀,也并非大起大落的波折与苦难,而是因这份生活的真实而感动,因细节的细腻与舒缓而感动。它们走出了类型片的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人性之苗圃,剥离一切装腔作势的形式与语言,展现了生活艰难又温馨的真实,展现了笨拙又柔软的亲情。
《内布拉斯加》是一部黑白电影,在提名的各影片中显得有些特别。虽然公路片的基调有致敬黄金时代之意,但这并不是导演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选择拍成黑白片的主要原因。佩恩认为黑白片看上去“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比起前年大获全胜的黑白片《艺术家》,《内布拉斯加》更似一曲柔和抒情的布鲁斯小调:辽阔壮美的公路,一个执拗的老头,一个孝顺隐忍的儿子,还有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奶奶……这才是一部出色的群戏,一部人情世故的群戏。
男主人公伍迪在某一天收到一则广告说他中了一百万大奖,这种小儿科的骗人把戏却让伍迪深信不疑,妻儿无论如何劝阻都无效,甚至几次趁家人不注意离家出走,因为他余生唯一想做的就是“步行去内布拉斯加的林肯市领取属于他的百万奖金”。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给了步伐蹒跚却坚定的伍迪,川流不息的公路、远方的山脉和近景的工业烟囱分离出一种粗粝的疏离感——这似乎是为影片接下去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究竟是老来糊涂造就了执拗不悔的个性,还是这种自私与虚荣助长了亲情隔阂?其实,《内布拉斯加》的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并未流于站在道德制高点说教的伦理片,它只是还原出生活和人性的本来面貌。导演以粗粝的视觉审美,包裹出一场粗粝而又温情的故事核心。影片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对伍迪过去的荣耀与辉煌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更多的是从现实的亲情与老乡的摩擦、互动的一些细节刻画中体味尊严与爱带来的生活的荒诞与温情。一部好的电影就是能通过影片联想到自身的生活与经历,去抬起头看看周遭,而不是继续埋在蒙太奇的一个又一个场景中。
我们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总是驱动我们做出一些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事。可是,这是我们私密的“自尊”,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伍迪如此,菲洛梅娜也是如此。伍迪这位老父亲,一路在纵容他的儿子的护航下,回到了内布拉斯加这个好事坏事都能传千里而没有秘密的小镇,找寻了一些过去的记忆,也遇上了一些旧友邻居。这似乎看起来很温情,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得知伍迪“中大奖”后,他的那些所谓的老朋友和可爱的亲戚们都找上门来“求分享”,理由从曾经在伍迪一家困难时伸过援手到几十年前欠了几笔钱,甚至还遇上彩票被当街抢劫的遭遇。如此黑色幽默的场景反衬出执拗的伍迪的可笑又可怜的境地:当他的彩票被抢之后,颓然瘫倒,他无助地向儿子坦白,他只不过是想买辆新卡车,并且能留点钱给子女, 做个称职的父亲。为什么没人能够理解他呢?但他不知道,人生很多事情并不是能够用金钱衡量的,纵使彩票是假的笑话传遍乡里,纵使最后到达了林肯市彩票中心被告知没有中奖(显而易见的结局),那又怎样呢?伍迪最后还是得到了儿子买的卡车和压缩机(他念念叨叨要在拿到奖金后第一时间要买的两样东西);彩票被抢后昏厥在医院时,他的老伴一边拼命数落他的行径却一边轻轻地吻他额头……亲情与爱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影片最后,伍迪开着新卡车行使在老家的街道上时,对着那些乡邻与旧友行注目礼时的那种得意,才不是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那么简单,而是真正的“Winner Prize”;所以就连“趾高气扬”都变得如此可爱。最后,卡车再次驶入辽阔壮美的公路风景中,轻盈而敏捷,与来时破旧小车的缓慢而吃力形成另一种意味的对照。这段公路,何止是从蒙大拿州比林斯市到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这分明是人生的旅程,就像T.S.艾略特的那首诗所言:“出发了很久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起点,然后重新认识了这个地方。”——这句台词,正是经由《菲洛梅娜》中记者马丁之口说出。
《菲洛梅娜》和《内布拉斯加》同样都是亲情片,不过《内布拉斯加》披着公路片外衣,而《菲洛梅娜》则披着宗教外衣,且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菲洛梅娜·李生下孩子的时候还未成年,她因“堕胎”的罪名被关押进修道院,孩子则被修女强行抱走,后来被修道院卖给美国人,漂洋过海从此音讯杳无。菲洛梅娜用50多年去寻找被迫分离的孩子,后来她向一位曾任职于BBC的记者马丁袒露了这段往事,马丁利用报社的关系协助菲洛梅娜找到了菲洛梅娜的孩子,可惜孩子早已过世。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细节,菲洛梅娜总是和马丁唠叨着她看过的小说,最后都会用这样一句话做总结:“这个结局太精彩了,我一百万年也想象不到这个结局”……然而真正料不到结局的,是人生。菲洛梅娜与马丁费尽周折从英国飞到美国,费尽周折拜访了儿子的故友,却不知,她的儿子最终选择回归故里,将自己葬在他出生的修道院——和《内布拉斯加》异曲同工。金钱、事业与荣耀并不是人生的本质,它们只是很好的基础与点缀,唯有亲情与爱才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菲洛梅娜》较《内布拉斯加》更为严肃的一点在于涉及宗教界丑闻,所以前者更为沉重,然而沉重之时也更具有韧性。当真相大白那一刻,菲洛梅娜却对一直隐瞒真相的老修女说:“我原谅你了”;而那边想知晓真相的马丁却恼羞成怒,当他质疑菲洛梅娜的态度时,菲洛梅娜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你看你,因为仇恨变成这样,一定很累吧?”然后她对着身边的另一位修女说:“请带我去看看我儿子的墓地”就离开了——也许影片在这里的处理或许有一些道德说教的基调,然而就像老修女面对马丁指责时的回应:“我是否有罪只有上帝才能审判我,而不是你!”——沟通宣布无效,这里无需你我的评判。
人生远比戏剧、小说等各种情节来得即精彩又荒诞,我们唯有直面人生的各种荒诞,唯有宽容,才能拥有属于我们的真正的尊严与爱——无需赘述的语言,只需一种行动。而那句“出发了很久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起点,然后重新认识了这个地方”,你可以理解成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那句著名的诗句“无论你走的多远,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庄”,而我更倾向于理解成罗曼·罗兰那句更有名的哲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知晓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部电影时,年轻如我们,或许就更容易理解伍迪和菲洛海娜的某些执着和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