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发怒

来源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yu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项新研究显示,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发怒。该项研究由美国睡眠医学研究院发布在期刊《睡眠》上。
  研究人員通过分析202名大学生的日记发现,睡眠不足的人会有更多的愤怒情绪。此外,还进行了一项涉及147名社区居民的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一组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一组在两个晚上只能睡5小时。在这种安排之下,睡眠不足的受试者暴露在刺激性噪声环境中,更容易被激怒。这表明缺乏睡眠破坏了人在情绪上对糟糕外界环境的适应。
其他文献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经过严格评审,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与往年相比,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有哪些成果脱颖而出?获奖项目呈现出哪些新亮点?本刊为你一一解读。  国家科学技术奖代表着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此次大会上,获奖项目呈现出的新特点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全国上下众多企业受损严重,但一些互联网企业却有了意外的发展。据艾媒网统计的数据,疫情期间,有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  知识付费这个已经流行了超过5年的概念,在疫情期间迎来一个小高潮。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受疫情影响,人们出行受限,被迫宅家无事可做,疫情客观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反向推动了人们对事业前景的思考,自我学习的动力加强。加上疫情的扑朔迷离大大加剧
前不久,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项新技术,能在空中创造出可移动的全息圖像。这项技术为人们的沉浸式体验打开了新大门,使人们可以与共存于其周围空间的类似全息的虚拟物体进行互动。  研究人员称,这项技术使得创造出围绕日常物理物体旋转、爬行甚至爆炸的动画内容成为可能。而且这些图像是真实存在于物理空间的,人们可以从空间中任何角度看到它们。  为了证明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创造了在空气中行走的虚拟棍状人物
★视频信息  名称:《〈中医故事〉系列动画片》  作者:姚勤 等  制作单位: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荣誉簿  获评第八届湖南省优秀科普作品  ★内容速览  在墨色山水间,悠扬古韵里,当归的故事徐徐展开。  岷山脚下,荆夫和妻子秦娘夫妻恩爱,喜得麟儿。然而,不幸的是,秦娘患上产后血症。为了医治妻子,荆夫听从老道所言,随其前往峨眉山求药。  望着即将远行的丈夫,秦娘抱着刚刚出生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为不漏电荷的新型量子电池设计出了“蓝图”,这种量子电池仅依靠量子力学原理工作,有望成为多种量子设备的重要组件。  为了实现这种电荷无损的量子电池的想法,研究团队将具有高度结构对称性的开放式量子网络模型作为存储激子能量的平台,激子能量是电子吸收足够高能的光子时所利用的能量。他们使用这种模型旨在证明,即使在开放环境下,也可以毫无损失地存储能量。  该项研究主要作者
黄斑变性是导致50岁及以上人群失明常见原因之一,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通过植入人工视网膜帮助失明患者恢复视力可能是一个解決方案,但该方案是否可行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大脑是否能集成自然视觉和人工视觉信息。最近以色列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大脑在处理对视觉有重要作用的信息的同时,也具备集成自然和人工视觉信息内容的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人工视网膜植入小鼠眼睛,然后用一种可以诱发自然视觉、人工视觉和两者
“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成功  9月1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珠海一号”卫星工程是商业遥感卫星项目,规划研制发射34颗卫星组成星座,具备视频、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红外成像等观测能力,获取卫星遥感数据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行业应用提供服务。该星座已于2017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下称《通知》),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在人类面临更频繁自然灾害的背景下,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它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摸清灾害风险隐患 普查意义重大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布局和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我国开展自然
2月15日,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师浅田稔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介绍,他和同事设计出了一套能可靠识别一系列触碰的触觉传感器,当这套传感器与机器人相连时,机器人会发出情绪信号。  该触觉传感器名为“疼痛神经系统”,嵌入了柔软人造皮肤,可感知轻柔的触摸和令人疼痛的重击。当这套传感器与名为“Affetto”的机器人(一种模仿孩子头部的机器人)系统相连时,触觉和疼痛信号可以转化成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  浅田稔指
作为973首席科学家和糖尿病著名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带领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团队,数十载如一日,致力于寻找早期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国标准”,提高对糖尿病的“预警”能力。  近日,以贾伟平等为主要成员的科研团队开展的“2型糖尿病遗传机制新发现与早期预警标记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提起这一荣誉,贾伟平很平静:“就是研究,认真做好每件事,尽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