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让我们回归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孔子很热。似乎在领略了秦皇汉武的大风飞扬,感受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沧桑之后,两千年前的孔子拨开中华文明厚厚的帷幕,加速向人们走来,向世界走来。
  在国内,不只是图书出版有孔子热,连一向极少涉及孔子题材的电影、电视、戏剧,也开始将目光热切地转向孔子。至于大中小学,学子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诵读孔子早已成为寻常事。被尊为至圣先贤的孔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
  在国外,孔子成了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大使”。对许多人来说,孔子就意味着中国,代表着东方智慧。虽然几百年前,孔子学说就在西方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盛名,但今天,孔子的热度超出以往。
  孔子为何在中国和世界风头日劲?孔子的地位,不是被封王所决定的,也不仅是被尊为至圣先师就坐稳了交椅,实在是因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历史时空。经历过熙熙攘攘的历史繁华,遭受过不堪回首的风云变幻,孔子的文化影响始终都在高位,他的价值输出确然是进入中国人的内在,成为文化基因。而他,也在每个人的心里。
  然而,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就是孔子提倡的。孔子最受推崇的“和”、“合”思想,契合了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他的“和而不同”学说,契合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契合了今天多样的世界。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的司马迁,面对孔子的时候,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敬仰,更是对他所代表的价值及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追求的敬仰。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后世推崇,是因为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政治、经济等“物”的因素除外,“人”的因素也不能抹杀。
  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就凸显出来,这就是孔子。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中也有人有大学问。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孔子之后,有很多这样的人。这是因为“志于学”的孔子,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了更多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普及了“志于学”的思想。有了这样的人,中华民族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中华民族的生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成为首要问题。
  孔子还是一个与时代对立的理想主义者,在他的心灵深处,藏有一个鸟语花香如同仙境般的世界。也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会人人富足,秩序井然,男人有事可为,女人有家可依,施教化以致和谐大同。
  说到孔子,不能不提到《论语》。《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圣经。它关乎家国理想或理想的家国,关乎人格理想或理想的人格,甚至,它还是语言范本,关乎理想的文字。它获得国家意志的供奉,也获得民间道义的认同,在一代一代人的虔诚阅读和信奉中,嵌入了人类的精神史。
  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个人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
其他文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 The